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走出“套话”张扬个性
范文

    楼辉

    【摘要】“套话作文”的盛行势必会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生命感悟能力的提高,这与《新课程标准》精神是违背的。本文从个性化的视角来审视“套话作文”,并做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套话”;个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不管是情感也好,所积累的材料也好,新课程非常注重自我,重视个性,强调真实,是反对具有共性的“套话作文”的。笔者从事高三教学工作四年来,发现高三同学写“套话作文”非常多,也曾以为“套话作文”在高三年级存在比较普遍,而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情况可能并不是很严重。第一次月考结束后,笔者调查发现高一学生除了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跟高三相比略显稚嫩外,学生的“套话”现象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我又翻阅了高二年级大部分月考试卷,“套话作文”所占的比重不小。

    考试作文是如此,那么在平时的写作中学生写“套话作文”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为此笔者特别给学生宽松的时间写随笔,总以为时间宽松了,不限定话题了,学生的套话作文可以少一点了,但学生交上来的文章“套话作文”不仅不减少,纯抄袭的作文也出现了很多。经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由于平时考试作文“套话作文”写多了,要自己独立完成一篇作文显得比较困难,在文章中有独特的个性更困难。 大量的“套话作文”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限制了思維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影响精神世界的建构。从高考得分角度来讲,学生习惯了 “套话作文”的写作模式后几乎无法实现自我突破,体现自我,所有独特的感悟终将是“水中花,镜中月”,最终会导致在高考考场上遭遇滑铁卢的惨败,“套话作文”不可能制造、培育真正的人才。

    二、“套话作文”的成因分析

    (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为了应试,搞作文模式研究,鼓励学生背诵命题作文,从而使学生“套话式”作文大行其道,似曾相识的材料在作文中比比皆是。这种所谓的“美文”往往可以得到高分,而完全不套作的文章因为笔法不老练或者引用的材料比较单薄而不能获得高分。更有的教师把这种套话式的“美文”作为范文来读或者印发给学生,这就使学生产生了误区,以为写那样的文章是好的,是可以得到高分的,笔者曾经在批改浙江省高考作文时,有“套话作文”嫌疑的《昨夜西风凋敝》开始时得了49分,虽然后来经过阅卷组集体讨论最后得了22分,但还是有很多学生愿意冒险去写这样的文章的。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

    事先背诵一篇套话类的文章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分数可能还比较高。第一次月考结束后一位学生在随笔中这样写道:“作文嘛!我是从来就背这么几篇,每次考试稍微改一下,嘿嘿!作文分数还不低!”可能正是冲着这样的原因,自己动笔写自己文章的同学就少了,写作文的能力越来越弱,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作文情假意浮,万人一面,毫无个性。

    三、张扬个性,走出“套话”

    (一)尊重个体以显个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质料。”而“套话作文”思想空洞,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思想,掩盖了学生“五花八门”的个性认识,于是令人厌恶的“套话”便“大行其道”了。

    在这个“个性多样”的时代,学生主体意识有了极大的提升,个性表达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但在我们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是个性化教学的基础,尊重就为其提高认识和表达思想强化了信心,从而使他们对生活的个性认识的层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或扩展;而新的认识,新的思考,又是学生写作激情的源泉。如此,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于己于人有了意义,其文章中的个性便逐渐张扬出来,甚而大放“异”彩。在指导《我与财富》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了什么是财富,让学生归类,开始时,学生列举的无非就是物质类的财富,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财富的理解逐渐深化,同时又充满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于是一位考生写了“陪伴”,他开篇这样写着:“我的财富,是家人的陪伴。也许有人会说,家人的陪伴,算什么财富?可我们家情况不同,从小父母……”又如一位同学写了“劳作”:“六工段的槐树下有我卖西瓜却无人买的彷徨,在烈日下有我跟着父亲喝着咸水的苦涩,围垦的劳作是我一辈子的财富,现在所谓的沙地文化不就是围垦精神的演绎吗?”这样的文章中生活经历有其独特性,思想认识有其独特性,如果学生都能使自己的文章有独特的思想认识,我们何愁走不出“套话”的套路?

    (二)自主选择以显个性

    自主就是自需,而非盲目;是自觉,而非盲从;是自愿,而非被迫;是自为,而非包办;是自由,而非约束。一句话,就是自己做主。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写作选择,指导或引导学生怎么去选择。在指导“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话题作文竞赛时,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语言浮夸,于是我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告诉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选择的事物来反映我们改革开放的变化,讲了上萧山和下萧山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历史,同学们肯定有自己熟悉的事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你的启示,于是我把这话题变成了“选择我最熟悉的事物反映我身边最深刻的变化”。这么一讲,学生的思路便完全打开,重新写作后,有同学写了“草舍”的演变,有同学写了新塘鸭毛村的演变,也有同学写了家中厕所的变革、写路的变化。这些文章个性盎然,如《球场之蜕变》:“祖祖辈辈生活大山之中,但外村人肯定不曾想到,村村都有现代时髦的灯光篮球场,祖辈为何好篮球无从得知,但球场的变化却是历历在目,刚开始,是山坳里的一块空地,用笨重的圆石头滚得坑坑洼洼……后来,外出打工的青年拉起了电线……如今村委一合计,建造了塑胶场地,球场的变化何尝不是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的见证呢!”

    这位同学写球场的变化,他是从他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事物来写的,确实反映了他的生活历程。他将描写事物的选择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选择是非盲目的,是自由的,是自我的。这位同学对我说:“我脑子始终有一个满是烂泥土的篮球,尽管我现在每次回家都在塑胶场地奋战,变化太大了,值得写写。”

    (三)彰显细节以显个性

    作文教学要点亮学生那“明眸善睐”的瞳孔,激活那“青春洋溢”的细胞,舞动那“灵活自如”的触角,去观察、感受、记录、思考、发现生活的细节,以彰显世界的丰富性和个性差异,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生活体验,积累生活素材,引发思想的火花,为个性化写作和抛开“套路”打好基础。比如仍然是指导“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话题作文竞赛时除了强调“哪些事物给你最深刻感受”,我还特地引导学生“哪些事物”可以寻找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可能隐含着特殊的意义。一位学生深受启发,《奶奶的发型》便这样诞生了:“时光在不断向前推移,奶奶已渐入暮年。时光在她身上留下了无情的痕迹。最大的变化就是那她曾为之骄傲的满头乌发,慢慢地变得花白。妈妈是个前卫的女人,她建议奶奶把头发染一染。可奶奶不乐意了:‘都是做奶奶的人了,白就让它白吧,染黑了反而招村里人笑話。”“在过年前,她偷偷地去把头发‘革新成了微微卷曲的波浪,再配上我们给她买的羊绒大衣,看上去不光显得更加年轻了,而且更加洋气了许多。奶奶发型的变化,不正是普通百姓的思想观念由封闭向开放、由传统向现代变化的真实写照吗?”

    奶奶的发型转变看似一件最普通不过的小事,但正因为感悟于细节,所以这样的小事包含着生活中种种深刻的烙印,这位同学通过细小的生活化事物,找到了写作的素材,这样的素材独具个性。

    (四)提升认知以显个性

    生活永远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知的过程,也永远是不断提升认知的过程,认知往往是带有鲜明个性的,是迥异而又复杂的,学生的认知常常有限,局限于学校的点点滴滴,因此,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主题讨论、热点探究等各种类型的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生活中,也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去观察思考生活,辨伪存真,摒丑扬美。如我在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除了前期大量的阅读和激烈的思想交流外,还设置了一个环节,只要记述或描写一个你最感动的场景即可,但一定要真实,要有场景。这样一来,“套话”类文章几乎没有,出现了以下几个好例:

    例1:弟弟为哥哥摆好椅子,一转头,发现哥哥站在门槛上,两人相视而笑(一个特写镜头,这位学生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两人的相视而笑带来的亲情的温暖),很是感动。例2:妈妈乘车离家,离别的场景写得令人动容,最后一笔写得巧妙:“妈妈突然把手贴在车窗上,我赶紧把手放上去,突然我仿佛感到指尖上传来的亲情。”例3:写一对残疾人夫妇相伴过马路的场景,衬上一场春雪,学生对于这场春雪和这对残疾人夫妇过马路的描写写得“相得益彰”。

    这些文章对于亲情的认知感悟表现了自我,以个体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见解,逐步完成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历程。

    “套话作文”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生命感悟能力。“套话作文”因其表面的美丽迷惑了很多人的眼睛,这种“茂盛的荒芜”其本质与《新课程标准》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是相违背的,也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抒发个人真实感情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学生作文内容应该反映出学生的生活和个性体验,作文才不会落入“套话”的窠臼,只有作文中存在自己独特而又曼妙的身姿时,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套话”,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俊强.“套话作文”还会持续多久?[J].语文学习,2008(10).

    (编辑:陈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