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黑龙江省网络问政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范文

    王曙光 姬圣琦

    摘要:黑龙江省网络问政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迟缓,更缺少科学化、制度化管理。针对黑龙江省网络问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非制度化网络问政管理较为混乱、政府工作人员网络问政能力不足和政府门户网站网络问政功效欠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和培养专业化网络问政队伍等强化黑龙江省网络问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问政;问政管理;问政队伍;管理平台

    1 黑龙江省网路问政管理的总体概况

    黑龙江省网络问政形式主要包括微博问政、高层领导在线交流和问政专栏三种。2011年9月官方微博“新浪黑龙江”开始筹建,2011年12月26日进行公开测试,2012年4月10日正式上线。“新浪黑龙江”依托于新浪網及新浪微博平台,以网民深度互动、高度共赢为目标,致力于建设面向黑龙江网民的新闻资讯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和互动交流社区。

    2017年1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等发布的《2016年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黑龙江省在省份政务微博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21,哈尔滨市在城市政务微博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57;2018年7月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黑龙江省位列25,哈尔滨市位列34。但在2016~2018年政务微博总榜TOPlOO中,黑龙江省各类政务微博均榜上无名。

    目前,黑龙江省还未健全覆盖全省的省级问政管理平台,全省网民与高层领导在线交流的方式主要是依托于人民网平台。截至2018年11月6日,黑龙江省地方领导留言板历史留言总量11433条,回复总量290条,其中2018年省委书记张庆伟个人留言总量539条,公开回复量50条;省长王文涛个人留言总量324条,公开回复量26条,表明了主要党政领导对网络问政的重视与责任。

    2 黑龙江省网络问政管理的问题分析

    2.1 非制度化网络问政管理较为混乱

    网络问政包括公民“问事于政”和政府“问政于民”两个方面,在网络问政中则互为主客体,故此公民理应向政府表达自己的诉求,政府也应向公民征询意见,无论是公民主动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还是政府主动向公民征集意见,都是网络问政本质中的应有之义,是其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相比黑龙江省还未健全省级独立的网络问政管理平台,广州市政府早在2014年就建立了网络问政管理平台。在网络问政实践中,政府部门对网络问政的认识不足,在平台管理和政策问询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问政于民缺失。作为网络问政的主体之一,政府如果自身在制度上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就无法为网络问政工作的顺利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问政前准备的不充分。政府部门在网络问政前缺乏对网络舆情民意的收集制度,不能及时主动地了解网民的政治诉求和网民的意见,进而不能为政府决策和行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真实的依据。

    第二,问政中办理的不及时。政府部门在网络问政中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回应制度,如回复、办理时限等规定,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办理、回复或不予理睐,以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网民不满情绪膨胀。

    第三,问政后追责的不落实。政府部门在网络问政后缺乏相应的问责制,对问政中消极应对人员没有将责任或处罚具体落实到位,也不能警示他人,以致工作人员服务和责任意识较差,效率低下或无所作为。

    2.2 政府门户网站网络问政功效欠佳

    根据近年来国家发布的互联网发展状况、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和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等一系列针对“互联网+政务”的统计报告或权威调查报告可以看出,近年来黑龙江省各项“互联网+政务”总体水平在我国31个省域中长期处于中下游水平。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问政成效较低。黑龙江省政府部门注重电子政务基础建设,且有专门的官方网站、电子信箱,但多数还停留在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指南等阶段,与网民互动较少,有的形同虚设,影响了网络问政功能发挥的实际成效。[1]

    第二,网络问政管理弱化。政府部门部分年龄较大的领导干部上网能力差,或是网页浏览,或是官本位思想,对网上不利于己的言论进行删帖或予以报复,使网民对网络问政失去信心,以致网络问政工作管理弱化或混乱。

    第三,管理者有抵触心理。政府部门部分领导受传统思维和工作模式影响,对网络问政工作存有偏见或抵触,甚至是排斥,这也因为在网络监督下开展日常工作思想及舆论压力较大,网络问政工作自然难以顺利开展。

    2.3 政府工作人员网络问政能力不足

    黑龙江省政府网络问政主体是政府部门人员,也是开发信息资源的主体,其素质、网络问政意识直接影响着政府网络问政工作的开展和质效。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综合服务水平不足。网络问政工作人员应有远见卓识、知识储备丰富和熟悉运用计算机等服务的技能,而黑龙江省政府问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远达不到标准,更缺乏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缺少必要互动沟通。虽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建立了官网,市直部门开通门户网站,但问政中工作人员推诿、答复低效,意见征集无反馈、互动访谈无热点等较为普遍,弱化了网络问政的功能,降低了政府与网民互动效果。

    第三,引导舆情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舆论事件发生初始时未及时回应或恰当处置,导致负面影响“滚球”式迅速扩展,此时网络舆情引导至关重要,并制定应急机制备案或即刻纠正舆论传播方向,减少负面效应。

    3 强化黑龙江省网络问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管理制度

    提升黑龙江省网络问政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网络问政信息处理、网络问政限时结办和网络问政工作问责等制度。

    第一,健全网络问政信息处理制度。政府网络平台每天能收到大量的信息,因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处理办法是极为重要的;设置独立的信息管理机构及其专职人员,便于对公众的留言进行及时筛选、分类和上传等信息整理工作,而后将信息移交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进行处理,同时避免网络问政信息的随意删减和变更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

    第二,规范网络问政限时结办约束。实施政府网络问政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政府与网民之间信息的快速沟通,以有效解决网民提出的要求。网络问政信息管理部门接收问政信息进行分类后,应及时移交至相关部门,并让其限时予以处理;对无法在規定时限内解决的问题,有关人员应对网民给予解答。因此,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回复时限,才能更好地落实网络问政平台对民众的服务功能。

    第三,完善网络问政工作问责机制。提高网络问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是做好网络问政工作的基石。合理的网络问责制可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衡量问政工作质效的重要标准,并计入年度业绩绩效考核;配合实施网络投票办法评选优秀部门予以表彰及物质奖励,嘉奖优秀工作人员,并处罚问题者,真正落实政府网络问政的服务功能。

    3.2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政府地位的特殊性,是政府网络问政平台的主体和建设者,是其管理工作常态化,倡导公民理性参与,为公民提供诉求的平台。因此,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应多措并举,强化政府问政于民,促进网络问政管理工作良性运行。

    第一,网络问政纳入政府工作议程。面对互联网背景下提出的政府新型治理的挑战,全省各级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网络问政的现实意义,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号召,将网络问政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议程,使之制度化、常态化;通过系列讲座和集体学习等方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网络问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长效机制。

    第二,党政领导提高网络问政能力。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对开展网络问政工作的重要性应有充分的认识,熟悉和掌握“互联网+问政”、新媒体传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网络问政系统提升网络问政工作的积极性及其能力,避免因其不懂得互联网知识及运用技术、不能运用网络问政系统而产生不必要的忧虑情绪和抵触心理。[3]

    第三,领导干部主动参与网络问政。“领导重视、带头参与是建立网络问政长效发展机制的关键所在”,重点在于创新问政理念。因此,全省高层党政领导应身先力行,深入网络问政工作最前线,培养领导干部对网络言论的包容力,特别是理解和宽容过激的言论。如借鉴重庆市委书记走进网络直播间与网民面对面交流的做法,以发挥主要领导干部的示范效应,引导党政干部的积极参与。[4]

    3.3 培养专业化网络问政队伍

    网络问政人员作为政府网络问政的直接责任人,其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技能直接影响着网络问政管理的质效。因此,培养专业化网络问政队伍,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与技能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及时获取网络问政工作信息。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掌握网络技能是公务员的基本能力,旨在提高网络问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公务人员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养其辨别网络信息真伪能力,梳理和整合网络问政留言等方面能力。只有真正做到知民情、懂民心、集民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才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第二,提升工作人员沟通互动能力。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执政能力,必须培养其网络沟通互动的能力。政府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与民众对话、了解民意,采取适宜的方式获取网民诉求信息,为提升政府决策与服务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从服务网民、关心民众和解决问题视角实施网络问政管理工作,认真汲取和分析网民的意见或建议,理解和善待网民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5]

    第三,合理引导互联网的网民言论。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和图片等互联网技术手段表达将政府愿景,及时在网络问政平台上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妥善处置民众的实际困难,正面引导民众舆论,避免产生社会矛盾或问题,以维护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安排权威专家解读政府政策,或采取官员和专家在线服务直接回复或解答民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立智.黑龙江省网络问政建设现状及走势[J].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2013(1):354-357.

    [2] 付茹月.21世纪以来中国网络问政研究述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158-159.

    [3] 李伟军,李怀阳.公民网络问政与政府回应机制的建构[J].电子政务,2017(1):69-77

    [4] 王赫奕,王义保.网络问政对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7(4):165-167.

    [5] 姚红磊,李明菲,何志平,张德胜.推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三大方略[J].专家论坛,2016(5):25-2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