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方法研究 |
范文 | 黄啟平 摘要: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对评价体系的要求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在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实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不足与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319 一、引言 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学业评价体系的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学业评价体系具有评价主体的融合性,评价主体的融合性、多元性的特点,主要是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进行相互结合,例如在学生行为考核时,由自评、他评到课任老师的评价相互构成,其中自评主要是由学生自行根据日常的学习表现进行量分;他评主要是由其他学生和任课老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进行的量分评价;两种评价相互结合,使评价主体更为的多元化,促进了评价的公平客观性,减少了由于单一地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好坏的方式,使考核内容更为全面,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进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评价结果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学业评价新体系方法与实施 1.课堂对话上的评价 德育课程的本质与核心就是育人,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老师要始终将育人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在实际的课程中,老师要想实现最大限度上的育人,课堂对话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老师通过采取课堂对话的形式,围绕某一议题开展思想交流活动,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却存在不重视课堂对话,只是以问题堆砌的形式,来推进教学内容。不重视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导致学生对课堂问题难以形成深度的理解,严重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效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所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要加强对对话形式教学的重视,明确对话形式的内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使教学内容更为深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还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对话过程中融入情感性,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情景中。例如在八年级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通过设置走进身边劳动者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身边普通的劳动者,了解劳动者的一天,明确普通劳动者也是社会的建设者,社会建设离不开工程师、建筑师、企业家等社会精英,但是同样离不开普通的劳动者,使学生真正地明确“每个岗位的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尊重和学习”的真正内涵。老师还可以融入自身的情感,引导学生联想父母,进而提高学生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自然就完成了成“尊重普通劳动者,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育人目标。 2.学科作业上的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中,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被纳入中考中,所以老师基本不会在课下布置作业,学科作业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最直接的办法,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加强对学科作业的重视。适当的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是检验学生学知识真伪,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布置作业时,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根据学科特点,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纠正只是简单的布置陈述性作业的做法。再进行作业评价时,老师要杜绝只是以简单的打对号、打错号的形式。避免采取千篇一律的点评方式,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点评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进而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切实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 3.实践环节上的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后,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到社会大舞台上去检验。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课程衔接来看,初中道德法治课程的实践学习活动,对高中道德与法治的议题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激励的学习方法对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铺垫。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会受到学习时间、家长态度和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老师要积极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全程对学生进行关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更好的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道德与法治課程的核心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所以在进行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4.考试形式上的评价 考试的形式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同时在考核的内容上,也要更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相结合的考核,其中口试考核主要是结合一定具体的素材问题,通过学生阅读一段法律问题或是社会道德热点问题,通过学生口头回答的方式,具体的评价要点为:是否联系所学具体知识点,是否与实际相结合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流畅性的考核。在进行口试考核之后对学生进行笔试考核,笔试考核分为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闭卷主要是针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力进行考核,主要以选择题、判断说理题和简答题为主。开卷主要考核内容以开放性试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充分关注学业评价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既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思维,更要有带着学科情怀的脚踏实地探索,唯有如此,课程实施才能展示出生命的温度,绽放出美丽的光彩。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由于本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践内容较多,更重视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培育,所以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老师更要采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减少由于单一评价减弱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评价结果,进而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晓琴.论表现性评价在中职德育课学业评价中的运用:以广州市新编《〈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与评价》为例[J].政治教学,201911:2-3. [2]李忠新.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关于三峡职院医学院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调查[J].教学月刊,201912: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