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居民收入与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范文

    贺妮妮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健康卫生状况保持良好。但是我国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健康水平,收入、饮食方式、生活方式、医疗水平都对健康产生影响。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全面重视社会公平,从源头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从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变居民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健康保健意识。同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加强区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关键词] 居民收入;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14.4 [文献标识码] B

    一、我国居民收入与健康水平现状

    (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元人民币,与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相比,增长了10.14%。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在0到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就越公平。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低于0.2为收入绝对公平,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且容易造成社会动荡。201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9,比2013年降低0.004,但是我国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

    (二)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现状

    从全国卫生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健康卫生状况保持良好。卫生总费用在2013年达到31868.95亿元,相比较2009年增长81.7%。同时,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卫生服务科技性增强。在卫生人力资源方面,总体情况持续增长。我国卫生人员总数在2013年底达到979.1万人,我国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9年1.75人增加到2013年2.0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09年1.39人增加到2013年2.05人。此外,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3.32张增加到4.55张。病床使用率也由2009年84.7%增加到2013年88.99%。

    从人均预期寿命来看,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66.77岁增长为2014年的76岁,增长了近10岁的预期寿命表明我国这20多年间经济发展水平快,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这对于我国来讲,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健康水平因素

    (一)收入、饮食方式对健康影响

    现代生活中肥胖率不断上升,健康状况在逐渐恶化。一方面这是由于人们的饮食方式不健康所导致的。谷类食物作为我国传统膳食的主题,在居民的饮食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人们生活的改善并没有使谷类食物作为膳食结构的主体,而是更多的食用动物性、脂肪类食物,造成膳食结构不平衡,使得人们预防疾病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与食量相匹配的运动量,那么会导致脂肪在体内的的堆积,久而久之会引起肥胖;反过来说,如果运动量过大,而食量不足,则会由于摄入能量过少导致体质也会下降。因此人们要保持食量和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

    (二)收入、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

    众所周知,生活方式,作为广大学者科学研究中使用度最高的概念之一,包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思考,正确衡量自己的价值,对事物的认定和辨别是非等的内在思考,一般指对人们的生活习性,休闲方式的拥有和把握,同时也含有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具有深层次的支持作用。

    人们身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可以说,生活习惯在健康的保持和良好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古今中外众多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观点。人们生活中时常会有疾病发生,究其原因,虽然会有很多因素在其中,但大多会与遗传或者环境有关。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对健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善。信息化、城市化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对健康也存在潜在的威胁。在城市的居民,以车代步,这样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生活质量的提高会造成营养过剩而运动不足。计算机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脑力化发展急剧增加,人们更多的习惯于坐在电脑面前,久坐成病。根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一周的休闲时间中,在家休闲娱乐一周为8.025个小时,体育健身0.984个小时,学习充电2.142个小时,家务劳动2.782小时,外出休闲娱乐2.385小时。可见,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动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进步,人们健康保健意识依旧薄弱。

    (三)收入、医疗水平对健康影响

    首先,进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医疗情况分析。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提高较快,东部地区人民所享受到的医疗技术、医疗水平、以及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具体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 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 单位:个

    数据来源: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医疗卫生机构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差异。东部地区拥有350906个医疗卫生机构,占比为36.01%;中部地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314415个,占比32.27%;西部地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309077个,占比31.72%。最为明显地,我们可以从医院中的综合医院和护理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门诊部看到,东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还是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表2 各地区医院等级数

    数据来源: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从表2看出,在医院等级方面,在拥有一级医院中,东部地区为2704,占比41.78%,中部和西部占比分别为30.91%、27.31%,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在一级医院中的甲等医院,东部地区拥有数量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表3 各地区卫生技术人员

    数据来源: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卫生技术人员情况。很明显,现阶段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有43.18%分布在东部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在中部地区的比重为30.23%,西部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为26.59%。

    三、对策研究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1.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低收入困难群体处于社会底层,如果他们的收入水平长期不能得到提高,看不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前景,不仅会导致需求不足,影响经济稳定增长,而且会使他们对政府出现信任危机,严重威胁社会稳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普遍提高,但是低收入群体比如农民、农民工的收入却没有提高,这样也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2.全面重视社会公平。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当然,要想实现效率就必须先实现公平,公平的有效实现可以为效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作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尤其是初次分配的公平上。因为初次分配在整个分配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一开始就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我国收入差距存在的局面,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形,困难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当低,究其原因除社会发展的原因外,还归因于收入在初次分配时由于缺乏规范制度导致初次分配就存在不均现象。我国普通职工的收入体系中,正常收入应该是工资收入和绩效等制度体系内的收入,但是这样的收入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特别是灰色收入占了收入的很大比重。因此,要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全面重视社会公平,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确保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公平,从源头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

    (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居民达到健康状态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是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且生活方式对人口健康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他因素。因此,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或者定期出去旅游、外出观看演出展览、听音乐会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身体锻炼的作用,对个人心理压力也有较好的舒缓作用。

    2.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意识。要对居民加强教育,从思想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自觉摒弃不良生活方式。只有通过思想上的改变才会带来行为上的转变,如此一来,可以大大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三)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1.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高低决定了医疗卫生资源在既定范围内配置的状态,范围越小,越不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由疾病引发的经济风险进行尽可能地分散,而统筹范围和层次的限制必然会制约这些风险的分散的效果。所以,要想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2.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从根源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乱自用药,不做无效检查,不乱收费。切实提高医生的医德行为,且依法行医,预防并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水平,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需求。

    3.加强区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使区域卫生布局更趋合理,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水平,使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同时也要提高疾病预防,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参 考 文 献]

    [1]沈伟,沈扬扬.调整个人收入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07

    [2]顾永红,向德平.居民收入与健康水平变动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2014(2):92-99

    [3]陈在余,王洪亮.农村居民收入及收入差距对农民健康的影响——基于地区比较的角度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5):71-82

    [4]郑士秋.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研究[D].厦门大学,2014

    [责任编辑:王凤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7: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