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的前半生》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塑造探析 |
范文 | 赵洁 【摘 要】2017年下半年,女性成长题材《我的前半生》电视剧火遍中国,本文通过几组女性角色的镜像对比,来分析该影视剧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其中的镜像元素,通过其中的叙事结构来分析其传达的社会价值观。 【关键词】影视剧;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镜像;角色塑造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093-01 《我的前半生》讲述了生活安逸的全职太太罗子君和丈夫陈俊生相处多年后,突然被丈夫提出离婚,而后一切优越的生活失去后,她在闺蜜唐晶和男友贺涵的帮助下,进入职场,实现自我成长,重新收获幸福的故事。 在影视剧中,不仅女主角罗子君的角色设置和叙事过程中的成长弧线是非常独特的,而且在设置两组镜像式的女性角色对比中,也通过微妙的变奏凸显出了作为女主角身上兼具两面性的性格因素,以下我们将进一步解析。 一、女主角罗子君的角色设定跳脱于传统之外 根据国内外影视剧标签化女性设置,一般分为三种——贤妻良母、蛇蝎女人、纯情少女,这三种形象也成了中国影视剧女性形象的基本分类。[1]在《我的前半生》中作为女主角的罗子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更不是蛇蝎女人或纯情少女。她的角色设定有着贤妻良母的某些特质,但是又拥有促成其前一段婚姻悲剧的缺点——与社会脱节、不思进取、依附于丈夫。在这里,她居于家庭,照顾孩子,没有工作,被视为“四体不勤”,成为一个角色的缺陷和需要成长的方面。 二、剧中女性形象的镜像设置 (一)罗子君与唐晶的镜像形象设置 在《我的前半生》的故事开始,作为闺蜜,罗子君和唐晶是形成反差和对比的角色,罗子君注重家庭,观念传统,完全放弃了事业,过着安逸的生活。而唐晶则是一个女强人,秉持不婚主义,注重事业,甚至把爱情摆在事业之后。通过这一组人物形象的对比,两者的特质更加突出。 而在罗子君成了职业女性之后,脱去了完全差异化的对比,罗子君这个走上了职业女性道路的女主角,开始和女配角唐晶有了共性,在事业上逐渐有所成就。由此,在共性与差异化中,两个角色在似像非像间产生了镜像特质。“镜像”,雅各·拉康认为,婴儿在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6-18个月的阶段,能够开始分辨出镜子中是另一个我,产生自我认同。[2]而作为形影不离的闺蜜,必然拥有许多相似点,在罗子君的成长过程中,唐晶时时刻刻如同镜子中的“理想我”一样,鞭策着罗子君的成长,而在唐晶的鼓励和耳濡目染下,罗子君真正地成了一个职业女性。 (二)罗子君与凌玲形象上的镜像设置 其实,在故事的一开始,罗子君与凌玲的处境截然不同,一开始是极致的二元对立设置——正妻/小三,全职太太/职业女性,无理取闹/温柔理解。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与女主角的个人成长弧线变迁,女主角罗子君逐渐成长为职业女性,而逐渐变得温柔、有理解力,但是凌玲却成为“正妻”,登堂入室,面临着成了家庭主妇的危机,面对着男主角陈俊生的“摇摆不定”与“见异思迁”。在很大程度上,罗子君的过去和凌玲的现在,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镜像的相仿性,而她们的参照系,基本是根据于和她们有感情关系的男主角陈俊生。 三、镜像性角色设置的优势 (一)折射不同的价值观取向 不同的女性角色镜像化的设置,其实在细微的变奏和对比中,形成了该影视剧的价值取向。诸如虽然同样是职业女性,女主角罗子君和唐晶却在对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在本质上,罗子君还是非常注重家庭与关系的,虽然她迈出了家庭,走向了职业女性的道路,但这不妨碍她做一个好妻子、好伴侣,这让她最终收获了剧中的钻石王老五、黄金单身汉贺涵的心。而相比较而言,虽然事业有成,但是忽略了家庭或者说对感情不信任的唐晶,却最后只能跟男朋友贺涵分手。 正是因为有镜像式类似的共性,使其中微小的差异才更显得突出。该影视剧中两个女主人公的叙事结局走向,彰显了该影视剧对于女性只注重事业,而不注重家庭、爱情和婚姻的观念是否认的,而对于能够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女性则是呈正面的价值认可。 (二)通过镜像式的对比加强反讽意味 在女主角罗子君和凌玲的镜像式对比当中,罗子君的从前和凌玲的“现在”状态有着惊人的相似。诸如在被揭发为“小三”后,賀涵和唐晶联手为罗子君“报仇”,让凌玲无法继续现在的工作。凌玲从一个职业女性,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而因为种种家庭摩擦,陈俊生对她的爱也不如以往那般强烈。而罗子君后来则成长为曾经的“凌玲”式的职业女性,又拥有着女性的温柔和魅力,让陈俊生侧目,希望复合。可以说,这种角色对调,是一种对于破坏他人婚姻的“蛇蝎”女人的一种戏剧性的安排。通过这样的对比,加强了“女人”需要独立自主的价值诉求,也凸显了本片忠于婚姻的价值观。 四、总结 《我的前半生》通过三个女人、两组女性角色的镜像对比,通过微妙的变奏和角色对调,更加明晰地展现了影视剧的核心价值观——女人应该兼顾事业和家庭,同时忠于婚姻。同时,也通过这样微妙的差异,激发人们去对比和探索女性角色的欲望,非定式化和脸谱化的塑造,让人更加觉得其中的角色塑造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M]. [2]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M]. 作者简介:赵 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本科,香港浸会大学研究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