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范文

    【摘 要】新闻报道模式化是一个存在多年的问题,学界、媒体喊了多年“创新新闻报道模式”的口号,却也未见显著效果。但凡涉及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国际新闻,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内容千篇一律,受众不免感到乏味,敬而远之,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对近些年多种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做了一些总结,并据此对新闻报道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闻报道;模式化;表现;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65-02

    模式化的新闻报道使得传播者与受众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思维、叙述方式,进而形成了一种循环,媒体习惯用固定的某种模式表现新闻,受众也按照固定的思维去解构,无伤大雅却又鲜有波澜。其内在原因是新闻报道陷入一种既有的模式中,从形式到内容甚至是思维都止步不前。如何破除模式化对于新闻报道的束缚,是新闻从业者所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一、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

    (一)思维模式化

    我们新闻报道思维方式明显受到传统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的影响,表现出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既定模式,以盲目崇圣的狭隘思维来报道新闻。以会见新闻为例,2005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出版的美国总统布什访华的新闻专栏,借用了新华社记者图片3张,图片内容分别:两国国家元首及夫人合影、两国领导人在欢迎仪式上、两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谈现场照片。同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用的欢迎式图片与《人民日报》一模一样。虽然很多年轻记者都是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但一进入媒体就不约而同地走进了这个圈子,可见这种思维上的狭隘深刻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深入人心,难以打破。

    (二)结构模式化

    新闻报道的构成要素有标题导语、正文、背景等,报道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来具体安排。但有的报道不论轻重缓急皆执行标准结构,把新闻写得拖沓冗长,内容重复,主次不分,这种报道只能让读者看过题目便了无兴趣。在模式化比较极致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从一些新闻报道中总结出固定的模式。如灾难性新闻,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24.2万多人丧生。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统一电讯稿发了两篇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放在了国家领导人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灾救灾,以及报道“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上去了,对人们最关心的受灾情况只字不提。这种新闻模式的固定结构,往往使记者根据公式,把握不住事情的主次、轻重,不负责任地完成了报道。

    (三)语言模式化

    谈到新闻报道的模式化,很难不提到“新华体”。一般来说,作为历史概念的“新华体”,其特点如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所作如下归纳:1.内容上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重要的最新新闻;2.事实上是大家信得过的,真实、准确、可靠;3.政治观点上是正确的,是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非常鲜明;4.文字上精炼生动;5.时效上是及时的,最快的,不落在报纸电台后面。”[1]

    而这一时期的文字特色在于排比整齐,含义正面,形容词多如牛毛,使用得当简练干净,但僵化后就沦为没有营养的原则性表述,看似冠冕堂皇,实则陈腔滥调,苍白空泛且“假大空”。新华体并非是新闻报道模式化的唯一表现形式,但纵览国内各媒体对于国家事件的新闻报道,新华体的影响力与覆盖度却是可见一斑,“新华体”已然是新闻报道写作的标杆,因此现在的“新华体”则应适应时代和受众的需要,朝着更加及时、准确、鲜明、简短、生动活泼、深刻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应对报道模式化的策略

    在新闻的采写中,经常会有一些老生常谈的主题,如经常性的政府工作报告、成就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报道。而怎样避免这样的老主题再次陷入既定报道模式的危害中,就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发掘新思想

    主题的创新之所以进展缓慢,追根究底是思想的束缚。想要给受众新的感受和启发,只有打破常规,在思想内容上创新,写出受众真正需求的报道。以会议新闻为例,一般化的会议新闻只会罗列一大堆的会议内容和与会人员名单。而成功的会议消息则是会抓住会议的特点,发掘出会议的新思想。

    比如2016年入夏以来,中国多地遭遇洪水灾害,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受灾情况,中国新闻网另辟奇径,盘点了暴雨灾害里的感人瞬间。其中,讲述了贵州省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母女三人在被洪水卷走的危急瞬间,一辆路边的私家车加起油门冲入洪水中,用车身拦住了母女三人,给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文章注意刻画救援细节,生动形象,催人泪下,发人深思。

    (二)选择新角度

    采写新闻就像看电影、听歌剧一样,要选取最佳位置才会有最好的效果。所以,在报道中,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角度是记者在采写新闻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角度的选择是在记者进行深入观察后选定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很复杂,从不同侧面观察其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观察的方向选择得不适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报道角度的选择。

    以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一稿为例,记者从经济角度落笔,揭示了大令公庄村的问题,七年久拖未决的根本原因是有关部门用“认真”的形式主义来应付中央领导的批示和群众多年的冤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揭示政治报道的老主题,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三)采用新形式

    现在,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一切,在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背景下,传统媒体要积极地与互联网合作,创新新闻表现形式。新闻报道力求在新闻模式和新闻思想上推陈出新,在第一时间及时的向读者报道当前发生的事实,用真实说话,用新形式表达信息。例如:《人民日报》在2013年1月1日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经过三年的发展,该公众号长期占据“新媒体排行榜”的第一位,这得益于《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的内容真实权威,同时又注重贴近普通大众生活,研究粉丝的兴趣点,这种报道的时效性明显增强,报道体裁和报道模式的创新,使报道更加深入人心。

    (四)实现平民化

    新闻报道在近几年的改革中明显淡化了生硬的说教味,而增强了信息和价值含量,贴近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反映普通群众的苦乐酸甜,体现出鲜明的平民化倾向。在新闻报道的采写上经常采用平民化的语言,使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比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抛弃了传统的严肃刻板的报道模式,在新闻选择的时候,注意“权威观点,清新表达”,让语言表达更具“人情味”,努力搭建与受众的情感连接。比如,在7月27日的公众号内容中,“来了!新闻早班车”板块,新闻播音员的播报状态更加放松,语言亲切自然,并且还伴有亲切的问候优美的音乐,让受众在每天的清晨有一个良好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早上7:30,推出第二条推送,关注点也是一些生活常识,比如:“夏季开车是先关空调还是先熄火?”;“早晨吃鸡蛋的惊人好处,万万没想到!”在夜晚10:00推出夜读板块,“我们对成功的最大误解”,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

    此外,想要逃脱出新闻模式化的禁锢,还需要记者本人的努力,艰苦、深入、细致缺一不可。因为以上这些谈来容易实践难,这些新意不是路边野花唾手可得,而是埋藏隐蔽的金矿,深入挖掘才会发现闪光点。这需要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时刻保持那份对新闻报道始终如一的坚持。

    参考文献:

    [1]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步长磊(1987-),山东济宁人,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电视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阳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阶段性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