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择业影响因素 |
范文 | 孙凌杉 [摘 要]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了解本科毕业生的择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通过调查S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得出了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多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针对当前毕业生择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企联动”模式等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本科毕业生;择业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2.097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2-0-03 1 研究背景 大学生作为就业大潮中的重要力量,在本科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和社会需求相对减少的情况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关注,但目前不少高校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因素认识不充分。基于此,本次调研针对本科毕业生择业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研究,以求更好地做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综观国内外对于毕业生择业的研究,可将研究文献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针对本科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另一类主要针对本科生的择业现状和相关解决对策展开研究。针对国外相关情况,贝茨调查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 269名大学生的收入预期,以及欧盟十国在1999-2001年间对高校学生就业预期的联合调查研究,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大学生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预期收入会受家庭背景、性别、学校、专业、成绩和就业信息来源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目前对于地方性院校毕业生的研究较少,且在因素分析中,多侧重于分析单一因素,缺乏从整体视角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判断抽样法对S大学3 500名本科毕业生进行择业影响因素的問卷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3 170份。 2 研究结果 2.1 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及择业情况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性别比例均衡,大部分为共青团员,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分别占比32.5%、25.6%、32.9%、5.7%和3.3%,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毕业生分别占31.1%、35.9%和33%。这些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例占了一半以上,选择读研深造的占了总样本数的1/4。在“倾向的就业地区”的问题中,选择到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的毕业生占了53.7%,比例遥遥领先于选择到一般中小城市(14.9%)和内地省会城市(14.1%)的比例。毕业生内心倾向的就业单位性质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30%、26.1%、14.5%)。在薪资水平方面,S大学毕业生期望的平均工资为4 281.4元左右。在涉及“大学期间有无职业蓝图和规划”的问题时,有一定职业规划和蓝图的毕业生占了44.6%。同时,没有进行职业规划的同学也占了不小的比例(34.1%)。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今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大部分同学还是做好了走出象牙塔的准备。沿海开放城市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就业机会上都有着很大的优势,且拥有很强的包容性。大部分毕业生都倾向于工作稳定的单位,也显示出当前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的单一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和期望过高,往往导致很多人会因心理接受底线过高而难以就业。虽然大部分同学在校期间心里有了未来职业规划,但是真正付诸实践、做出明确选择的时间却是大学快要毕业之际。 2.2 择业直接体验影响因素 2.2.1 户籍所在地对择业直接体验的影响 通过交互分类和卡方检验分析可知,户籍所在地与就业选择时的直接体验的相关显著度P值为0.003,明显小于0.05,由此可以看出户籍所在地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时直接体验的因素。生活在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其社会资本投资人群主要在城市正规部门,此种部门工作相对稳定,薪资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高。来自于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其社会关系网络主要集中在农村,人群主要在农村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工作较为辛苦,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资源获得方面来看,来自不同户籍地域的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本投资人群存在很大差异,得到的收益差距也较大。 2.2.2 专业类别对择业直接体验的影响 专业类别与就业选择时的直接体验的卡方检验的显著度约等于0.000,即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的直接体验存在明显差异。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各个领域对工科人才的需求都比较大,工科毕业生择业时的选择面明显大于其他专业。而文科和理科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偏重于理论层次,实践方面并不深入,其可以选择的专业对口职业相对较少。相比之下,艺术类与体育类专业针对性极强,其毕业生在文化素养上的平均水平低于其他专业,此类工作的就业范围相对较窄。 2.3 择业影响因素 2.3.1 调查结果概述 在回答“你认为影响毕业生择业最重要的前三位因素是什么”的问题结果统计如下。排在第一位的影响因素是毕业生自身主客观条件,超过50%的被调查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这一选项,占总人数的51.3%。排在第二位的影响毕业生自我择业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有33.4%的人选择这一因素,占被调查者的1/3。而政府就业政策、父母亲朋的意见、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及其效果所占百分比都居于同一水平,分别为22.8%、20.6%、15.3%,相差不大,因此,并列第三位。 2.3.2 不同因素定量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以及经济形势和就业情形好坏,有助于毕业生择业的认同感最大,而本科生培养方案计划和父母亲戚有助于毕业生择业的认同感相对最小。 2.4 自身主客观因素 2.4.1 自我认知水平的影响 87.5%的毕业生同意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有助于择业,均值为1.67,众数为1,标准差为0.731,数值均较小。83.1%的毕业生同意正确认识自我是培养良好择业心理的前提,82.3%的被调查者认为毕业生的个人价值取向会影响择业目标,均值分别为1.84和1.86,标准差分别为0.755和0.759。由此,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择业观对其选择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4.2 部分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 目前,部分大学生认为国家机关或公务员的“管理性”高于其“服务性”,这种对职业的定位偏差,反映了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落后,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期望值过高或有失偏差。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但很多本科毕业生依旧存在“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 2.4.3 主观价值取向的单一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取向明显向沿海开放城市集中,其中比例高达53.7%,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域取向的比值,地域结构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才需求和岗位选择空间普遍大于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大学生不得不考虑就业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现实问题,沿海开放城市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平,可以满足毕业生对物质条件的需求。 2.4.4 自身对事业发展空间的预期 选择“渴望以后的职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选项的均值为1.82,众数为2,标准差为0.784,标准差较小,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选择较为集中,当一个毕业生选择某一个职业时,对于未来升职空间的大小或自我价值能否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考虑了很多。同等条件下,他们往往选择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例如,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大学生“村官热”。虽然在基层工作,无论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比不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但很大部分毕业生追求优惠政策、将此作为跳板。 2.5 社会经济状况因素 2.5.1 劳动市场供需情况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学校的规模和学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增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加剧,我国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产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现。国家为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从而对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从农业劳动大军中分流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占人口71%的农民中有1.2亿人要到城镇去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择业。 2.5.2 产业结构 当前,许多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招生和培养计划不能着眼于市场需求,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适应,传统产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专业面窄、基础理论研究类的毕业生就业则显得不景气。就“经济形势和就业情形好坏是否影响毕业生择业”这一问题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被调查者选择众数为2,标准差为0.729,数值最低,说明被调查者的选择集中趋势比较明显,这充分表明大学生择业的对象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制约。 2.5.3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概念的发展 近年来,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以来,对于普通家庭,特别是西部艰苦地区的家庭而言,培养一名大学生非常不容易,有的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在调查中,有79.4%的毕业生选择了“物质待遇的高低对毕业生来说很重要”,且均值是1.91,众数是2,标准差是0.81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进行择业时,就会很自然地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概念考虑在择业因素中。 2.6 其他因素 除上述分析的自身主客观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两方面因素外,就业政策、父母亲朋好友意见、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及其效果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科生择业。 3 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1 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原理 高校毕业生择业受毕业生自身主客观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府就业政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毕业生择业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其中,自身主客观因素属于内在影响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人的基本条件、能力、素质等;主观因素包括个人对职业的主观感受和认知状况等。个人主客观因素作为毕业生择业的“内因”,是其择业观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了毕业生择业的基本趋势和方向。而作为“外因”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诸如就业行情和经济局势、政府就业政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毕业生自身因素“内因”对其择业产生影响。三者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高校毕业生选择职业产生影响。 因此,若仅考虑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因素,而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政策等外在因素,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创纪录地高达559万,当时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很多企业进行大裁员、业校招明显萎缩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 3.2 校企联动机制 學校和企业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两大重要因素。笔者现将两大因素概括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其一为“推力”即学校的作用,其二为“引力”即企业的作用。从此次调查中发现,学校促进大学生择业的措施包括:提供合适的培养方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就业知识讲座、社会实践和一般指导等。这些措施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的选择和确定,同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理想的就业渠道。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良好条件(如工作环境、工资薪金、发展空间和工作时间制度等)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导向指标。 在对上述两种力量进行区分后,显然要实现最大程度地促进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必须依赖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协作。要实现引力和推力的最大作用,建立合理的校企联动合作机制是关键。各高校可邀请企业来校宣讲,企业也可来校举办招聘大会,企业和学校之间发挥双向的联动作用,形成循环系统,从而实现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选择,促进自主就业。高校可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邀请本校已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返校,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指导。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这些“前辈”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借鉴价值,较易接受,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更为优化的就业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娜.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7). [2]许慧.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8). [3]陈淑华.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4]王芬.高校大学生就业趋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河南高校北区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3). [5]何柳婷.论当前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的现状[J].商情,2011(5). [6]程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多视角分析[J].教师,2011(14). [7]岳昌君.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8]孟李娜.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理论模型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4). [9]郑奕,张曌. 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10]王红晓.高职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4). [11]陈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解决对策[J].今日科苑,2015(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