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P+R立体停车楼的可行性研究 |
范文 | 牛祎娜 摘要:随着近年来私家车数量猛增,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凸显。为了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国家提倡公共交通出行,国内各大城市积极建设P+R停车场,但随着现有P+R停车场效率低下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停车楼作为一种、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停车方式,由于其拥有多种比较优势,因此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鉴于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政策、经济、技术经济等角度研究P+R立体停车楼的可行性,并针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停车楼 自走式停车楼 机械式停车楼 P+R停车场 城市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P+R停车场英文意为“ParkandRide”,指“停车+换乘”功能组合,指设置在市中心外围、与公共交通枢纽衔接、收费低廉的停车场,通过低廉的停车费和便捷的换乘,将部分私家车交通吸引到公共交通中来。 近几年随着机动出行需求不断提高,汽车市场的潜力持续释放,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85亿辆,其中汽车1.8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4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96亿人。仅2016年上半年汽车保有量净增1135万辆,比去年同期提高199万辆,同比增长17.62%。 目前全国有4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其中北京汽车保有量544万辆,居各城市之首,见图1。 ![]() 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P+R停车场作为一种交通需求管理手段,通过将汽车拦截在市区以外,让车主转乘公共交通,可以有效缓解市区内部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已成为国内很多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探索在交通换乘枢纽运用立体停车楼以增加停车位供应,提升交通枢纽P+R停车场容量和效率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P+R停车场的发展 (一)我国P+R停车场的现状 2010年7月,全国第一个P+R停车场在上海进行试点,受到了广大自驾族的欢迎,常常出现车位供不应求的情况。到2014年底,上海投入使用的P+R停车场有10个,停车位3500多个。在轨道交通同样发达的北京,12条轨道交通、32座地铁站外已经开放了40座P+R停车场,停车位总数达到8000多个。2015年9月15日,北京市交通部门向媒体披露,北京市P+R停车场(即换乘停车场)专项规划方案已经通过市长专题会议审议。计划到2020年,北京市将在71处地铁站点建设P+R停车场,以鼓励私家车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目前P+R停车场主要是政府投资建设,北京的P+R停车场运营资质仅有两家,分别是北京公联交通枢纽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和京投公司。 虽然P+R停车场的建设早已经纳入政府规划,但是随着私家车数量的迅速增长,现有的P+R停车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停车位供应不足,车位紧张。 (1)典型代表:地铁4号线北端某站 地铁安河桥北站外目前建有4个P+R停车场,分布在4个出口周围。除了C出口停车场很小只能停放50辆车外,其余3个停车场面积均比较大,4个停车场共可停放750余辆车,但远远不能满足停车需求,工作日每早8点前基本就达到饱和,很难再找到停车位。 第二,管理不到位,存在乱停车等问题。 典型代表:地铁亦庄线南端某站 P+R停车场是为了方便开车出门换乘地铁的上班族,本身是一项福利,但是因为停车费用低,导致各种车辆进场停车,同时因为管理不到位,车辆无序停放造成停车入位或取车麻烦,同时,车辆剐碰事故经常出现,车辆安全无法保障。 面对现有P+R停车场的诸多问题,以及日趋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P+R停车场的“立体化”将是有效解决方案。2014年12月31日,通州北苑P+R立体停车楼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北京首个机械立体停车项目P+R。改造后的停车楼共有四层,总建筑面积为6291m2,设停车位298个,包括充电车位25个,相比于原来142个车位,实现了车位数的翻倍。 在我国,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主要在近几十年,相应的城市停车场发展时间也有限,目前仍然是多种停车方式并存的阶段。 (二) P+R停车场的特点 P+R停车场的主要停车方式及其特点,见表1。 (三)P+R停车楼与其他停车方式的横向比较 假设城市平均地价3000元/ m2 ,停车场容量为400停车位,不同停车方式的各项指标,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从占地面积、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费用来看,自走式停车楼的性价比较高,而且停车楼在功能上具有复合性,除停车服务收入外,通过配套商业可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缩短投资回收周期。但是对于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的区域,当土地成本过高超过运营维护费用时,机械式立体停车楼将会被选择。 二、P+R停车楼的可行性分析 ![]() (一)政策可行性 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中提出了停车产业化发展政策,包括改善停车产业环境、完善停车收费政策。改善产业环境方面,具体包括推广PPP模式、鼓勵社会参与,简化投资建设、经营手续办理程序,降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主体和投资规模的准入标准,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停车收费方面,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兴建停车设施的收费。对合建的停车设施,遵循市场化原则,有政府定价的公共停车区域,推行差别化收费。 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近期工作要点与任务分工》,指出“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P+R)、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场地为重点,在内部通过挖潜及改造建设停车场,并在有条件的周边城区增建公共停车场。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并按一定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及个人利用自有土地、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允许对外开放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可以看出P+R停车场仍然是未来政府关注的重点,而且明确提出了停车楼、机械立体停车库等的建设方向,P+R立体停车楼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二)经济可行性 从经济方面来看,P+R立体停车楼的利润可用公式表示,即:利润=综合收益-综合成本。在不考虑土地费用的前提下,自走式停车楼的建设总成本在1800~2760万元,运营管理费用大约每年250万元左右。因P+R停车场的功能定位,其主要采用停车位租金方式取得收入。北京市P+R停车场收费标准为2元/天,政府每个车位每天补贴6.89元,按4层停车楼600个车位,每个车位每天周转2次计算,每天收入达1万多元,一年收入近400万,投资回收期在10年左右,投资回收期较长。 2.3 P+R立体停车楼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行性 由于立体停车楼的建设存在规模经济问题,因此交通枢纽车流量较大的区域宜建设立体停车楼。在停车楼规划过程中应提前考虑集散交通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进出口规划,疏导进、出车流,避免因车辆集中进、出进一步增加该路段交通压力。此外,随着车位引导系统、反向寻车系统、线上支付系统等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立体停车楼的存、取车效率,提升车主停车体验。 三、日本停车产业化经验对我国P+R停车楼发展的启示 日本国土面积相当于我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国土资源非常紧张,但其人均汽车保有量远高于我国。日本的停车场产业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发展经验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日本从5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停车场问题,近年来在日本的城市里,可用来建设停车场的空地很少且价格昂贵,所以停车楼,尤其是装配自走式停车楼和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的机械式停车楼得到了迅速发展。因为从单个车位的建设费用、维护费用看,机械式停车楼都高于自走式,所以自走式停车楼在日本应用率更高。自1971年开始发展装配自走式立体停车楼,现在日本在停车楼技术研究与开发、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水平都处于领先地位,所建成的立体停车楼的数量和其容车量也居于世界前列。 日本自走式立体停车楼分为分层式、跳层式、连续倾斜式三种型式,自走立体停车楼的容车量可达几百辆。立体停车楼除了停车功能外,还可以进行多种复合空间的引入,比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甚至公寓等,从而提高盈利能力,特别是商业设施配套,通过停车场达到吸引客流的效果,有利于商業的发展。比如,日本西宫花园购物中心就是通过停车场塑造商业流线,通过中心区的停车场将车流吸引到每个楼层,停车场的四个角与购物中心四个中厅对接,识别非常清晰,动线清晰明了,方向感很强,有效引导商业区的客流。 四、结论与讨论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攀升,停车问题将是一个持续的话题,而且随着城市交通一体化的趋势,P+R停车场将会是长期的建设重点。目前P+R停车场主要以地面停车方式为主,伴随着P+R停车位的供不应求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P+R立体停车楼将是未来的趋势,通过对现有停车场的立体化可以实现停车位的翻倍供应,而且通过引入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停车楼的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 此外,现有P+R停车场的投资方主要为政府,造成较大的财政压力,未来引入社会资本建设P+R停车场将是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民间资本的进入和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有效提升P+R停车楼运营效率。但是因停车楼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期长等问题,导致目前民营资本参与度不高,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鼓励政策,包括减免土地费用、减免税费、提供专项资金补贴和融资政策等,为民营资本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并通过合理放开停车定价,促进P+R停车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 gov.cn/. [2] 赵新.厦门机械式立体停车楼使用效果调查研究[J].交通与运输,2016(7):105- 109. [3] 李东阳,宋晓芳.立体车停车场概述与发展前景分析[J].价值工程,2016:14- 16. [4] 孙晓波,吴余龙,程斌.智慧停车:物联网背景下的城市停车管理与运营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01. [5] 冷长宇,于奇,刘胤,梁振超.立体车库的发展前景及其阻碍[J].应用与实践,2016. (5): 228- 229. [6] 甄小燕.国外发展P+R的经验及启示[J].运输经理世界,2016:82- 84. [7] 曹弋,杨忠振,左忠义.基于轨道交通停车换乘的区域停车规划方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6. (8):153- 15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