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粤语童谣的教育传承与发展
范文

    万珊珊

    

    

    【摘 要】粤语童谣作为岭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推进,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和冲击,粤语童谣已经消失得越来越多,影响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小,教育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针对粤语童谣的教育传承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以帮助粤语童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粤语童谣;教育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I2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182-04

    童谣,是为儿童创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①童谣对人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功效是众人皆知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童谣,这些口语化的童谣虽然没有高雅的文字,但里面却渗透了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人民的思想模式、思维方式、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地域民俗风貌等等。它与岭南骑楼、老火靓汤、早茶市肆等一同构筑起灿烂多彩的广府文化。粤语童谣以其质朴、直白的语言记载了广州地区近百年以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广府人民的精神气质,其文化渊源和文化价值是值得被现代人铭记和传承的。

    粤语童谣作为岭南民间文化的分支,从表达形式来看,它以区别于传统诗歌的民间话语展现其真挚素朴的野性美和稚趣横生的趣味审美特征;从表达内容来看,描写对象多为岭南风物,兼有人情世事的针砭,其中尤以节日童谣为集中表达方式,传达广府原著居民的固有乡土审美情怀和生活进取态度;从审美特质来看,主要表达的是南粤百姓真挚素朴、乐观幽默的审美趣向,经济务实、平淡笃行的生活追求,大胆前卫、独立自强的生命美学。有助于本地儿童从小树立起美好、善良的人格品质,实现民众对真善美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追求。

    粤语童谣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反对封建帝制和推翻清朝统治,香港《有所谓报》举办的粤语童谣征集活动,也是革命党人在革命宣传上的一次尝试,粤语童谣展现出了雏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直到21世纪的今天,粤语童谣已经消失得越来越多,影响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小。粤语童谣的流失已经引起了社会与政府的高度关注,但如何发扬和传承粤语童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承现状

    (一)家庭教育传承。“如果有人经常紧紧地拥抱他,用温柔的声音对他说话,孩子就能通过肌肤的接触和语言的交流,感受到亲情。幼儿充分体验到这种感情,心灵会一点一点儿地充实起来,陈隔日一个内心丰盈的人。”②作为孩子,能感到的最幸福的事就是亲情。以童谣为媒介,它帮助父母与幼儿进行心灵沟通,是父母与幼儿进行心灵沟通的必要场所和途径。

    童谣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是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在接受着童谣的熏陶。正因为童谣是口传心教的特点,所以我们童谣的传承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父母抓起,只有爸爸妈妈会唱了,才能教会孩子唱。如粤语流行歌曲,深受出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的喜爱,如今这一代人正是做爸爸妈妈的年纪,所以让他们学习粤语童谣不是一件难事。再者,广州地区各区的本地人,特别是爷爷奶奶辈在带孙子的时候,会经常给他们念唱粤语童谣。笔者在楼下走路时,听见一位爷爷正在给孙子大声念着《落雨大》,那悠长的音调,富有韵律的节奏,一下吸引了我,引得我驻足倾听,仿佛自己回到了童年时代。这些童谣源于日常,取材于生活,是广府文化的精髓所在。虽然它不是高雅的文学作品,但涵盖了本地区民族人民的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同精神。这些内容正是孩子们喜欢、好奇的,固然会深受孩子喜欢。

    “我回想起三岁或五岁时,母亲念给我听的一本图画书杂志《孩子国》。我一首一首地念着母亲读过的那些郎朗上口的童谣,这些童谣所配的插图也一幅幅浮现于脑海。我非常惊讶,经过二十多年,这些字句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記忆中。”③这也正是童谣的魅力所在。

    (二)学校教育传承。1995年,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但凡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存和发展的,是因为有其自己的文化,而母语则是民族文化中最典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所以说母语文化即民族文化。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④为此,广东省中小学教育为了传播本土文化,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开发本土艺术类教材《广州音乐》《乡土美术》等。虽然教材是有了,可实际运用在教学中的情况又如何呢?笔者针对《广州音乐》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走访了广州市番禺区35所中小学40名老师,发现经常使用《广州音乐》这本教材的老师几乎为零,问及缘由,老师们普遍反映教育局没有明确规定这本教材必上,所以可上可不上,原本还有一本音乐教材《音乐》(花城出版社),这本必上教材都不够时间上完,自然不会教《广州音乐》,再者,《广州音乐》的教参甚少,也无CD之类的资料学习,很多外省籍教师不会讲白话自然无从教学。如今,大量广东外省的高校毕业生来广东任教,所以普通话教学是各大中小学的教学语言,这些老师不精通粤语,所以一般不会教授粤语方面的童谣,即使有部分老师有意识教育孩子们唱粤语童谣,但苦于童谣的作品不多,可供参考学习的资料也有限,影响了粤语童谣的教学,所以我们要从作品的丰富度和学习图像、声像资料的丰富性去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具备岭南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幼儿和中小学教师势在必行。

    广州的老城区,如越秀区、荔湾区的教育单位很多还是重视粤语童谣的传承发展的,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的表演视频,视频中,一群“学生哥”在操场上排成“2017·粤唱”字样的队形,一同用粤语震撼演唱粤韵唐诗儿歌《池上》。《池上》是由广东著名音乐人陈辉权作曲,改编自唐朝诗人白居易同名诗作的粤语童谣,歌曲演唱者是陈辉权老师的女儿陈韵融。⑤越秀区“粤语童谣,粤唱粤流行”歌咏活动,每学年都会选定五首选定曲目,让越秀区的小学生学习歌唱,已经举行了四年,很多越秀区重点小学都曾组织学生唱粤语童谣。这些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广州番禺沙湾小学表演的《氹氹转》,见图(一),大南路小学广府童谣表演活动,见图(二)(图片来自网络)

    (三)社会教育传承。20世纪80年代,香港童谣之父韦然先生进行了广东童谣的采风活动,用三个月的时间改编创作了三百多首儿歌,把部分歌曲灌录成六辑广东儿歌歌曲录音带,当时没有唱片公司愿意出版,他邀请香港大学生和几个小朋友录制了光碟,一出版卖了一万多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这些歌曲传到了广州,甚至整个华南地区。90年代,赖广益先生把《落雨大》改编为合唱曲,并在各个音乐比赛中获奖,从此便流传开来,一直沿唱到现在。我们不难发现《月光光》和《落雨大》是音乐创作人最热衷于改编的两首童谣,正因为有朗朗上口的旋律,所以这两首童谣也是流传最广泛的,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成为粤语童谣中最出名的的经典童谣。但是社会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要整个社会一起关注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电台、电视台还是更多地会考虑经济收益,广告占据大多时间,如果这些时间都播放传统歌谣肯定会有很大的社会影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童谣、儿歌在不断发展创新,儿童歌曲创作更是得到大家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童谣、儿歌在不断发展创新,儿童歌曲创作更是得到大家的重视,我国很多作曲家非常重视儿歌的创作,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她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创作了大量的儿歌童谣,这些儿歌是根据中国传统古诗词进行改编创作的,并举办了谷建芬古诗词少儿诗文演唱会,通过演唱会的推广,很多古诗词儿歌在大江南北迅速流传起来,对儿童记忆古诗词也是大有帮助的。

    社会的大环境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如地铁、公交中的广告牌和电视视频,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利用,但实际上这些屏幕和视频被大量的广告所占据,没能对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效应。广东省文明办举办的岭南童谣节便是很好的宣传方式,见图(三)(图片来自网络),从第一届到第二届不管在作品质量还是参演范围和群体上,都有质的飞越。主办方目的也是为了口耳相传千年的承载了民俗文化的小调得以传承,还希望能征集到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作品。番禺区星海少年宫在大厅的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粤语童谣,对人们也有很好的启示效应,见图(四)。同时,社会公共场所对粤语童谣的传播也其了一定的作用,如广州图书馆的餐厅,在新年即将来临时,播放《卖懒》,着实接地气,既有新年的气氛,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

    针对粤语童谣的传承,市面上有很多粤语童谣CD碟,有诵读的,有歌曲的,但是需求量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童谣被社会的认可度不够,引起不了人们的共鸣;二是制作的歌曲旋律单一,曲调老陈无创新,吸引不了眼球。国内外对于童谣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童谣的音乐教育、童谣与德育教育、童谣游戏、童谣与儿歌的关系之类的教育研究问题上,这些研究都表明粤语童谣作为粤地区特有的地方特色、岭南文化,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粤语童谣的曲谱、书籍中有最早的1928年刘万章编写的《广州儿歌甲集》,由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搜集了100首脍炙人口的粤语童谣,但該书只有文字,无曲谱,且时间比较久远,字体为繁体字,已不适合现代社会语言文化需求;之后又有1982年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汉族部分》和2005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里面根据真人演唱,记谱收录了广东各地方民间歌谣,但不是专门针对童谣的,且曲谱和歌词各有出处。

    除此之外,中央广播电台的“韵味岭南”节目也对粤语童谣的宣传与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就是对粤剧、乐曲、粤乐、粤语童谣等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电台播出,并推出《老广新游——广府童谣》等书籍。 通过微信、QQ等大众媒介有效地宣传推广了广府文化。

    二、粤语童谣的现代化发展对策

    (一)内容的现代化。童谣的功能基本分为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落雨时,我们唱《落雨大》;中秋夜,我们唱《月光光》;玩耍时,我们唱《氹氹转》;吃饭了,我们唱《排排坐》……

    新时期也要有新的创作童谣,如:大南路小学学生梁晶晶创作的新粤语童谣《跳绳歌》:鸡公叫,太阳笑,小朋友到操场跳。伸伸手,弯弯腰,勤跳绳学争分秒。莫辜负,好时光,个个锻炼身体健。

    广州举行亚运会之后征集的一首:绿羊羊齐献爱心,亚残有我更精彩。无声世界不寂静,有我羊羊去比划。黑暗境地现光明,有我羊羊来诉说。轮椅行动不迟缓,有我羊羊帮谁扶。助残扶残我最爱,羊城爱心满街洒。两个亚运不离开,志愿服务同精彩。

    可惜这些新创作的童谣没能流传开,我们不难发现,童谣的流传意识内容的简单化,符合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心理特点、兴趣喜好,适合孩子们的记忆,家长更容易记住,如果这些童谣能歌曲化、旋律化,才能孕育出永世流传的经典童谣。

    (二)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近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地方童谣的发展,通过开展“童谣节”等对童谣进行宣传,如越秀区举办“粤语童谣,粤唱粤流行”歌曲歌词活动等,这些都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的。孩子们参加活动后回到家说与父母听,父母抓住孩子的心理喜好可以帮助孩子反复、强化记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传播手段的现代化。现代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可以是网络、微信等,媒介不再是从前单一的录音机、收音机。曲目的多样性,便利性也大大超越以往。一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你需要的各种儿歌、童谣,接上蓝牙音箱,即可进行童谣的教学和学习。

    (四)童谣歌曲化,从单一旋律到多声部旋律的转变。童谣本就是朗朗上口的短诗,在格律和韵脚上都非常讲究。这样短小的诗歌被谱成歌曲的话,很容易让人记住。一部分童谣被谱写成曲,并得到流传,相比较,没有被谱成曲的童谣流传的甚少,甚至失传。粤语童谣里面最出名的两首《落雨大》《月光光》的音乐旋律都被人们所熟知。《落雨大》原本是单声部旋律,音调悠长,有点吆喝的感觉在里面,速度比较缓慢,被著名指挥家赖广益先生改编成合唱后,曲调清新明快,节奏活泼跳跃,歌唱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这首童谣成为粤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童谣。所以,童谣穿上漂亮的衣裳,就能让人特别是孩子容易记住。但是,还有很多童谣没有流传的那么广泛,我们可以考虑其音乐的特点没有《落雨大》《月光光》那么凸显,但是《氹氹转》《鸡公仔》的音乐也很欢快,但没有流传开,我们要考虑对其进行改编和再创作,比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李乐老师改编了《氹氹转 菊花园》合唱曲,冯逸章老师改编《鸡公仔》合唱曲,这些对粤童谣的传承发展都是有益的尝试。

    民间音乐素养是很大流失的,要想大众化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著名作曲家刘晓耕说:“民族音乐的创作根植于母语,他的作品都是在当地进行长时间采风,深入普通老板姓的生活中从而得到创作素材和创作源泉的。”⑥他的《云南回声——晓耕合唱作品集》就是云南本土文化的展示。笔者问及晓耕老师是否也会进行粤语歌曲的创作,他本人表示很喜欢粤语,虽然他听不懂,但是觉得粤语很好听,同时还表示有机会也会涉及粤语歌曲的创作。

    (五)风格多样化的转变。粤语童谣音乐作品,除了可以简单的儿歌形式,还可以融入流行元素,包括爵士、RAP、戏曲、乡村等多种风格,还可以把童谣与其他的儿歌相结合。如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声乐比赛中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阿卡贝拉小组唱演唱的原创作品《小水滴》将童谣《月光光》音乐元素融入到该歌曲中,人声的器乐化、普通话与粤语的结合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这首作品获得第四届广东大学生声乐比赛决赛小组唱甲组一等奖。在2010年亚运会闭幕式上,改编的《月光光》用童声独唱、民族唱法、rap、合唱等四种方式把几首童谣融入在这首童谣作品。如此创编把传统歌谣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凸显了广东的岭南特色,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与创新。从语言、音乐、民谣风俗、水土、风水人情等各方面将广州的精神风貌展示给世界各国。又如东山少爷的《月光光》,风格创新是好的,但在旋律的突破上,略显逊色。

    由于童谣属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所以极易失传,特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化的不断变革,童谣的数量逐渐减少,只有《落雨大》和《月光光》流传甚广,我们要发展粤语童谣首先第一步就是把其他好的童谣加以扩大和推广,比如《氹氹转》和《鸡公仔》,这两首童谣虽不如前两首有名,却还是在广东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对这两首童谣加以创新改编,要能取得《落雨大》和《月光光》一样的效果就最好了,然后再逐渐扩大到更多的粤语童谣,让传统童谣更适合现代人,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的喜爱,就是对童谣发展最大的帮助。

    三、结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口传文化,粤语童谣必须要走一条突破和创新的道路,它既可以保持原有面貌;也可以有完全的新作品;或是在原有基础上融入现代、创新元素的。既是广府文化,那么童谣就要有广府味道,这也是粤方言童谣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发展创新最难的地方。如何让童谣有广府味道,除了使用粤语白话,还应融入广府的传统文化特点,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如果谱成儿歌,则要有岭南音乐的特点,这些都是促成好的童谣发展所需要的因素。这符合多方面要求的,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必须依靠集体一代人、几代人甚至整个社会来一起关注,才能推进我们的粤地方童谣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注释:

    ①百度百科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B%A5%E8%B0%A3/63172

    ②松居直.幸福的种子[M].明天出版社,2007,23.

    ③松居直.幸福的种子[M].明天出版社,2007,19.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⑤羊城网:http://www.gznf.cn/thread-609475-1-1.html

    ⑥刘晓耕在2018年中国合唱新作品创作推广研讨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萧卓光.广州民间歌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7.

    [2]张士闪,耿波.中国艺术民俗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國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M]. ?2005.

    [4]陈露.广府白话童谣当代传播模式考察与研究[J].音乐传播,2014(4).

    [5]张蔚.乡土音乐教材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音乐教育,2016(4).

    [6]郑薏苡.民间童谣在当代儿童教育中的传承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2).

    [7]徐艳贞,何智慧.粤语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传承与发展[J].语文建设,2015(12).

    [8]刘晔珍.论广州童谣的地域文化特色[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