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研究 |
范文 | 摘要: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是新形勢下党建工作的发展要求。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本文借鉴社会资本理论,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以更好推进学生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从构建社区信任网络体系、完善社区制度性规范、构建良性互动的社会支持网络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如何通过创新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以更好推进学生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 1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启发 社会资本理论是分析各领域相关问题的有效的分析框架,它涉及到三个关键词,即信任、规范和网络,植根于网络和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是社会结构中的个体可摄取的资源。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将社会资本放到社区这样一个特定场域去研究,探索社区的运作机制,大部分是通过信任、规范和网络这三项社会资本指标来检视社区建设的过程和成效。本文采用罗伯特.帕特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他将社会资本解析为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是存在于个体间的行动资源,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社区社会资本是社会学家在运用社会资本概念开展社区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社区中的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在社区中的具体化。社区社会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是指潜藏于社区结构中并为其中的行动者的行动提供便利的社会资源,包括社区规范、社区信任以及社区网络等。社区规范指的是社区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外在规范与社区居民交往以及互动过程中所遵守的内在规范。社区信任是指社区居民在不断地交往与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之间的信任。社区网络是指社区居民在不断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依赖,构成了社区社会资本的系统。 党建工作机制如何能在学生社区中有效发挥作用?社会资本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围绕信任、规范、网络三要素,通过系列举措,激发学生社区内生力量,建立社区信任关系、形塑社区制度规范、建构社区支持网络,以达到培育社会资本的目的。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共同体意识,真正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1.1 学生社区“信任”的建构 学生社区中“信任”网络的构建离不开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在社区中,只有高频次的交往与互动,才能建立起信任关系。构建“信任”网络有两种途径,一是了解学生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二是通过组织社区活动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联系。参加社区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获得行动动力和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在社区内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所带来的社区以及个体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加强彼此的信任,以建立社区的信任网络。 1.2 学生社区“规范”的建构 社区的营造需要建立能够协调社区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规范性制度。社区的“规范”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能够调适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执行、议事和监督等机构;二是在建立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探索学生社区的问题解决机制、资源整合机制、议事决策机制等运行机制。 1.3 学生社区“网络”的建构 学生社区的“网络”构建需要学校、社区自治组织、学生等主体的参与和互动。第一,在当前社区自治力量比较薄弱,社区自身拥有的社会性资源较为缺乏的背景下,学校应为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提供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学校应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二,积极推进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弥补学校能力有限的问题。第三,发挥党组织模范引领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党组织成为社区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促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 2 学生社区党建现状和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但传统的学生工作观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给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学生社区党建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党建工作形式单一,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学生社区内,党建工作下沉力度不够,展示度较弱。党建工作形式单一,以学党章和党的理论知识等专题学习教育为主,没有真正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导致非党员学生对党组织的熟悉度低。二是学生党员党性意识不足,先进性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动机功利化现象,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较弱,在社区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 3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社区党建工作机制构建路径 3.1 构建社区信任网络体系 社区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多元服务和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党组织之间相互了解,培养学生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参与服务和活动的热情,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以此建立稳定的信任网络。 3.1.1 依托党建创新基地,激发社区内在活力 在学生社区设置党建创新基地或展览馆,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交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教育,特别是每年新生入学,将参观党建创新基地作为必修课之一。 3.1.2 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以党建带动团建,促进多样文化交流,拓宽新形势下党建活动和工作的覆盖面,从管理服务上保障社区和谐,从意识形态上维护社区稳定,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2]在社区中开展“挖掘学校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社区中观看红色电影、开展红色展览、红色影视配音大赛等,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3.1.3 树典型与帮扶相结合 社区党组织不仅要在社区内开展“社区党员之星,砰比和党员宿舍亮牌,树立学生党员典型,提高党员展示度,也要实行“挂点包片”制度,要求社区党员挂钩相应宿舍,负责相应片区,定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日常需求,给予困难学生关注和帮助。 3.2 完善社区制度性规范 学生社区党建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一环。社区党建需要配套一系列基本制度,包括楼栋临时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学习制度、联系宿舍和积极分子制度、党员责任区制度、会议制度、评议制度、意见反馈机制、评优表彰制度等等。其中,楼栋临时党支部工作制度在社区党建制度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组织力提升,强化楼栋临时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楼栋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学生社区楼栋临时党支部组织力提升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好社区组织阵地建设、开展好社区学风建设、开展好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好社区志愿服务、开展好模范引领工作。 3.3 构建良性互动的社会支持网络 3.3.1 搭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管理网络 成立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区党工委),机构人员由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负责人以及学院党建工作站站长等组成,统筹协调社区学生党建工作。各学院在宿舍片区成立社区党建工作站,作为联系社区党工委和学院社区党组织的桥梁,负责本学院社区党组织管理、党员教育培养、党建活动开展等具体工作。 在社区党工委牵头下,形成“社区党工委一学院党建工作站一楼栋临时党支部一楼栋党小组一社区学生党员”党建工作管理网络,如图1所示。 3.3.2 建设党建工作队伍 在社区设置党建工作站,由社區辅导员担任站长,全面统筹党建、思政和日常管理工作。选配一批优秀的学生党员,在站内为社区学生服务。党建工作站不仅是开展党的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的平台,更要不断充实各类服务内容,如志愿服务、学业帮扶、职业规划指导等。 党建工作站要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党员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在落实“预备党员党性锻炼‘六个一工程”“党徽闪亮”的基础上,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凯.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31-32. [2]朱明侃.高校“党建进社区”管理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7(8):53. 作者简介:余祥(1989-),男,籍贯:广东汕头,学历:硕士,职务: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