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乐队司鼓的作用
范文

    林寿禄

    【摘 要】司鼓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艺术内容,它极富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艺术门类。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逐渐衰落,司鼓一职陷入了困境,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景比较黯淡。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当中司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现代市场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乐队司鼓重要性的理论依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和作用。

    【关键词】司鼓;乐队;戏曲;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77-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戏曲当中的司鼓一职是我国生命力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它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体现了民族文化当中最为珍贵最为核心的内容。司鼓就是这样的艺术门类,作为特点鲜明,魅力无穷,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艺术规律特质,都能够达到自然、纯真的境地,能够体现戏曲本身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特点。所以司鼓一职极为重要,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戏曲中乐队司鼓一职的特点作用分析,进一步展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深博大。

    一、乐队司鼓一职概述

    锣鼓是戏曲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京剧的锣鼓一样,传统乐队锣鼓的主要演奏方式包括鼓板、大锣、铙钹、小锣、小堂鼓、大堂鼓等。锣鼓节奏分明,音响强烈,能够达到烘托人物性格,渲染舞台氛围的目的[1]。乐队锣鼓中,板鼓的演奏者被称之为司鼓,是其他锣鼓乐器的领奏,同时还是舞台的总指挥,戏曲节奏快慢张弛的把握和处理,整体结构等都由板鼓来负责。乐队锣鼓在我国民族戏曲当中十分重要,它有固定的一套鼓牌使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里,它积累形成了完整的、多样的锣鼓语言、艺术形态、民族风格。戏曲乐队锣鼓吸收了其他戏曲种类的锣鼓形态,几经演变最终成为传统戏曲锣鼓的艺术形态。我们经常看到的有“起腔锣”、“长锣”、“丢板锣”等形式,这些锣鼓套和唱腔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呈现完美的戏曲形态[2]。乐队司鼓的从事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水准和能力,主要体现在节奏感和记性两方面。

    首先是节奏感。在传统戏曲的表演当中,司鼓一职的节奏表现在传达戏曲情感的过程里异常关键,不仅有助于表演,还可以感染现场观众,甚至音乐本身。

    乐队司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节奏。任何一首戏曲都是靠节奏来完成,都是被限定在一个节奏当中。好的节奏感是每一个司鼓人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心中有节奏,才能去控制领导整场戏曲的表演,而不是被其他因素所干扰。试想一下,如果有司鼓人员的节奏出了问题,那么戏还怎么唱[3]。当然,这个节奏感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主导,还应该由演员的唱所决定。就是说,好的司鼓人员,既要懂鼓,还要懂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记性。一出戏或者一个节目,往往时间都很长,没有好的记性难以支撑下去。记性分为先天和后天,如果先天记性不太好,通过后天的练习,可以增长记性。这个相对容易。

    二、乐队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指挥作用

    乐队司鼓一职在传统文化的表演当中,比如戏曲当中发挥着一定的指挥作用。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财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中具有固定的模式。而指挥就是这样一种固定模式下的形态。乐队司鼓通过指挥戏曲表演,进一步规范表演,规范体系,让演出流畅,达到全局掌握,立体呈现。总的来说,乐队司鼓指挥有以下几种,一是衔接乐器和演员表演,比如配合唱、配合演;二是调度整场表演,比如过门儿、引子等[4]。

    首先是衔接乐器和演员表演。乐队司鼓在自己的器乐锣鼓演奏中,需要和演员的唱、演糅合在一起,比如京剧四郎探母当中,有一段唱词,一见公主盗令箭,不由得本宫喜心间。这个时候的弦和板,就要跟得上,造成一种疾风暴雨的快速流动,产生艺术感。这种指挥在先,引导演员跟上节奏去唱,这就是相应的指挥,达到最终的效果。

    其次是调度整场表演。所谓唱未起,鼓先有。在过去传统的表演当中,观众最先看到的是锣鼓乐队班子,他们一上场,就知道好戏要开始了。而调度开场的,往往是锣鼓,一声响,一声弦,开始了。琴师一拉弦,演员上场。这是开场,在演出中间的时候,乐队司鼓的指挥也无处不在,整个戏目的过场,都是指挥完成的。这种指挥也是信号,专业的演员一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果演员没有领会,那戏就没法接下去。

    三、乐队司鼓在剧目创作中的作用

    乐队司鼓的艺术元素有很多,包括创作在内,目的都是向人们展现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升华的必要手段。戏曲的民间创作者通过戏曲创作传达民族内心的变化,包括社会的感受、内心情绪变动等。这种内心活动需要依靠戏曲音乐的形式来完成,锣鼓就是这样一种形态,它最终在剧目的创作完善当中得以体现[5]。本文认为戏曲剧目的具体创作动机对乐队司鼓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影响。

    锣鼓创作是相当复杂一种艺术过程,属于艺术实践活动。有人觉得锣鼓创作不过就是乱敲打一阵,突然发现了一个好的套点就记录下来做成戏曲伴奏或者其他内容。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根本不属于戏曲锣鼓创作的范畴,专业的锣鼓创作需要创作者具备民族戏曲理论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具备了这两点才可能去创作成功。

    本文认为乐队锣鼓的创作有两个阶段,首先是民间创作者者从生活里获取心理感受,其次是民间创作者将这种感受转化成具体的艺术形式。因此可见乐队锣鼓创作的根本在于生活感受的获取,而具体的创作过程依靠专业技术来完成。某种程度上前者的重要性大于后者。生活感受的获取有好多种,有的来源于亲身实践,比如《催租》的创作;有的来源于历史素材,比如《说唐》《大周》[6]。总的来看,生活感受的获取大概分为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两种。这种过程也叫创作动机的获取过程。直接感知往往来源于亲身实践。比如剧目《催租》,创作者亲身感受到了封建时代农民受到的压迫和地主的残酷剥削,他深知被剥削者心里的无奈和痛苦,他把亲身感受到的许多被剥削者的形象融合浓缩为一个人,让他作为艺术人物来抒发表达剧目的主题。可以说,它的创作动机就来源于对生活直接的感知。

    观众的间接感知往往来源于间接的情感表达。比如《说唐》《大周》等历史传统剧目,由于年代悠久,乐队司鼓创作者在创作时候只能间接地进行情感表达,这样的感知属于间接感知,所传达的情感具有间接性。这些剧目的锣鼓大多沉厚缓慢,以此烘托历史的厚重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乐队司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曾经发挥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展示功不可没。其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司鼓艺术家和作品。这些都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民族文化已经走到了异常艰难的境地,民族文化究竟该如何发展,如何生存,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前进,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渗透影响下焕发出民族的光彩?这是值得社会思考的问题。锣鼓是传统文化里面重要的器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锣鼓,传统文化的魅力恐怕要减少一半,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乐队司鼓的历史发展,特点及运用,希望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作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了解研究民族文化当中的精髓,摒弃传统糟粕,有助于宣扬民族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民族传统文化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郭金昌.司鼓在戏曲乐队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2,18(10):67-68.

    [2]王文彪.浅谈戏曲乐队鼓师的作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10):121-123.

    [3]任秋爽.浅谈戏曲音乐的程式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6):151-160.

    [4]吴尚义.三分鼓板七分指挥—论现代戏曲乐队中的“司鼓”[J].戏文,2012,(08):235-236.

    [5]曹凤鸣.漫谈戏曲“锣鼓经”[J].戏剧之家,2010,(09):145-150.

    [6]荀德麟,窦立夫.淮安年鉴[M].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出版社,201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