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实验剧场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下的发展困境
范文

    陶幸

    【摘 要】实验剧场作为西方戏剧领域的产物,一直肩负着推广戏剧艺术的重任。自引进中国大陆已经有30多年,实验剧场自身在不断的发展,并且表现出独特的中国模式。但是,因为中国大陆独特的社会文化市场,实验剧场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难题。尤其是在反商业化和大众化这两个问题上,一方面,这两个特点是实验剧场自产生起便带有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它们在时代社会的变化中不断蜕变。如何处理这两个问题,对实验剧场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中国大陆文化市场的推广有重要影响。本文将集中在反商业化和大众化上进行讨论。

    【关键词】实验剧场,发展,商业化,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J8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28-02

    实验剧场,因为其整体舞台规模较小,因此也被称作小剧场。小剧场是西方戏剧领域反对商业化和积极探索的产物。不同于那些商业剧场,小剧场希望能探索出一条更有效的方式来向社会大众推广艺术,它的存在也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缩小观众和舞台剧的距离。因此,我们可以说反对商业化和大众化是小剧场发展的两大主要特点。

    实验剧场中的舞台表演最吸引人的一点在于演员和观众身处于同一个空间之中,观众本身就是演出的一部分。在斯坦尼拉夫斯基的“第四堵墙”的观念中,观众和舞台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而小剧场就是打破那堵墙的关键所在。在小剧场舞台剧中,演员就如同在和观众对话,他们在一个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传递情感和思维。整个演出过程也是一个交流过程,所有人的想法都是开放性的。

    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带上北京的舞台,尝试探索出一条新的戏剧演出模式。在随后的30年中,实验剧场经历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它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但是,小剧场在中国的推广中也遇到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面对资金问题时,人们开始质疑反对商业化的正确性;二是缺少原创团队和剧本,导致大众化进程难以进行。这两个问题阻碍了小剧场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反对商业化遇到资金困难

    尽管小剧场产生于反对商业化的目的,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当今中国的小剧场为了“养活”自己也逐渐向商业化发展。虽然制作一部小剧场话剧的费用远低于大型舞台剧,但是小剧场仍然难以生存,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高昂的商业税和租金使得小剧场难以维持,面对商业化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选择。

    付维伯,来自北京东方先锋剧场,他坦言说:“其实所有人都在探索怎么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好,怎么让观众先走进剧场,如果光是探索,导演、演员们都生存不了,那也无法发展戏剧,因为所有人都不是苦行僧,都要生活。”当前,一些小剧场放弃了反对商业化,而是试图通过推广小剧场的商业化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保证剧场的运营。以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为例,通过前期的大量宣传以及高校专场巡演等商业化推广方式,该剧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对比之下,其他小剧场选择坚守反对商业化阵地。王翔,既是一位牙科大夫,更是北京蓬蒿剧场的缔造者,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剧场运营。“王翔特别反对小剧场商业化,他甚至用了‘绝对不这个词。在他看来,小剧场就该是个亏本运营的地方。”他会用牙科医院赚得的钱来贴补剧院。同时,他也与一些艺术院校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舞台,每年都会有许多艺术院校学生的作品在这里上演。[1]

    事实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一种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在物质化的社会,大量投入在小剧场发展上,如果没有收入来源,会很难生存下去。不过大家也会担心这会影响到艺术本身的纯洁性。

    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尚不成熟,也没有相应的针对小剧场发展的经济扶持政策。而且一些融资机构和投资方对文化产业不看好或者不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体育运动或者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赞助,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社会宣传效益。除此之外,高额商业税等抬高了演出票价,使得大多数社会大众更难接触到艺术。经营小剧场很难达到收支平衡。相反,小剧场的商业化则可以带来大的利润收益来减轻经济压力,但是同时也会将小剧场带进恶性商业竞争循环中。小剧场业的市场混乱势必会摧毁小剧场的存在。

    可以说,小剧场商业化和反商业化的博弈是其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发展下的一个时代特点。现在还很难去判定哪个是正确的,同样文化市场会去选择最好的发展方式。

    二、缺少创造,大众化之路艰难

    大众化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主动走进剧院,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戏剧艺术的内涵。因此,小剧场话剧对于文学作品的依赖并不强,它的取材应多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但是,我们缺少本土创作团队,尤其是在剧本的创作上,当前很多话剧内容太偏离生活。

    目前国内许多小剧场使用的剧本大多从国外引进,或者改编一些经典话剧,由于这些话剧先期表演的成功和经典桥段已经奠定了群众基础,因此可以更容易吸引到观众,使用这些剧本的成本也远低于创作一部新的话剧。我曾经看过一位瑞典导演改编了曹禺的《雷雨》,制作成小剧场话剧,整个故事好像在一个正方体的狭窄空间中进行,因为口碑和故事的经典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非常的成功。但从另一方面说,它仍然停留在过往,没能反映当前的社会现状,本土创作者可谓任重而道远。

    在1988年,台湾临界点剧象录关注台湾青年同性恋群体的兴起,第一次将同志文化搬上小剧场舞台,开启了台湾小剧场业新的起点。在大陆,可以说小剧场的主要观众来自都市青年,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很重要。有研究指出,这些都市青年在一天的忙碌后,更倾向于一些戏剧,同时也希望这些话剧能够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比如北漂生活、都市爱情等。[2]任鸣导演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便是谈论当代爱情观的代表作,十分受欢迎。

    开心麻花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作为文化传媒企业,他们致力于创作都市戏剧,吸引到许多关注,他们的模式也得到其他同行的模仿。但是,这里也出现一些不好的态势,喜剧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对文化产业对发展很不利。同时,许多作品因题材和政府在文化传媒方面严苛的审核制度相悖而被禁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进行。虽然每天还有许多的小剧场话剧在上演,舞台规模很小,但大多数舞台仍然存在折第四堵墙,“演出是演出,观看是观看”。

    表演艺术和它的创作来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我们只有在创作上有新的突破,才能推动大众化的深入。

    三、总结

    在高消费的都市中,可以理解一些小剧场采取商业手段来维持发展,我们也需要知道,好的作品才是小剧场的灵魂。

    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位青年演员说,大多数的演员都希望能够在小剧场的舞台上表演。但是困于生存压力,在就业上他们更倾向于稳定的大剧院。资金问题和大众化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让有秩序的市场负责选择商业化或者反商业化,而人则负责创作好的作品。也许,当那些艺术创作者能够脱离经济问题的限制,他们更能投身戏剧创作。那时候,更多的本土创作团队和优秀作品会出现在小剧场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王俊逸.一个非商业化小剧场的生存之道[J].外滩画报,2014(601).

    [2]刘平.关于北京话剧观众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戏剧现状论坛,201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