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北京市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研究 |
范文 | 张斐 摘要:我国历来重视家庭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工业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等,家庭功能和结构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采用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老年人调查数据,对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老年人对目前的代际支持是很满意的,超过九成的老年人有退休金收入,目前的代际支持主要是以自由为中心代际支持由父母流向子女。 关键词:北京 老年人 代际支持 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老年人生活的情感中心是以家庭关系,尤其是代际关系为核心的。代际关系是涉及多个主体对有价值资源(包括金钱、物质、时间和情感等)的双向支持和交换的复杂问题。 传统的养老功能主要都是由家庭承担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强,人们外出就业、求学,异地生活,打破了原有的代际支持与互动模式,人们的家庭观念逐渐转变,家庭功能不断变化。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全社会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下,北京市作为老龄化水平较高、程度较重的地区,探讨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 有关代际支持的研究 传统的代际关系是指子女为老年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这种支持被称为家庭养老。本文所论及的代际支持既包括家庭内部子女对老人提供的非正式的照顾和帮助,也包括老人对子女的帮助和照顾。 有关老年人代际支持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力与协商模型(power and bargaining model)(Goode,1963),该理论认为父母从子女或家庭其他成员处获得支持的程度与其对资源(如财产)的控制有关。二是交换模型(mutual aid/exchange model),该理论认为代际交换按照“投桃报李”的原则进行,给予是为了获得回报,给予的越多,回报越多(Cox 1987)。三是合作群体模型(altruism/corporate group model (Becker 1974),该理论认为,家庭成员的行为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由一位公正的家庭成员(通常为家庭中的年长者)控制并有效分配家庭资源,使得资源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 许多研究者认为,以上三种模型中最符合中国代际交换行为的是合作群体模型,也就是说家庭代际支持以老年人为中心,代际支持主要由子女流向父母;家庭内部成年子女依据互惠原则,根据他们所拥有资源的不同而给父母提供不同的支持(Lee等,1998;Sun,2002;张文娟、李树茁,2004a)。 也有研究指出,这三种代际支持模型对代际支持行为的解释都未考虑到中国传统养老中的性别分工。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中,社会性别在决定子女是否为父母提供老年支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中往往是儿子而不是女儿,为父母提供根本性的老年支持。中国农村的父系家族制度形成了主要依靠儿子的养老模式,女儿只需要提供一些情感、日常照料等方面的补充性支持(Lee等,1994;Yang,1996;Bian等,1998)。 而现代化理论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降低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加大外出子女与父母的空间距离,增加核心家庭,从而削弱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功能和对老年人的照料(Goode,1963;Clifford等,1982;Cowgill,1986;Yan,1997)。也有研究指出,尽管如此,现代文明淡化了老人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权威的衰减导致父母失去资源分配者的角色。但传统家庭观念、法律和道德舆论,仍旧对子女具有很强约束力,大多数子女仍能够按照准则,自身进行理性调节(张文娟、李树茁,2004)。 近年来,许多关注中国老年代际支持的研究表明,代际支持无论在中国的农村还是城镇都广泛存在,并且与老年人及其子女的年龄、性别、家庭(戶)构成或居住安排以及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Jiang,1995;桂世勋、倪波,1995;杜鹏、武超,1998)。 下面本文就采用北京市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调查的数据,探讨北京市老年人代际支持的现状。 2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以往研究通过对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构成现状进行分析,发现2004年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仍然还是以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为主,但离退休金已经上升到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二位;杜鹏、武超(2006)的研究发现,对于城市老人来说,90%以上的老人以退休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见图1。 本次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北京市老年人的收入1构成以退休金为主,超过九成的老年人有退休金,而工资、家人支持(主要包括子女或其他亲属提供的经济帮助)以及财产在收入中占的比例均在2%左右,比例非常小。可以说,对于城市老人来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养老金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养老金成为主要生活来源。 2.1代际支持满意度 首先来看,老年人对家人互相支持的满意度。从表1来看,老年人对家庭互相支持的状况满意度很高,达到了90%以上。从收入来看,收入低的群体满意度略低于收入高的群体,不满意的比例为5.34%,而收入高的老年人对家人互相支持的状况不满意的比例仅为2.26%;有无退休金对老年人与家人互相支持程度满意状况的影响较大,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不满意的比例为13%,而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不满意的比例仅为3%,二者相差了4倍多;有无住房产权的老年人在家人互相支持的满意度的差别不大。 ![]() 表2的数据结果呈现了老年人对子女(包括孙子女)提供的帮助是否满意的情况。可以看到,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不满意的比例最高,为11.3%,其次是收入低的老年人,不满意的比例为6.2%,而有住房产权的老年人对子女的帮助不满意的比例超过了没有住房产权的老年人,这也许与房屋产权引发的家庭纠纷有关。 研究指出,获得较好的社会支持的人大体上有较好的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的缺乏会导致死亡率的增加和健康状况的恶化。良好的代际支持与老年人较好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强烈相关。因此,从调查结果来看,北京市老年人对代际支持的满意度较高,这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无退休金的老年人相比于收入高低及是否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对代际支持的满意度略低,因此,退休金的作用不容小觑。 2.2代际支持的互动 代际支持不仅包括子女对老年人提供的非正式帮助,也包括了老年人为子女的付出与帮助。费孝通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中国家庭不仅重视上代对下代的抚育,也重视下代对上代的反哺,中国家庭的双向代际经济流动模式不同于西方社会家庭代际的单向的“接力”模式(费孝通,1983) 首先,老年人需要子女为自己提供怎样的帮助?从表3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回家看望,重大节日(如中秋,春节,生日等)一起过以及打电话回家,有9%的老年人不需要自己的子女为其提供任何帮助;而除去其他帮助之后,经济支持排在最后一位,也就是说,老年人最需要从子女这里获得的帮助仍然是以情感慰藉为主,老年人需要与子女有情感上的互动,老人对子女的诉说,子女对老人的倾听都有助于老人排解寂寞孤独,缓和心理压力,使老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次,对于北京市老年人来说,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因此,对经济支持的需求最弱,不需要子女对其进行经济上的帮助。 代际的支持是相互的,那么老年人又给子女提供了怎样的帮助呢?从表4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直接住房帮助、情感支持、做家务。也就是说,与老年人需要子女对自己提供的帮助仅停留在情感慰藉不同,老年人为子女提供了全方位的照顾,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帮助(住房),同时也提供了情感支持与生活照料。 ![]() ![]() ![]() 进一步将这种代际互动划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慰藉之后,从图2中可以更明确地发现,目前中国城市(以北京为例),代际支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与错位,老年人对子代的照顾远远超出了子代对老年人的照顾,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从子女那里得到情感的支持与慰藉,而老年人为子女提供的帮助却是方方面面,在经济支持上对子女的帮助远远超过了自己希望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而生活照料上,老年人为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也高于子女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2.3居住类型与老年人的代际互动 居住状况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情感满足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人代际互动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表5呈现了本次调查的老年人居住类型,发现与配偶居住的比例最高,为38.69%,与孙子女同住的比例为26.34%,与女儿、女婿同住的比例(13.39%)高于与儿子、儿媳同住的比例(11.61%),独居的比例为7.74%。 表6的数据结果表明,与其他人同住的老年人对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最不满意,其次是独居老人,而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最满意自己与家人的感情,其比例高达98.46%,与女儿、女婿以及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对家人关系的满意度比与儿子、儿媳同住的老年人的比例高。这说明,与配偶同住对于老年人的情感影响最大,女儿、女婿似乎在逐渐代替儿子、儿媳承担起与父母同住的角色,并且影响着老年人对自己与家人关系的满意度。 表7呈现了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人需要子女提供的帮助类型。其中,与其他人居住的老年人需要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比例最高,为9.09%,远高于其他几类的比例;与子女及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帮忙做家务上的需求较高;而独居老年人以及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在打电话回家及回家看望的需求比例最高,接近50%。 ![]() 進一步,对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人对子女的需求类型进行划分,可以从图3中看到,情感慰藉仍然排在首位,其次是生活照料及经济支持。与其他人同住和独居老人需要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比例高于其他几类;从生活照料来看,与孙子女同住及独居的老年人最需要子女提供生活照料;而与配偶同住、与其他人同住及独居的老年人最需要子女提供情感慰藉。 在不同居住类型下,老年人给子女提供的帮助也不相同。与子女及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不仅为子女提供住房的帮助,同时还提供了做家务以及照看孩子的帮助。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为子女提供疏通社会关系的比例为3.15%,高于其他几个类型;同时,独居及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对子女提供的情感支持最多,见表8。 进一步细分之后,可以更明确地发现,与儿子、儿媳同住的老年人为儿子、儿媳提供的经济支持最多,其次是与女儿、女婿同住和与孙子女同住;与其他人同住和与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为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最多;独居及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对子女的情感慰藉最多,见图4。 那么,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人与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是怎样的呢?在接受调查的672名老人中,有29名老年人从子女那里获得了经济支持,平均每月977元。独居的老人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最少,每月平均为660元,其次是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为687.5元/月;与其他人同住的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最多,每月为2000元,其次是与子女及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平均每月获得的经济支持在1100元左右,见表9。 表10呈现了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人每月为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平均每月要为子女提供1518.75元,远远高于子女给老人提供的经济支持。其中,与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提供的经济支持最多,为平均每月1800元,其次是与儿子、儿媳同住,每月平均为1611元,与女儿、女婿同住的老年人需要为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最少,为1060元/月,而与女儿、女婿同住的老年人从女儿、女婿那里获得的经济支持平均为1050元/月,也就是说与女儿、女婿同住的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双向基本持平,除独居老年人,是从子女处获得经济支持外,其余的经济支持均是从老年人一代流向子女。 3 研究結论与发现 ![]() 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的发现。 第一,总体上北京市老年人对目前的代际支持是很满意的,满意度超过了90%,无论收入高低、是否有退休金抑或是否有房屋产权,对于代际支持的满意度影响差异均不明显,只是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对代际支持的不满意度略高一些,可见养老金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家人的互相支持程度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退休金已经成为北京市老年人的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超过九成的老年人有退休金收入。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养老金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代际经济支持的方向(Attias-Donfu,t 1995;Kohl,i 1999),这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经济代际支持主要是由老人流向子女,老人平均每月给子女1518.75元,而子女平均每月给老人为977元;这说明,传统的代际经济支持方向发生了逆转, 财富由父母流向子代。 第三,以往研究中认为,中国家庭存在双向代际支持,但是家庭代际支持以老年人为中心,代际支持主要由子女流向父母;而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老人从子女处最需要获得的是情感慰藉,其次是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的需求最低,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老人对子女提供的帮助却是十分周到,不仅包括了经济支持,还有生活照料,尤其是承担起为子女照看孩子的责任,还有情感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说,目前的代际支持主要是以子女为中心,代际支持从父母流向子女,这与传统认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第四,社会性别在养老中的分工也发生了逆转。传统研究认为,社会性别在决定子女是否为父母提供老年支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中往往是儿子,而不是女儿,为父母提供根本性的老年支持。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女儿、女婿比儿子、儿媳在养老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女儿、女婿与老年人同住的比例高于儿子与儿媳与老年人同住的比例,并且老年人与女儿、女婿同住的时候,对家人关系的满意度更高,高于与儿子、儿媳同住;在经济支持中,与女儿、女婿同住的老人在经济支持互动中基本保持一致,而与儿子、儿媳同住的老年人需要为儿子、儿媳提供较多的经济支持,却没有从儿子、儿媳那里获得相应的经济支持。 ![]()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李树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5(5):73- 80. [2] 宋璐、李树茁.代际交换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性别差异的纵向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4):14- 20. [3] 王萍,李树茁.中国农村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变动研究[J].人口学刊,2007(1):22- 2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