标题 | 对党员干部学习力的思索 |
范文 | 邓雪玉 摘要:随着党员干部的“本领恐慌”越来越明显,加强学习变得越来越紧迫,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学习力的三个要素分析党员干部学习力的强弱,从更新学习理念、把握学习方向、创新学习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党员干部如何提高学习力。 关键词:党员干部 学习力 学习理念 学习方向 学习方法 近年来,随着党员干部的“本领恐慌”越来越明显,加强学习变得越来越紧迫,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学习力是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是检验个人学习力强弱的重要要素,本文将以这三个要素为基准来分析当前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强弱以及探讨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 1.当前党员干部学习力强弱的分析 国家行政学院和光明日报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国家行政学院及北京、黑龙江、贵州、甘肃、湖南、新疆、重庆、深圳等地方行政学院培训班学员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省部级、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共852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干部学习中存在三个最主要的问题:忙于事务,频于应酬;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而不思,学用脱节。 1.1忙于事务,频于应酬,学习动力不足 作为党员干部培训轮训机构的教员,笔者经常听到党员干部这样抱怨“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没有时间学习”。有接近7成的党员干部都认为“忙于事务,频于应酬”是影响学习的最大因素,所以“没有时间学习”成为党员干部不学习的主要借口。其实,“忙”不能成为拒学的理由,只能说明部分党员干部对为什么学认识不到位,没有明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学习的紧迫感,说明我们的党员干部学习的动力不足。 1.2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习毅力不够 党员干部完全不读书学习的人几乎没有,但是能做到认真钻研、持之以恒学习的也不多。相当一部分还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时候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轻易就放弃,没有“钻”的精神,觉得学习太苦、太累、太难。这样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最终也只能学到一些皮毛,不能真正掌握本领。不能持之以恒、刻苦钻研说明没足够坚强的意志,说明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毅力不够。 1.3学而不思,学用脱节,学习能力不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党员干部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打开电脑或者手机看看八卦、新闻。这种片段式的学习,没有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思考。我们说,思考是深化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知识变成力量的途径。如果没有思考那学习就白费,正如古人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叫学而不思,那知识永远不是自己的,永远停留在书本上;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叫学用脱节。不能把掌握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转化为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本领,没有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就说明学习能力不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党员干部的学习动力不足、毅力不够、能力不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力亟待提高。 2.党员干部应该如何提高学习力 2.1更新学习理念是提高学习力的重要前提 要想成功,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对提高学习力尤为重要,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意识到为什么要学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才能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 2.1.1树立学习理念是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党员干部如果不注重学习,不掌握新本领,就会贻误工作,贻误了工作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所以,党员干部的本领大小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败。党员干部的学习是为了增强本领,就是对党和国家事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政治责任、政治担当。特别是现在我们正在从事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担负着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使命,所以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树立学习理念是政治责任。 2.1.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身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1] 2.1.3树立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理念。不少党员干部总是把学习与工作当作是两回事,认为是两张皮。有的一谈到学习,就把工学矛盾作为忽视学习、放松学习的挡箭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实际上,学习与工作是辩证的统一。干好工作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党员干部应该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工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习水平,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党员干部应该树立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理念。 2.2把握学习方向是提高学习力的基本要求 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南辕北辙,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以,党员干部在当前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要选择正确的学习内容。 2.2.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的政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所有党员应该学习的内容。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凝聚而成的,它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而且是经过革命实践被证明了的科学的经典论著,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中国革命取得的成功和其他社会主义革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专家都重温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从中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专家、学者就发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放在今天依然适用、依然正确,他的有关经济领域的论述对我们的实际工作还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认真吸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建设。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1] 2.2.2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不掌握这些,就很可能会在工作中出这样那样的毛病。[1]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党的领导主要就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所以,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带领群众有效的实现党的领导作用。 其次,我们说决策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职能,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要吃透“两头”,掌握上情和下情。“上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上级精神,“下情”是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意愿。如果不能很好地吃透“两头”,就会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造成决策失误。关于现在比较热门的“城镇化”问题,《人民日报》披露,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的把城镇化理解为是“建广场”、“种房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断的去造“新城”,动不动就规划数十平方公里的新区、新城,但缺乏合理的规划,又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最终这种“新城”变成了“空城”。花了巨额的资金,却没有真正给当地百姓带来好处,真正的城镇化其实是要人的城镇化。这就是没有吃透“两头”造成的决策失误。群众有一句顺口溜,决策失误是“票子全花了,工程白搭了,领导高升了,百姓遭罪了”。所以,作为现在的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尽量避免“政策不出中南海”的现象,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2.2.3 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领导干部的成长进步是与岗位调整相结合的,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往往要经过多领域、多层次、多岗位的锻炼。因此,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对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个领导干部所负责的工作,也都是与一定的专业知识相联系的,都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所以,党员干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专业知识,多学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一个理论素养高、专业知识强的领导才是人民群众敬仰的领导。所以,专业知识是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重点之一。 2.3 创新方式方法是提高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具体哪种方式方法好用、有效,都因人而异。笔者认为问题导向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导向法就是“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学”就是要直面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然后分析、理清问题,要有正视问题的清醒,最后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要有解决问题的自觉。解决问题可以在书本中找答案,向书本学习,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找,向实践学习;可以到人民群众中去找,向人民群众学习,也可以到国外去找,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正如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所说,“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不熟悉的东西要努力去掌握,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问题思考,对工作和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刨根问底、举一反三,多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多想一想怎么看、怎么办,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实现从看到问题到洞悉问题转变,把学习成果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上。要带着问题调研,搞调查研究既要到那些有成绩、有经验的地方,也要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对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望闻问切、‘解剖麻雀,从基层一线的实践创造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2] 更新学习理念,认清为什么学;把握学习方向,明确要学什么;创新学习方法,掌握要怎么学。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都解决了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学习力也就随之提高。 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代表现在和将来。学习力是个人、团队、民族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提高了学习力就一定能胜任工作,顺利的解除本领恐慌。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