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茶多酚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管理与疗效
范文 吴宁

摘要:探讨早期Ⅱ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茶多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160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0例。对照组A和C组分别采用常规西药阿卡波糖片和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B和D组分别采用茶多酚联合常规西药阿卡波糖片或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茶多酚联合阿卡波糖片或二甲双胍治疗早期Ⅱ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且两种药物联合茶多酚使用之后,总有效率会有所提高,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人数有一定程度下降,较单纯使用阿卡波糖片或二甲双胍的效果更好,表明茶多酚在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预防和辅助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茶多酚 阿卡波糖片 二甲双胍 Ⅱ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识码:B
过去几十年间,尽管社会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全世界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中数量也开始上升[1]。Ⅱ型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和内分泌代谢疾病,该病的产生于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都有密切关系,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抵抗所致。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比例约为95%,胰岛素抵抗患者占Ⅱ型糖尿病患者比例在90%左右[2]。此外,患者常常会产生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高渗非酮症以及大血管、微血管或神经病变,其原因包括不能合理进行饮食、运动以及长期对血糖控制不良。
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包含30多种多酚类化合物如儿茶素类、黄酮醇类等,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去除氧自由基的作用,更有报道说TP具有降血压、调节血脂、降血糖、预防心血管病、预防癌症、抗辐射损伤和防衰延寿的效果[3],但是对于其降血糖的作用还存在争议和分歧,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也很少报道,因此研究茶多酚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辅助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国和日本民间有泡饮粗老茶叶来治疗糖尿病的历史,且在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中证明了TP的降血糖作用因此我们推测茶多酚在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并诊断为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0例。A组服用拜糖平,B组服用拜糖平和茶多酚,C组服用二甲双胍,D组服用二甲双胍和茶多酚。纳入标准:所有患者要求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年龄介于40~80岁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或等于6.5%,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 mmol/L,且患者餐后 2 h 的血糖水平大于或等于11.1 mmol/L,入组前均停止服用其他降糖药物。排除标准:排除Ⅰ型糖尿病患者和晚期Ⅱ型糖尿病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心肝等功能障碍以及对药物过敏的患者;排除孕妇和处于哺乳期的患者;排除无法配合治疗患者以及资料不完整患者[6]。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其一般资料进行了总结,结果见表1。
1.2 方法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的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5个治疗糖尿病的要点,我们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饮食控制并督促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和检测血糖变化。首先在患者就餐之后的 15 min之内给予A组患者使用阿卡波糖片进行治疗,初始剂量控制到50毫克,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变化适当调整到0.1克/次,一天三次[6]。B组患者除了按照A 组使用阿卡波糖片治疗之外,联合茶多酚进行治疗,200毫克/次,一天三次。C组患者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0.25克进行治疗,一天三次;D组患者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0.25克联合茶多酚200毫克进行治疗,一天三次[7];四组患者的疗程均为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测方法
使用末梢血糖仪测定治疗前后四组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FPG值和2hPG值变化情况,FPG值测定前需禁食8~12h。应用高压液相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法测定HbAlc值。观察四组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FPG≤7.0 mmol/L,2hPG≤ 8.2 mmol/L,且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有效为FPG≤8.3 mmol/L,2hPG≤ 10.0 mmol/L,且患者主要糖尿病症状已经基本消失;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都没有变化甚至上升,且患者症状表现也没有变化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人数之和。统计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2.结果
2.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
如表1所示,选取的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共120例,无明显并发症。男性56例,女性64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0人,各组间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年龄在 40~80 岁间,平均年龄为60.1±4.8岁,平均病程为4.2±4.6年,平均体重为66.8±14.6kg,平均体重指数26.6±3.5kg/ m3,A组与B组以及C组与D组之间,在年龄、病程、体重以及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四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如表2所示,A、B、C和D组治疗前后的FPG 值、2 hPG 值以及HbAlc值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四组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后血糖得到一定程度控制。治疗前A组与B组,C组与D组的FPG 值、2 hPG 值以及HbAlc 值相比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与B组,C组与D组的这三个指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B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血糖控制效果优于A组,D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血糖控制效果优于C组。也就是说,茶多酚在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药物(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片)治疗过程中,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使患者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
2.3 四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治疗一个月后,统计各组用于实验分析的糖尿病患者实验有效人数以及发生并发症情况。A组有2人失访,B组有1人失访和2人中断实验,C组有1人失访,D组有1人失访和2人中断实验。A组与B组,C组与D组实验有效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也比较了各组并发症的情况。B组和D组发生并发症人数低于A组和C组,但是B组与A组,D组与C组发生并发症的人数差异并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同组别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比较
对各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发现,A组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达78.9%;B组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5例,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达86.5%。A组与B组治疗总有效性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744,P=0.389)。C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达74.3%;D组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7例,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达81.2%。C组与D组治疗总有效性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198,P=0.657)。
对各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发现,A组患者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或者腹部不适症状,3例出现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8%(6/38)。B组患者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或者腹部不适症状,2例出现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4/37)。A组与B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402,P=0.526)。C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或者腹部不适症状,5例出现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7/39)。D组患者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或者腹部不适症状,3例出现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6/37)。C组与D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040,P=0.841)。
3.结束语
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已经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人类健康威胁的慢性疾病[8]。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治疗药物包括阿卡波糖片以及二甲双胍等。阿卡波糖片又称为拜糖平或拜糖苹,为α-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淀粉酶等多种酶的活性,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也能一定程度降低空腹血糖[9]。二甲双胍是双胍类降糖药,能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肝糖输出以及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具有降血糖以及改善体重指数和高胰岛素血症等效果[10]。这些西药能够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大多不能根治糖尿病且有强烈的副作用,如引起胃肠道症状等。本研究中发现阿卡波糖片和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治疗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总有效率分别为78.9%和7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分别为15.8%和17.9%,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头痛或者腹部不适症状以及低血糖。因此人们尝试寻找一些降糖植物提取物来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研究已经证明茶叶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其中研究相对成熟的是茶叶中主要的功能性成分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对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的效果。目前TP在糖尿病方面的功效研究也有见报道[11],2002年Sabu MC等[12]人实验发现TP能通过减少脂质过氧化以及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代谢的异常来对糖尿病产生一定治疗作用。2003年陈月平等人[13]发现TP能较明显地降低餐后血糖,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从而可作为糖尿病辅助治疗药物之一。2005年丁仁凤[4,11]等人给DM大鼠饲喂含有TP的饲料,发现TP能显著抑制血糖升高,但不能够显著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2007年孙权等[14]人动物实验结果茶多酚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和血清及高密度脂蛋白过氧化物质水平,显示TP对DM大鼠具有抗氧化作用以及防治并发症发生及发展的作用。2014年夏家杰等[15]人发现茶多酚可显著降低Ⅱ型糖尿病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对胰岛素抵抗具有改善作用。Chia-YuLiu等人[16]通过双盲、随机和加入安慰剂的方法研究了绿茶提取物在Ⅱ型糖尿病和脂肪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发现绿茶提取物能够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提高胰高血糖素样肽-1。2015年张宛哲等[5]人发现多酚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并认为保护机制可能与茶多酚降血糖和抗氧化作用有关。目前研究认为控制糖异生基因的表达、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肠道葡萄糖运转载体和相关酶类的活性以及抗氧化作用[17]等途径是TP防治DM的主要機制。许多研究均表明TP在糖尿病模型动物实验中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人类临床研究报道还比较少。因而本研究选取了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西药治疗过程中使用TP作为辅助治疗,同时要求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从而探析TP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效果。
本文采用茶多酚联合西药来探讨茶多酚在早期Ⅱ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结果发现四组患者经过一个月的药物治疗后血糖水平相关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有效率86.5%高于A组的总有效率78.9%,D组的总有效率81.2%高于C组的总有效率74.3%。表明茶多酚能够有效增强西药的降糖作用。同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和出现并发症人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表明茶多酚均有一定的预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Chen L, Magliano D J, Zimmet P Z. The worldwide epidem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Nature R eviews Endocrinology, 2012, 8(4): 228- 236.
[2] 黄建萍, 陈大灵. 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及预防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5):962- 964.
[3] 张建海, 冯彬彬. 茶叶主要药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应用[J]. 宁夏农林科技, 2012, 53(1):84- 85,90.
[4] 丁仁凤, 何普明, 揭国良.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茶叶科学, 2005, 25(3):219-224.
[5] 张宛哲, 赵文超, 李蔚. 茶多酚對2型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 32(6):1270- 1272.
[6] 杨睿, 张先明. 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中外医疗, 2014,(22):105- 107.
[7] 黄琼. 拜糖平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55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13):60- 61.
[8] Ginter E, Simko V.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ndemic in 21st century[M].// Diabetes. City: Springer, 2013: 42- 50.
[9] Qiao W, Li J, Li Y, et al. Acarbose, theα- glucosidase inhibitor, attenuates the blood pressure and splanchnic blood flow responses to mea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postprandial hypotension concomitant with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J].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2016, 21(1): 38- 42.
[10] Song R . Mechanism of metformin: a tale of two sites[J]. Diabetes care, 2016, 39(2): 187- 189.
[11] 丁仁凤. 茶叶及其有效成分对糖尿病的影响(硕士论文)[D].浙江大学,2005.
[12] Sabu M, Smitha K , K uttan R .Anti- diabetic activity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and their role in reducing oxidative stress in experimental diabete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2, 83(1): 109- 116.
[13] 陈月平, 汤圣兴, 俞国华,等. 茶多酚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3, 22(3):161- 162.
[14] 孙权, 尹学哲, 全吉淑,等. 茶多酚对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作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 28(6):9- 11.
[15] 夏家杰,薛蒙,金梦,等. 茶多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初步研究[J]. 茶叶科学, 2014,(2):144- 148.
[16] Crew K, Ho K, Brown P, et al. Effects of a green tea extract, Polyphenon E, on systemic biomarkers of growth factor signalling in women with hormone receptor‐negative breast cancer[J]. Journal of Human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2015, 28(3): 272- 282.
[17] Moon H- S, Lee H- G, Choi Y - J, et al. Proposed mechanisms of(- )- epigallocatechin- 3- gallate for anti- obesity[J]. Chemico-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2007, 167(2): 85- 9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