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六五五”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范文

    邓张升 王丽红 邓立治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活力的决定因素是创新者的基因,基本目标是让创业要素集聚变得简单。该生态系统由六大组成要素即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分解者、外部要素组成,“5个流”即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资源流和价值流进行内部运动,5个阶段即孕育期、萌芽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扩张期进行成长升级,可通过“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方式均推动系统构建。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者基因;生态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2.096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2-0-04

    0 ? ? 引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实际创新创业中,创新想法的诞生、创业项目与创业公司的成立及发展,并不能由某个固化的、标准的、流程式的体系产生,并不能直接匹配资源得以实现,还会诞生很多计划外的事物,因此,采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比一般意义的“体系”或“系统”更加贴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将在校学生、实验室、创业中心、政府等各类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人员和组织机构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组成原理融进这个丰富多元的大生态模式。与有一定的生产流程和规则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更像一个“热带雨林”式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进化性。多样性表现在参与主体学生和教师等主体背景成分的多样性、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活动的多样性;开放性体现在这个生态中的活动者具有不断吸收外部信息、外部资源的能力,与外部不断交换信息和资源的能力;正由于多样性和开放性,这个系统中极其活跃的人的思维、技术的革新、新市场的诞生等,使系统不断进化升级,要求教育者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不断创新变化,具有进化性。

    当前运用生态系统的理论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大都并未十分严谨地按照生态系统的核心理念对其进行分析。何郁冰、丁佳敏建立了一个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架构图,把对外互动机制当作“分解者”,而学生、教师与网络组织当作“生产者”,然而这三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赵頔、陈璐按照生态系统四大要素进行了梳理,把政策视为无机环境,对系统内部的要素考虑过少。胡剑锋、百里清风、商量建立了一个主体较为丰富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生态体系图,然而没有把社会因素纳入系统,且没有按照生态体系四大要素进行划分。以上学者都有3个共性问题:一是都没有把创业者面对的市场用户纳入整个生态系统;二是忽略了创新教育,在系统没有得到体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也没有得到阐明;三是只是论证了机构等表象,没有揭示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重新构建“六五五”生态系统。

    1 ?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新内涵

    1.1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目标和定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目标要基于国家战略需要、综合体制改革、育人发展以及大学软实力制定。创业教育要契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核心理念和根本使命,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是适应并促进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大计,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注重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高校平台和社会资源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满足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接受创业训练和体验创业过程的实际需求,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供良好平台。

    1.2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培育创新者的基因

    不少高校已经建设了多层次、多平台的创业生态,但是生态的活力来自哪里,众多研究并未揭示。本文率先提出决定这个生態系统形成和发展活力的因素是创新者的基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创新者的基因。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是在大学生心中种下创新的基因、创业的种子。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育创新者。创新者应该具备的基因:视野、思辨、远见、求实、包容、极致。只有注入了灵魂的躯体,才会有旺盛和永久的生命力;只有注入了这些思想基因的人,才是真正的创新者;只有教育系统明确培育具备这些基因的创新者,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硅谷之所以成为创新的代名词,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创新的活力、实用的导向。这里的创业者一旦接触到新的技术,就会不断思考,尝试将其应用在任何适应的地方。以色列之所以成为公认的创新国家,正是由于其不断鼓励思辨的氛围,一种天生的危机感,一种不改变就会失去的恐惧感远大于已得到的安逸感。创新者极其珍惜时间,敢于迈向未知的领域,勇于挑战已有权威。创新是企业家和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非常重要。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管理者,或从事普通职业的普通人,只要具备创新的基因、素质和能力,就能够更有创意、更有担当、更有智慧地完成任务,这正是新时代的现代大学应承担起的使命和任务。

    1.3 ?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创业教育的基础价值在于形成创新文化。一些观点认为,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本文认同创新是创业的基础,但与其说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不如把创业定位为“创新的出口”。因为创新得到的想法、技术,都要朝着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出口方向逐步发展,创新的价值只有真正和市场相结合,才能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创新才进入一个正循环,进而激发更大的创新。而创业的成败并不取决于创新的程度,毕竟创业是市场行为而不是科研行为,有些过于先进的技术、过于创新的商业模式很可能超越市场的接受程度或过于激进而失败,创业的成败仍然取决于市场的认可程度。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将成为创业的基础。

    2.2.2 ? 人才流

    人才是创业团队成功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CEO的一半时间都在寻觅人才。人才在生态系统里是稳定性和流动性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团队刚刚组成,在上升期时,创业团队人员表现较为稳定或稳定增长,创业团队周围的生产者会不断聚拢过来,形成合力,有时甚至从教育者(生产者)变为创业者(高级消费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业。在创业项目失败时,具有一定经验的创业者或重新投入学业,变为初级消费者;或加入投资机构,变为生产者;或加入其他创业团队,仍为高级消费者。掌握人才流的动态,掌握生态系统的优质人才资源去向,进而更高效地为创业团队提供更成熟的人才。

    2.2.3 ? 资金流

    生产者和外部要素为消费者提供资金。资金流是价值流的体现形式,资金流的不断增值,反映了创业者的成功,是创业成果的直接体现。

    2.2.4 ? 资源流

    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和外部要素给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包括空间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等,是大学生们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

    2.2.5 ? 价值流

    价值流是整个生态系统最内在的关系链。价值是创业者最应该关心的本质问题,当资金流未能呈现良好状态时,价值流不断增值成为创业者坚持下去的理由。相信未来,“免费模式”“羊毛出在猪身上”的现实都可能存在,对于某一产品上资金流与价值流表现并不一致,但仍有机会成为一个很成功的创业项目。

    “五个流”在各要素之间不断流动,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他们的快速流动将影响创新成本、创新效率,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源源不断地更新和改变,维持整个系统平衡、稳定和升级。

    2.3 ? 生态系统的5个发展阶段

    在孕育期(创意产生阶段)要对来自学生、教师的新点子始终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萌芽期(成果转化阶段)为高校创新和创业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技术许可办公室帮助把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形成专利并投入商业化运作中。在创建期(企业初创阶段)可以实现为创业学生提供创建公司的指导、初始资金等。在成长期(企业成长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服务指导,组织比赛,引入社会资源。在扩张期(产业拓展阶段)密切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的关系,拓宽初创企业的校外合作渠道,产生更高形式、更复杂的产业联盟。

    2.4 ? 生态系统的活动

    生态系统的活动是6个组成要素和5个流的表现形式。比如生产者、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科学实验、思维训练等;创业中心(学院)调动各种要素,举办创业沙龙、路演等;创业导师对创业团队进行指导等。这些活动形式由于实践案例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3 ?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建议

    3.1 ? 明确生态系统建立的目标

    高校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本着这样的目标:让创业要素集聚变得简单,让个人创新基因得以聚集,让技术遵循市场导向,营造浓厚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建立生态系统不是简单搭建一个体系,也不是简单匹配资源,应该让这个系统注入灵魂和活力,应该不断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频率,促进思想碰撞,使该系统具备自我生长的能力。

    3.2 ? 掌握构建生态系统的两个途径

    一些观点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全方位优化、改革。同时,获得学校顶层关注很重要,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然而实际运行中,创业教育在各高校的重視程度不一致,不具备“由上而下”统筹条件的高校创业教育人员通过理解以上新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立目标,也可以通过“底层互动”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创新基因,实现创业项目孵化,进而“由下而上”构建具有活力的生态系统。

    3.3 ? 促进生态系统一体化

    系统内各要素都有自己的领域和例行活动,比如实验室有技术的创新要求,教师有教学和科研的任务,学生本身有学习学分要求。若各自为政,在推动创业氛围营造、创业项目发展时将产生一定阻力。因此,应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一体化。从学生的角度,鼓励学生长期从多个维度对同一个项目进行研究。比如学生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作为社会实践,也可以细化一个科研子项目申报SRTP(Secure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安全实时传输协议),也可以提炼一些成果与教师一起升华为科研论文等。从创业师资的角度,除了增加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也可以在每门课专门设置1~2学时讲授该专业知识在产品化或创业公司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全校中形成创新风潮,让每一门课都成为创新课程。教师应为社会未来潮流去聚合、注入新生力量,而不是用新生力量服务传统落后课题。各个要素形成共识,在共同的目标下容易形成合力。

    3.4 ? 发挥系统优势,降低创业风险

    机会型创业项目的诞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如同工业生产出“计划”数量、规模的创业项目。一些学校把创业率作为一个衡量指标,容易增加创业失败的风险,也容易本末倒置。创业者为少数,创业成功者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项目会不温不火甚至中途夭折。高校学生本科一般为四年制,每上升一个年级,目标任务将发生巨大变化,从适应大学、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到毕业选择,将不断考验项目和团队,必然产生很大的不稳定性。一个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应该包容失败,尽快消化失败的项目、吸纳失败的创业者。比如政策对创业失败者应该有救助措施,媒体对创业成功与失败有冷静理性的态度,社会创业导师能给予更多的风险提示与规避。

    4 ? ? 结 语

    实现创业教育的兴盛转变需要依赖创新文化的基础力量。本文通过构建严格的生态系统理论,揭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六五五”生态系统,认为创新精神是“高校创业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也是高校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出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重点培育创新基因,遵循市场导向,发挥科技的力量,进而有利于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勇,凤启龙.基于创新文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5):119-124.

    [2]秦艺芳,邓立治.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探究及启示[J].河南教育,2016(8):68-71.

    [3]何郁冰,丁佳敏.创业型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5(7):1043-1051.

    [4][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基因[M].曾佳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苏益南,齐鹏,朱永跃.创业型经济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培育[J].企业经济,2011(9):152-155.

    [6]赵頔,陈璐.关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0):48-54.

    [7]胡剑锋,百里清风,商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31-3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