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高校油画专业教学中的意象造型阐释 |
范文 | 尉艳丽 摘 要:随着“意象”一词在中国油画界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地方高校油画专业教学中也开始对意象造型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鉴于思维的多元性与意象造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文章就意象造型展开探讨,针对教学中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通过意象造型使意象观念融注于学生的思想,启示他们向着更广阔的油画语言探索,并开拓学生的视野,打破油画专业教学以往的僵局。 关键词:地方高校;油画专业;意象造型;教学方法 意象造型是一种既指向外在客观世界又指向主体内在精神的双重观察与表现方法。地方高校油画专业教学有一部分从写实绘画演化成后来的意象绘画,教学脱离了客观的造型观,而赋予绘画以意象的造型观念。意象造型是对于客观物象神似的追求,是对物象形态的意象领会,其审美标准不以客观具体呈现为标准,而是一种运化的力量,是以“气韵生动”为旨归。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把主体的内心需要与精神诉求提到了首要的地位,给予了意象表现油画专业教学中的意象造型理论与精神的双重支持。作为造型艺术的意象表现油画教学,借助塑造之形象,来传达着对于现实世界的参悟。 一、观念先行,以意立象 意象造型手段具有多样表达性,首先要观念先行、以意立象。当画家对意象表现油画进行意象造型时,需要主体的观念先行,即“意在笔先”,只有胸有成竹的“意”的涌动,方可将才思运用于绘画创作。没有了观念先行,绘画便会是陈陈相因、模仿客观,无从拓开全新之局面。当然,此时的观念必定是“意象”的创作观念,有了这一观念的导引,油画会在意象的时空里找到无限施展的可能。对客观之象进行凝练之后,由画家“意”的生发,而使“意”与“象”融合,意是为了表心中之象,立象是为了意的阐释。 “形象”永远大于思想,意象造型对形象的捕捉是实在的和具体的,对于意象观念的引导是积极的对待,是兼容并蓄的过程,是与时代同步的采纳、吸收与扩大。观看陈子君的绘画,观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东方意象气氛,画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梳理、提炼,先上升到“意”的高度,以先有的意来完成象之存在,做到了观念先行,作品《百乐园》便是这样的观念先行之作。拿具有生命活力的、新的艺术观念来整合意象,不能固步自封。意象造型中的技术因素需积极探讨,画家需利用新的材料技术成果来为意象造型提升语言品质,不崇拜技术,但在利用技术进行造型的同时,不忘记对意象观念的梳理,不忘记观察其中的情感的真实传达与流露。 二、突出特征,随“意”施法 画家其次要突出特征、随“意”施法。在意象造型中,对于特征的敏感捕捉,是画家由内心的“意”来付诸于眼的行动过程。眼睛对物象特征的把握实则来自于画家的审美历练,从最初的面面俱到至后来的删繁就简,都是在绘画过程里做着对特征的捕捉训练。突出特征,夸大特征,实则是突出了物象的视觉本质特点。客观物象的呈现过程往往以表象迷惑了主体,此时主体艺术家便能以主动态度去判断客体,不会对客体的表象进行无意识的具象呈现与模仿,而是抓其要义,突出本质特征,达到随“意”施法的目的。最后在对特征的强化下,使意象审美加以展开。 在意象精神下对造型的感受不是用客观、理性来定位的,开启意象造型大门的是“似与不似”,是画家全新感受下的“准确”与“相似”。这里的“准确”,不是理性尺度要求下的客观呈现的“准确”,而是画家对物象本质认识的到位,是物象的情态被完全展露出的“相似”,而不只是“形似”。“形似”是展现物象外在的一种技术手段的到位,它与“相似”“准确”还保持着差距,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技术性语言表达,属于低级范畴的描摹。要达到意象造型的“准确”与“相似”,其实质是“神似”,是把物象的内在情态得以捕捉的精神性把握与描绘,是高级的绘画艺术阐释,是摒弃掉客观藩篱的束缚而超越于再现的“意象”造型表现。 三、跨越时空,气韵为先 意象表现画家在造型时,不受时空观念的束缚,打破时空的有序性,用无序的时空观来体现“意象”之涵义。好的意象绘画是跨越时空的,没有时间与空间的羁绊,便会任由“意”的展开,以气韵为先,创作出心象与物象共生的作品。由于打破了时空的观念,便使绘画在形式因素的作用下调控着画面,点、线、面的穿插,无叙事性、情节性的描绘,传达着一种画外之音。当莫也的以自然之物构成的意象油画出炉时,画面已经完全没有了时空性,它是对时空的跨越,用意象的笔法营造极富气韵的绘画。正如意象表现油画家戴士和先生所言:“把精神感受的意味当作钥匙,来开启造型语言的大门。”[1]意象造型,务必使画家摆脱客观物象具象之形的束缚与羁绊,它是画家对客观物象的再创造,是一种积极的表达,是不照搬照抄对象的主观意象表现,是对客观物象的一种提炼概括,是主体艺术家凝练自我思想体系的过程。 四、虚实相生,营造意象 意象造型中,对于虚实的处理是画家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一幅好的意象表现油画,既有虚的处理,又兼具实的表现。画面里的空灵背景、薄透的色层、含蓄模糊的部分可谓虚象,而用笔触表现的实在的意象之形态,则为实象。虚实的相生理论,足可以看出中国画家的智慧。绘画的过程,是调整虚实的过程,是以虚写实的过程,有和无、虚和实构成了绘画的两极,要达到虚处为了补充实处的目的。虚象和实象都是油画创作中的“象”,都需要画家不懈地去探求,来营造意象之目的。 造型之处即是意象观念营造之所在,意象造型的过程不能脱离了眼睛的观察,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达到虚实的相生境界,不是直接地提取日常视觉经验或图式,而是学会在物象中寻求其内在的“准确”与“神似”,言其共性,避其个性,并营造意象,言其本质,避其表象。不排斥日常的写生,而是把写生作为基础训练,从中培养与锻炼视觉的直接体验与接受能力,在观“象”中形成观念思想,形成独到的感受,做到眼之所见的视觉升华,手法表现的独到准确,心手相契的相互呼应。对客观物象的观察需与感受挂钩,需与意象观念对接,需眼睛的视觉提取,需手与心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有序,并使意象造型在主体的努力下得到健全的成长与有效的延伸。意象造型立足于意象观念,但对意象观念的表现不能陷入空谈,都要落到实处,都要从视觉感受中寻求表达。观念与技术的完美协调与依存,才能凸显出作品的良性面貌。避免匠气,避免过于追求技术的表达而忽视了感受的存在,不能片面与孤立地看待意象造型中的技术因素,也不能避重就轻地只谈意象观念而懒于实际操作,使意象造型限于空谈。 五、先入为主,心识默记 画家绘画中的这种先入为主意识,决定了在绘画中抛弃掉物象的客观存在,而以心识默记的方式来操控画面。心识默记,是画家修炼到一定程度后的艺术呈现,是对物象参悟后的意象概括,是一次技艺的升华。许多意象表现油画家的作品中都存在着这种心识默记的痕迹,并把这种默记下来的意象形象进行了个人语汇的阐释,从而在绘画中带出这种先入为主的意识。任传文的油画《寂静的海》中,那些房屋、人物与动物的处理,都是画家心识默记的结果,通过对意象语言的驾驭,使心中之象有了依附的载体。 意象造型的“似与不似”,即“神似”,是不可能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获得的,是需要先入为主,解决意象造型的“神似”,不是照搬对象就能解决的问题。若纯粹的技术性描摹与生搬硬套,只会带来艺术创造力的枯竭,也不会达到创作所带来的与物象或自然“悟对神通”的乐趣,不會带来具有灵性表达的作品出现。而仅仅只对物象有大体的了解,不参看客观物象,闭门造车的创作方法也不可取。仅仅停留在大致印象上,心中有一番构想,没有深入研究,不免在作品中会表现出空乏的一面,太过于概念化,经不起推敲便支离瓦碎,过于唯心主义并不是意象造型的追求所在。形而上的表达,不能完全领悟到“意象”的真意,乍看面貌清新,细品之下,这种清新的面貌下是思想观念与视觉的脱离,是貌似新颖与独特下的空洞,主体的思想观念却已被架空,束之高阁而落落寡欢。过于唯心的表达,在貌似脱离了客观桎梏之下,是偏离了造型语言的具体实在,把握不了意象造型语汇本身的整体性与完整感。形象偏于表面,无法“深入”,单单一味介入细节的描摹或结构认知的到位便自以为“深入”下去,岂不知这是表面的营造,不能传达意象之“象”。 “意象”意识介入地方高校油画专业教学时,必使教师运用意象造型手段来融入于教学中,在有限的画面之间开拓出无限的意象空间与趣味。意象造型不同于具象,也并非抽象,它是在对所感知的外部客观形态进行内化后的意象产物,是摒弃掉以往的具象写实手段而融入了“意象”意识之后的结果。在地方高校油画专业教学中实施意象造型,可使学生在文化体系的脉络里寻到根本,找到支点,领会多样地表达物象与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戴士和.写意油画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1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