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族地区院校构建发展性资助工作机制研究与实践
范文

    欧融 王子尖 农月香 钟晓燕 卞千

    

    摘要:为更客观、直接地了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了解目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高校资助工作,采用问卷调查、会议座谈调研的方式,对右江民族医学院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调查。针对资助体系尚不健全,实际操作与制度存在差异,学校资助队伍专业人才欠缺等问题,提出通过建立简便易操作认可度高的评价制度,实现精准资助;建立贫困生动态性档案,实现精准识别;构建“资金资助+学业促进+公益服务+就业创业+励志成长”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性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案,实现精准帮扶:建立一支二级院系层面得力的资助专干队伍等路径解决。

    关键词:全方位;发展性;精准资助;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 645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国家“精准扶贫”思想给当下的高校资助工作进行了新的定位,指明了新的方向,为解决资助工作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更客观、直接地了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了解目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高校资助工作,采用问卷调查、会议座谈调研的方式,对右江民族医学院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调查,梳理存在的问题。

    1 调查对象及参与情况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思路和目的,设计此调查问卷。为更全面了解情况,调查对象涵盖大一到大五的学生,本次问卷调查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电子问卷在各班級QQ群、微信群、易班平台发布,通过辅导员、班级干部在同学间宣传,希望同学们务必结合自身了解的实际情况真实填写,最终回收有效电子问卷1581份。其中大一占33.52%,大二占34.22%,大三占26.76%,大四占3.67%,大五占1.83%。

    同时,召开资助办及各二级院系资助专干的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提出几个建设性的问题开展调研。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所在学院是否成立由学生组成的从事资助工作的专门组织?如有这类组织,请说明具体工作如何开展,工作成效如何?从学生角度来看是否自愿加入,加入后有相关管理考核以及待遇方面有哪些规定所在学院是否在开展受助后管理工作?二是发展性资助育人有什么好的建议?三是从学生角度,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资助、指导和帮助?

    2 调查数据分析

    2.1 学生对学校的资助工作的评价、满意度

    调查“你对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整体评价为”,同学们选择“很满意”占18.47%,“满意”占50.6%,“一般”占27.7%,“不满意”“不清楚”占3.22%。

    调查“你对学校资助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帮助的落实情况感到满意吗?”,结果显示,“很满意”占19.61%,“满意”占47.25%,“一般”占28.21%,“不满意”“不清楚”占4.94%。

    调查“你对学校资助工作帮助、激励学生的效果感到满意吗?”,结果显示,18.98%的学生认为“很满意”“满意”占47.38%,“一般”占28.91%,“不满意”“不清楚”占4.75。

    三个问题的满意度占了60%以上,说明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

    2.2 学生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认可度

    关于学校资助工作流程,50.9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资助工作流程“很公开、透明”,44.85%的学生认为“一股,大体上公开”,2.66%的学生认为“基本不公开、透明”,1.52%的学生“不关注”。说明学校的资助工作信息基本达到了全校全覆盖,同学们都较为熟悉学校的资助工作流程。

    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认定工作,当提到“你认为班级成立了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是否起到了公平公正、正确的评定作用”时,28. 53%的同学认为“很好起到了”,57.31%的同学认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10.18%的同学认为“没有”,3.9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大部分同学认同学校对班级成立认定评议小组的制度要求,同时,认定评议小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平公正、正确的评定的作用,但是还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没有起到公平公正,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

    学生认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议认定工作中,“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议认定制度”“核查有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两方面需要重点加强,比例达到81.78%、80.33%,“加强诚信教育,杜绝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占65.91%, “扩大公示范围,增加公示时间”占39.53%。

    关于国家奖助学金,67.68%的学生认为所在的学校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公平”,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持不同意见,9.36%的学生认为所在的学校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不公平”,另外22.96%的同学对奖助学金的评选不关心,表示“不清楚”。调查“你身边是否存在应该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却因为某些原因没得到”的情况时,结果令人吃惊,值得引起我们深思,51.55%的同学表示“存在”,48.45%的同学表示“不存在”。

    从以上几个问题看出,学生对学校家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工作认可度较高,但是也有相当大的群体对学校资助工作流程不清晰,对奖助学金评定公平公正问题持不同意见。说明学校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在对家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细则的修订,同时加大力度进行宣传资助政策、资料,加大公开度、透明度,同时让全体同学参与资助工作中来,增强同学们的认同感。

    2.3 学校物质资助工作开展情况

    51.17%的同学认为对资助工作信息传达表示“很到位,班级中所有同学都清楚”,43.33%的同学认为“一般,只知道重要的信息”,仅有5 5%的同学认为“不到位,很多信息大家都不清楚”。

    根据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资助政策如“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落到了实处。其次是“勤工助学”占83.18%,“校内奖助学金”占67.62%,“绿色通道”占50.28%,“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占33.65%, “学费减免”占21.38%,

    调查显示,“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度”,22.01%的学生认为“相当关注,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重点”,63.5%的学生认为“比较关心,有相应的措施为他们解决困难”,13.79%的学生认为“不太关注,工作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落实到位”,0.7%的学生认为“不关心”。

    学生认为现有资助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导致争当贫困生的现象发生(69.26%),出现重资助轻后续教育管理现象(43.83%),助长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40.42%),缺乏对伪贫困生的惩罚措施(43.14%),民主评议制度主观性太强(44.34%),贫困证明开具容易,但可信度不高(39.41%)。

    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学生觉得最需要改进的方面,占比最大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并向“精神扶贫”深入”分写占70.4%,70.46%,“资助资金的供给”“受助学生诚信教育”分别占49.65%,46.3. 6%, “勤工俭学”占42.31%。

    从以上几个问题显示,学校物质资助工作传达、工作开展基本到位,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

    2.4 学校育人工作开展情况

    调查如何使用奖助学金时,81.97%的同学表示“将其作为学费或生活费”,7.59%的学生表示“买一些书籍、学习用品等”,5. l9%的学生表示“存起来以后使用”,但是还有5 .25%的学生没能合理利用该笔款项,运用它完成学业,表示“邀请同学吃饭,选购名牌衣物,娱乐”。学校应该加强如何合理使用奖助学金的教育。

    调查“你认为受到贫困资助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回报学校”时,91 .02%的学生表示“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社会活动”,86.84%的学生表示“专心学业,好好学习”,47.94%的学生表示“等毕业以后,资助贫困大学生”,3.67%的学生表示“没考虑过”。说明大部分受助同学对于国家的资助工作心怀感恩,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调查“学校是否开展资助育人(如诚信教育、受助学生先进典型宣传等)活动”,6l.99%的学生表示“有”,9.3%的学生表示“没有”,28.7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调查“你认为学校应该在资助育人哪些方面加大力度”时,“经济资助”“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的占比最高,分别占8l.O9%,70.4%,70. 71%; “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创新创业、科研”“诚信教育”占68.88%,59.46%,58.51%,55.91%。

    从以上几个问题显示,家困生明确受到资助要回报社会,感恩学校,希望多方面开展育人工作,提高综合素质。

    3 目前存在问题及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和座谈会调研,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资助工作”是认同的,整体是满意的,“对学校资助工作帮助、激励学生的效果”是满意的,“对学校资助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帮助的落实情况”是满意的,满意度较高。主要问题如下:

    3.1 资助体系尚不健全

    第一,缺乏较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选制度标准。调查显示,81.78%的学生认为在家困生的评议认定工作中,“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议认定制度”需要重点加强。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关于资助方面的制度内容比較宽泛,范围较广,导致个二级院系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继而二级院系相继制定更为细化的标准和制度,但是各院系标准不一,缺乏有效统一,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认同,形成较高的风险点。

    第二,缺乏专业化的、数字化网上评定系统。目前,许多高校还在人工处理大量的家困生资料、奖助学金资料。学生的一份家困生材料需要复印几份,作为不同的评选奖项作为佐证材料,工作人员也要同时审核几份相同的材料,还要在上面写上与原件相符的字样。这样无疑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去处理和完成相应的资助审核工作,还需要大量的空间存放相应的纸质材料,结果耗材高,效率低,效果差。同时,数字化的网上评定系统必须强大而且运行顺畅,前几年高校尝试运行类似的贫困生系统,结果大量学生在规定时间网上填报时,导致网络堵塞、瘫痪,无法正常运转。

    3.2 实际操作跟制度存在差异

    第一,如何对家困生精准识别是资助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完成好第一步的工作,资助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这样的关键的第一步,存在很大隐患,具有极高的风险点。主要原因是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城乡的经济条件差距大,所以经济条件评定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单凭一张家庭经济调查表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同时,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调查表、佐证材料无法辨认真伪,贫困度、可信度不高,造成极大的认定和评定家困生的困难。同时,如何精准识别家困生各高校标准不一,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放到院系、班级,实际操作更加千差万别。

    第二,调查显示,一部分同学认为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没有起到公平公正的作用。由于认定的程序和等级过于笼统,从现实层面来讲,高校对于特困学生的判定相对容易,而普通、一般贫困名额该如何分配则因学生经济差距不大难以把控[1]。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班级的评议小组在评审同学情况时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出现不公平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班级召开贫困生演讲竞争,由全班同学投票选举,这样会泄露学生的隐私,引起广大同学不满。2017年通过班级每个同学的打分,班委评分和班主任评分的方式存在问题。主要在:对于贫困生的信息是个人隐私,也不便在班级公开,并不是每个同学都清楚了解,存在人气旺或者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可以拿高分的现象。

    3.3“重资助、轻育人”,育人工作内容不够丰富,没能很好体现

    调查表明,有5.25%的学生表示用奖助学金“邀请同学吃饭,选购名牌衣物,娱乐”。调查9.3%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资助育人(如诚信教育、受助学生先进典型宣传等)活动,高达28.7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学生表示需要加大“经济资助”“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资助力度。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出现“重物质资助、轻育人”的现象,没有达到两者的平衡。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对于发放奖助学金之后的管理和育人工作有所忽略,偏重贫困生和奖助学金的认定和评定。忽视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不强,缺乏感恩意识,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自卑、虚荣等障碍[2]。

    3.4 学校资助队伍专业人才欠缺

    目前,各高校均组建以资助办二级院系资助专干学生资助干事三级资助团队。教育部曾规定:原则上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落实编制,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高校基本已经成立了资助办,比例基本达到要求,但是,往往院系层面资助专干的组成就有些复杂,主要由辅导员兼任,缺乏专职人员。部分资助专干存在业务不精,经验不足、精力分散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日常事务其他工作,工作任务重,不能很好地完成资助工作。

    4 提出解决思路

    总体来说,学校的资助工作机制、工作流程较完善,资助范围、对象几乎全覆盖,资助力度强,同学们认同度高。但是在资助育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第一,建立简便易操作认可度高的评价制度,健全原有家困生、奖助学金的评价体系,实现精准资助。设计家困生量表,内容包括家庭情况、学业情况、公益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把相应的数据进行量化评分。

    社会层面:构建省级资助系统,包含教育厅、教育局、扶贫办提供家困生的家庭数据、资助数据,并进行动态更新,并设置数据共享。

    校级层面:智慧校园系统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校园内各类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将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为校园提供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建设家困生、奖助学金、学籍、成绩及生活一体化的智慧校园系统,学生只要输入学号登录,就可以网上申报家困生,上传相应家庭材料。当高校需要评定家困生时,辅导员、班主任只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量化评分,同时结合班级的评定小组评定得出最终的评定结果,实现智能和人工的评定的完美结合。

    第二,建立家困生动态性档案,实现精准识别,见表1。

    新生入学进行贫困生认定后,每人建立一份档案信息。然后对该生进行谈话,对该生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满分值为5分。评估后开展大学期间的育人工作,并于每学年的开学第一个月进行评估。评估后的分值作为新一学年的育人工作的重要导向。

    该生毕业后,分为1年和5年的质量评估,1年主要追踪其工作单位,适应程度;5年进行深一层的评估,包括工作岗位,晋升情况,科室表现等等。了解该生就业后的表现评估。最终完成入学毕业就业,在校3-5年+毕业1-5年时长8-10年的贫困生发展性育人体系的工作,档案构成该名学生动态性档案信息。

    第三,构建“资金资助+学业促进+公益服务+就业创业+励志成长”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性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案,实现精准帮扶。可以分方块、分内容或者分专业、分时段的进行精准帮扶工作。由于此项工作工程量巨大,应取全校资源的合力来完成此项工作,尝试组建相应的团队的进行辅导和培训,各院系也可以学生中建立互助团队进行某一方面的培训。

    资金资助:根据评定系统的量化评分结合评定小组评定,精准资助家困生。通过探索建立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通过有效、合规、合理的程序,找出并瞄准资助对象,根据其优秀或贫困程度给予相应奖助,确保应该奖助的“一个都不能少”,不该奖助的“一个也不能有”,达成资助的有效性和价值性[3]。

    学业促进:根据贫困生动态档案的评分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归类,可以分为英语困难类、专业困难类及科研提高类等三类人群。通过朋辈教育方式,在班级或者宿舍中组建学业促进小组,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进行辅导和提高。辅导人辅导时间可计入志愿时,也是体现志愿服务,回报学校的方式。

    启动“头雁计划”项目工程。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社会实践能力高的骨干队伍,用这一批“头雁”做表率、强基础带动其他困难学生共同进步。

    公益服务:建议按资助项目类别适当增加获得资助学生的“志愿时”,通过参与社会、学校的相应志愿服务活动,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感恩、奉献意识。

    就业创业:对家困毕业生实行“一对一”专人帮扶,深入了解受帮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得到就业补贴扶持,指导学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并在各类就业招聘洽谈活动中给予重点推荐。

    在家困毕业生离校前大力开展鼓励就业、岗位推荐等就业帮扶措施,毕业生离校后要做好就业情况跟踪,同时做好未就业贫困户毕业生就业信息提供推荐等服务,确保贫困户毕业生全部就业。

    贯彻国家和学校有关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助力学校精准扶贫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联合地、市或者跨省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鼓励家困生参加创业培训或者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资本,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培育家困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搭建可自主创新、创业经营的平台,使他们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学校领导和百色市、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以及相关部门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右江民族医学院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和大学生创业培训(SYB) 2017年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考试顺利举行。共有350名9个班次右江民族医学院2017届毕业生参加,其中参加育婴师(中级)、养老护理员(中级)有200名护理学院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培训( SYB)有150名各院系毕业生。同时,护理学院邀请深圳“优月之家”到学校进行母婴培训和招聘会,通过培训和招聘,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掌握了更多技能,同时也为用人单位输送了更多人才,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在今后每一年的育人工作中,根据该生的综合素质各项指标来进行培育。如该生的心理素质分值低,则通过心理健康中心的统一定期的培训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由该生提出意向的技能培训,则进行此项技能的培训。例如科研能力,开展讲坛、讲座进行培训,组建导师组有针对性提供个性化指导等等。

    同时,此项育人工作要根据每年的评估值进行动态的调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毕业后的质量追踪来进行最终的育人成效的反馈和对下一次工作的整改。

    第四,建立一支二级院系层面得力的资助专干队伍。针对骨干人员匮乏的问题,建议在院系层面培养一支资助专干队伍。组长是资助专干,组员由学生组成。组长的职责是接收学校资助的工作、指令,并布置到各年级、各班级,开展育人的各项工作,指导、布置各年级、各班级建立家困生档案。起到总负责,统筹管理的作用。组员的职责是审核、整理各年级、各班级的材料,归档及完善。主要目的加强贫困生日常办公的能力建设,更好地做好资助材料的整理。

    建议设置勤工助学岗,院系自行招聘学生报资助办备案,资助办负责拟定工作职责及相关管理制度,发放补助及对学生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韦鸣.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王娜.实现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 (7):102- 105.

    [3]伍冬云.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6 (6):133-134+ 13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 7年广西资助学生研究专项课题“关于构建‘五位一体全方面发展性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探究与实践”(20172 2 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欧融(1980-),女,汉族,籍贯:广西南宁,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护理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9: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