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功能之融合 |
范文 | 赵鹿聃 摘要: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在不同的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它们在各自单一地进行法律实践时是非常受局限的。就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而言,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有效融合,可以促进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功能的深入探究,共同促进法律的改革创新,更好地为我国司法实践提供帮助,促进我国法制社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功能融合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公法与私法的融合,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在進行融合。民法与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两大基本法,对于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都有自己的理论思想,在法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近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两种责任功能出现了交叉的现象,互相取长补短,完善各自的法律体制。本文就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功能的融合浅作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 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中的基础概念,因为每个人对于责任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再加上法学界对于法律责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对于刑事责任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就不奇怪了。 (二)民事责任的概念 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是相同的,都是属于法律责任的基础概念,属于法律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民事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原理和概念是互通的。关于民事责任的概念,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的观点是有所不同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义务说和制裁说。 二、刑法与民法由对立到融合 刑事损害赔偿是传统的法学中对于被害人的赔偿,认为这是存在于法律领域中的问题,并不是刑法所关注的对象。刑法与民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中不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况,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相互融合的现象,即刑法民事化、民法刑事化的状况。 (一)刑法的民法化 作为公法存在的刑法与作为私法存在的民法逐渐受到私法公法化与公法私法化的影响,在民法与刑法、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由以往的对立现象到如今在某一部分的相互融合,便是民法刑法化、刑法民法化。刑法民法化是主要的创新,它的存在关系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因为刑法作为社会的一种现象,它是基于现实中存在价值的体系。在不一样的社会结构里,刑法会存在着不同的任务。社会形态的不断变迁一定会引起刑法在观念上、功能上以及文化上的转变。 (二)政治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换 马克思认为,根据社会利益的分裂变成公共与私人利益的两大相对的体系时,整个社会便会被分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这两个区域。但是在逻辑上它们是相互分离的独立个体,在现实中它们依旧独立。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在现实中是相互重合的,国家在市民社会体系中“抢走”了主要的权力,整个社会都出现了政治化的管理,市民社会便会被政治国家所吞没,变成统一的社会结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我国曾一度处于一元社会结构里,但是如今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转换,由一个统一的政治国家制度慢慢地走向二元分立的社会结构。 (三)刑法体制 刑法是国家推行其意志的暴力工具,以社会为本位、追求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追求以镇压为基本蕴涵的惩治性。市民刑法的基本特点是:以个人为本位,追求合理的形式,追求刑法的有效性和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在西方的刑法史上,刑事是由政治到市民的转变,这种转换虽然有巨大意义但是还不够彻底。它只是将罪犯从政治刑罚中解脱出来,而被害人依旧活在阴影下。自由、平等、正义、人权在刑法中不只是犯罪嫌疑人需要,被害人也同样渴望得到。在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受到一样的重视与保障时,政治刑法才会真正转变到市民刑法的体制中。 (四)民法体制 民法是属于市民社会的法,市民社会的主要精神与准则是在民法中得到体现的,因此,在从政治民法到市民刑法的转换中,同样是在市民刑法存在的中心精神的确立中,因此,刑法的民法化是不可避免的。刑法的民法化存在着三层含义:刑法从淹没市民社会的领地到逐渐从中退出恢复民法所失去的领地、民法基本精神与刑法基本精神的相同趋向、民法的逆袭逐渐吞噬刑法。在各个国家的法律中,刑法走向民法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说民法中的和解制度在刑法中的应用、对于刑事赔偿的轻刑化、重视化等。 在我国刑法的创新中,刑法的民法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向,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具有民法特点的刑事制度的扩展应用。自诉制度是对被害人自身意志自我管理的体现,而意志的自我管理被看作是私法领域的私法观念,是为了防止受到公权力的入侵。民事诉讼的实施完全是为自诉制度,是全面贯彻当事人的意志自治原则。第二是在处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存在冲突时,确立了重视保护民事的准则。 三、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功能由对立到融合 (一)刑事责任的功能主要在于预防和惩罚,民事责任的功能主要在于补偿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最关注的是二者对立的情况,二者之间责任功能的融合与交叉会被忽视掉。其实,民事责任也具有制裁的功能,在刑事责任中惩罚性较弱的制裁与预防犯罪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在近代,二者才有各自的功能被应用于社会,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在某些地方呈现出了趋同化,特别是在民事责任侵权这一方,除了传统的补偿受害人之外,还具有惩戒与预防的能力。 (二)我国学者提出,刑法与侵权行为法在功能与目的上基本是相同的,侵权行为法和刑法的存在都是具有惩戒与预防不法行为以及保障社会安定的能力 如今,在我国,侵权法的预防功能已经得到了法学界广泛的认可。我国民法理论认为,赔偿与惩罚具有兼容性。认为制裁性的来源,是对于侵权人的赔偿责任,不仅没因为侵权而获得益处,反之付出违法的代价,这种法律制度可以刺激侵权人履行符合自己利益的法律义务。损害赔偿的出现是对违反法律的行为的惩治,一方面是对行为人本身进行惩戒,另一方面是对其他人提出一个警醒。 (三)在古代,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是一个未分裂的状态,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方面在根本上是没有严格的划分的 当今,对于民事责任存在着制裁性的能力是被法律界所公认的,通过轻度的制裁减少损害的发生,使这个观点变得更加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我们应该以控制社会的方法的方面入手,来对刑罚与损害赔偿进行新的探讨,对其调整以及控制范围进行关注,使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再次进行高效的结合,来强调损害赔偿是对被害者的救济为主要目的的。只是依靠着惩戒的手段来使抑制性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对于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不一定就会发挥有效的作用,应该对民事责任进行充分发挥来防止侵权行为的出现。 四、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功能部分融合的意义 (一)通过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功能由对立逐渐走向融合,才会使刑事损害赔偿由简单的民事责任管理走向刑事责任管理。刑事责任是具有惩戒性的,但是我们不能单单地只注意惩罚,不能单纯地将刑事责任的处罚作为治愈违法犯罪的良方。不该忘记所有的刑事惩戒只不过是制裁的手段,使其执行中能处于一个平和的状态,防止罪惡加深罢了,同时对于更严重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避免。我国在以自由刑法为主体的法律体制外,规定着很多惩罚方法,但在面对犯罪嫌疑人时,被害人以及社会相对于其他方面还是利大于弊的,在实行中应该注意对于非刑法处理体系的运用。 (二)目前,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把刑事损害赔偿当作是一种对于轻度犯罪的惩罚方式,非刑罚的处理方式虽然不作为刑法的一种,但是也是刑事责任中的一个部分,是实现制裁多样化的重要保障。刑法的有效应用对于缩小犯罪数目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不是在特殊情况下,最好不要使用很强的刑罚。 非刑罚处理的方法可以在处理罪犯时提供多种处罚方式,可以大大地减少对于刑法的应用。所以,在刑法的应用中不仅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刑罚体制,在非刑罚的处理体系上也应该及时地完善与创新;不要只关注刑法的结构,对于非刑罚处理方法的内在形式结构也应加以重视。 (三)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部分上的相同,可以克服我国法律体系一直存在的以刑代民、滥用刑法的倾向。如果侵权人在民事责任中已经满足惩戒需求,那便不必对其施加刑事惩罚了。我国民事法庭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轻罪的惩戒权,这足以说明我国民事责任多少都会存在一些轻罪法的特点。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有效融合,在我们来看,是我国法律机制逐渐完善的一个过程。 五、结束语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均属于法律责任的下位概念,都具有法律责任的一般功能,即惩罚功能、补偿功能和预防功能。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又是性质相异的责任,两种责任功能的侧重点差异明显。前者更注 重补偿功能;后者更注重惩罚功能。两种责任功能的融合虽然具有可行性,但是也具有有限性。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有利于实现刑法的轻缓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法律责任的功能。 民事责任功能与刑事责任功能的有效融合,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分析了刑法民法化和民法刑法化,了解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同属于法律的基础概念。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全方面管理人民、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应该以法律来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面貌。 参考文献: [1] 张旭.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者关系的梳理与探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2):54-60. [2] 倪志娟,高永明.从界分到融合: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关系界说——以责任的实现为视角[J].前沿,2010(01):48- 51. [3] 邓崇专.刑事法与民事法的冲突与融合——菲律宾刑法典中的“民事责任”条款及其启示[J].河北法学,2011(07):174- 180. [4] 郭辉.论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之间关系的历史嬗变[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05):27- 35. [5] 李会彬. 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新探——以刑、民事责任转化原理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5(04):90- 100. [6] 黎宏.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适用之司法困惑与解决[J].人民检察,2016(02):12- 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