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汪志杰绘画艺术研究 |
范文 | 摘 要:汪志杰是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著名美术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美术学院前身)创办人。他在艺术上卓有成就,在画坛享有崇高的声望,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十多年的冤狱生活并未将画家击垮,在长时期与绘画隔绝后,他重拾起画笔,创作出一大批风格鲜明、技法精湛、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画作。文章阐述画家的艺术经历、艺术理想和艺术审美品格,并对他代表性的绘画创作进行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及精祌内涵的研究。通过总结画家的艺术成就,探讨创作成果对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汪志杰;艺术经历;艺术主张;艺术创作 2017年12月30日下午,伴随着庆祝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立,“2017再出发——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教师作品展”(36年来学校美术学科教师首次群展)开幕,画家汪志杰的《受膜拜的佛徒》等数件作品在展览中亮相,他生前的艺术作品再度回归公众的视野。 笔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对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全山石等同时期画家的学术研究可谓“热门”,相比较而言,对画家汪志杰的学术研究则显得非常“冷门”,只有屈指可数的数份公开出版的作品研讨会文集、绘画作品集和一些艺术家的回忆录可供参考。 我们有必要加强当代杰出画家的个案研究。本文通过访谈、文献资料查阅梳理以及相关绘画创作分析探讨的方式,对画家的艺术传承进行概括总结,并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汪志杰的艺术经历 汪志杰的艺术经历可谓坎坷。从画坛新星到阶下囚,从体制内的教育家到呼吸自由创作空气的艺术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 (一)求学经历 汪志杰1931年4月1日生于北京,祖籍安徽旌德。由于时局动荡,他的童年背井离乡,到处流浪讨生活,过得颠沛流离,求学历程也几番周折。1947年于上海育才学校美术系毕业后加入浙东游击区第一支队。1949年参加杭州解放战役,同年,在徐悲鸿先生的大力支持下,考入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徐悲鸿、齐白石、吴作人、李可染、叶浅予、吴冠中等画坛大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培养的第一批油画本科生。1953年,汪志杰成为学校绘画系留校的14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之一,继续研究生学习,研究生期间主攻中国画。 求学期间,油画、彩墨、版画等综合性训练,挖掘了汪志杰的艺术潜质。他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他曾两度获全国美展创作奖,部分作品选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画展”,在前苏联权威美术月刊《艺术》中也登载了作品。遗憾的是,这段时期的作品在不断更迭的政治运动中遗失殆尽。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中央美术学院素描精品》中,收录了他的一幅男子素描。此画展现了汪志杰充满灵气的运笔和对人物细节的微妙捕捉,是他年轻时出众才情的有力佐证。 (二)职业画家生涯 1955年,汪志杰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成为青年教师骨干。享有“美院才子”赞誉的汪志杰,并不认同学院盛行的机械处理油画“民族化”创作风格。在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和中央美院院长江丰的鼓励下,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脱离体制,自谋出路”,走“职业化”道路的艺术家。汪志杰靠自己的艺术才华出人头地,过上了富足充裕的生活,成为北京稿费最高的画家。 汪志杰本人在谭根雄撰写的《悖谬的追忆 中国病人——访谈关于北大荒的些许记忆》文章中讲到:“……北京的很多杂志都请我去画,给我的稿费是四十元一张,这个价格在当时是不得了的,那个时候猪肉才四角一斤。” (三)政治运动与画家的人生转折 1957年,随着江丰被划为“右派”,汪志杰也随之在一场把“画家职业化”当作“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斗争中遭遇厄运。1958年他被戴上“极右分子”帽子,被贬北大荒,身陷牢狱之灾。此后的20多年时光,中国美术界再也没有关于汪志杰的任何消息。 1980年汪志杰在北京平反。1981年,長时间脱离体制的汪志杰再次回到体制内,奉命筹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任系主任。这时他又重拾画笔,追寻心中的艺术理想。 1991年汪志杰由中国文化部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派遣赴法国考察访问,后旅居法国多年,游遍欧洲多国,探索欧洲文化艺术。1997年回国,定居上海,闭门潜心作画,过着游离美术圈外的隐士生活。此后的十余年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并去境外采风,收集丰富多样的绘画素材,创作成果可谓丰硕。 二、汪志杰的艺术主张 曲折的人生境遇令汪志杰很早就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也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超然的人生态度。画家总结道:“做人要潇洒,作画要轻松。”笔者认为,画家的概括总结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所谓做人要潇洒,就是在世事纷扰中保持的宽阔心境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态度,遇到困难要洒脱面对,对待艺术要无比真诚;所谓作画要轻松,就是基于长期刻苦训练后获得的娴熟技艺,一种能在艺术的自由王国里任意驰骋的本领。画家始终主张艺术创作要把技巧和情感相融合,做到真情流露,画得自然放松不做作,观众欣赏时也感到轻松愉悦。 作为职业画家,他作品中的艺术性似乎被“商业化”外表所掩盖。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他一贯的人文立场和对理想主义憧憬的艺术主张。 三、汪志杰的艺术创作 汪志杰的许多绘画作品在残酷的政治运动中流失、损坏,年轻时的艺术成就隐没于无情的历史长河中。本文研究1980年平反后画家的绘画创作,通过分析作品主题、风格和技法,探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风景和风情画创作 1.绘画的象征性和材料的实验性 汪志杰八十年代创作的风景画和风情画,普遍具有种象征性。他运用象征的手法,把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以此深刻地探讨生命主题。他的作品以景喻人,体现出画家本人坚韧、豪放、孤傲的精祌气质,以及对崇高和美好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984年,汪志杰创作的新疆风情画《赛摩塞姆千佛洞前的流沙河》(中国美术馆收藏)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荣获银奖,为风景画最高奖。作品题材独特,画面简练概括,极具现代感的构架有别于同时期的乡土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令人眼前一亮。画面中大块银灰色的流沙河显得恒古而神秘,远处的千佛洞笼罩在缥缈的气氛中,带有某种苍凉悲壮的意味。 汪志杰所描绘的题材反映了他对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思考。赛摩塞姆千佛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晶。画家沉稳的用笔,既表现了千佛洞雄奇瑰丽的一面,又不回避其沧桑凄美的另一面。作品所揭示的“毁灭与生存”主题,象征了画家本人在严酷生存境遇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包容力。 在当时,这幅作品具有一定的先锋实验性。画家以沙砾和细木屑混合胶水的独特处理手法作底,然后以丙烯层层染色,形成了厚实、粗犷、丰富的视觉效果。沙和木屑的干涩肌理,营造出新疆古代洞窟被沙尘缭绕的孤寂感。1954年,汪志杰曾和同学刘勃舒、詹建俊等人在老师叶浅予的带领下,集体参与敦煌石窟勘察与壁画临摹活动。中央美院教学中对于不同绘画材料和表现技法的研究,培育了汪志杰全面的艺术修养,使得他在这幅作品的绘制过程中,结合了某些壁画制作的方法,探索了不同材质结合使用的表现力,在材料与技法的运用上体现了“前卫”性。同时期创作的《被流沙吞没的库姆吐拉千佛洞》《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穆士塔格峰下干涸的河谷》《高仓古城》等作品均用此技法。这些“丝路”题材作品也体现了画家在经历与艺术隔绝20多年的残酷生活后摆脱了梦魇,重拾起画笔,用艺术的方式缅怀难忘的美院求学生涯,追忆似水的青春时光。 2.精神境界和人生智慧的表达 九十年代后期,画家归国创作的作品不再深沉晦涩,明快亮丽的色彩中流淌着生命的温情。西部题材绘画逐渐透露出世俗的人情味。《大昭寺广场前的朝拜者》《北疆草场——牧归》《北疆牧场的迁移》《乱世山庄》《滇北藏寺》等风景、风情作品恢宏壮阔,构图气宇轩昂,用色明快,充满感染力。曾经在画中表现苦难的“灰调子”渐渐隐退,画家用阳光、轻快、愉悦的方式表达了生命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思想主题。 除了创作壮丽雄奇的西部题材绘画,汪志杰还游览江南、四川等地创作了《楠溪浅滩》《雁荡故居》《丽水泊舟》《深山清涧》《浅溪流影》《武夷山初秋》《大别山下》《九寨密林》等油画。作品更加细腻,情感更加丰富,展现了画家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 《九寨密林》是一幅自然主义的写实画作。画家选用了较粗的麻布作画,在原有的肌理上采用直接画法和薄画法,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的色层相交错,使得色彩更具穿透力和表现力。刮刀的技法表现出树枝和岩石的粗糙质感,与溪水的柔软形成质地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展现出画家扎实的功底和高超的技艺。 画面描绘了茂密深幽的丛林间,一条小溪缓缓地流淌。潺潺的溪水,在逆光下如同千万颗珍珠撒落一般璀璨夺目。溪水在岩石间的缝隙中流过,溅起阵阵水花,展现出水能为自己开路,即使困于一隅,也能另辟蹊径,在夹缝中求生存。画家以水的姿态,比喻人类在各种不同境遇中保持的平和心境,以及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展现出以柔克刚、百折不挠、水到渠成的人生智慧。 (二)人物画创作 1.探讨生命存亡 汪志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创作的人物画,主要以新疆和西藏人物为描绘对象。《膜拜》《老喇嘛》《高原牧女》《冰河浴女》《西昌的屠牛者》《圣墓前的女郎》《王子墓前汲水女》《喜马拉雅山的游民》等作品展现出浓厚的西域风情。作品采用了不同的对比方式,例如将“新与旧”“生长与衰老”“过去和现在”等矛盾对立元素呈现在画面中,探讨生命存亡的主题。 2.探索油画本体语言 画家在九十年代后期创作了大量的人体油画。《出浴》《红粉女郎》《床上的裸女》《斜躺的女人体》《来自西域的古丽系列》等作品体现了画家对油画本体语言的探索。 《来自西域的古丽之六》是女性人体系列油畫中的代表作。有别于画家靳尚谊唯美典雅的新古典风格人体油画,汪志杰的这幅人体作品带有某种戏剧性和现代感。画家将女模特安排在画面的中间,室内环境较暗,室外明媚的阳光投射在充满生气的裸体女子身上,强化了明暗的视觉对比。人物背靠在门框上,倾斜的重心具有不稳定感,显示出一种动态的张力。阳光下的门框在女子丰腴的胴体上留下纵横交错的投影,展现出抽象美。作品让人想起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但是两者在主题上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怀斯的作品《情人》,画中是大面积浓重的冷黑色背景,坐着的裸女扭头望着屋子暗处,脸庞隐藏在阴影中,显得神秘莫测。窗外的树枝已经干枯,枯叶随风飘落,显得萧瑟凄凉,让人们感受到画家内心的伤感与孤独。而汪志杰的这幅作品,则显示出温暖和生机。室内与门外都放置了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画面的色调温暖,阳光充沛,繁茂的枝叶在逆光照射下显得愈发娇嫩透亮,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女子凝视着观众,若有所思的表情揭示出平静外表下内心的躁动。画家敏锐的眼睛捕捉到对象的种种细节,观众仿佛能够隔着画布体察到模特的呼吸与心跳。女子青春健康的体态散发出无限的活力,具有慑人心魄的魅力。画家通过平面分割、色彩对比和光影渲染等表现手段,营造出一种美妙和谐的气氛,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永恒、青春的激情和生命的美好。 3.展现生命之美 2009年画家去新疆采风,创作了一批女性肖像画,《秋水伊人》是其中的佳作。人物背景是清澈透底的河水,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犹如撒了碎金般,显得分外迷人。女孩飘逸的秀发在风中舞动,乌黑的发丝闪耀着光芒。甜美的笑容被描绘得惟妙惟肖,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浪漫气息。肖像油画以杂志封面的风格取景构图,显得别出心裁。画面用色纯净自然,灵动的笔触具有音乐的韵律感。如诗般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徐志摩的名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画家用抒情的笔调,将人性、自然和理想美有机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生命活力的歌颂。 (三)静物画创作 在画家诸多的小布尔乔亚情调的花卉静物油画中,《洁净的水仙》可谓独具一格。早年中央美院学习国画的经历,让画家受益匪浅。画家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和意趣,自然融入到当代油画艺术的表现语言中,产生了具有东方神韵和审美的油画作品。与同时期创作的《黄玫瑰》《餐桌上的玫瑰》《阳光斜照下的红玫瑰》等作品不同的是,画家摒弃了常用的静物画构图法,采用近距离的取景,聚焦式观察表现水仙花吐露芬芳的美好姿态。古代的文人画水仙是从图式入手,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构造。与前人不同,汪志杰所绘的水仙源于真实生活观察,所以显得自然、亲切。作品色调素雅,气韵生动。画家在油画笔触中巧妙融合了某些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法,把水仙的“灵性”和隽永脱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借物寓意,表达了他在艺术求索的漫漫道路上,始终秉持的艺术追求和坚守的艺术品格。 (四)水彩画创作 2009年画家游历印度,归国后勤奋地创作了三十余幅“漫游印度”系列水彩画。画家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表现文明古国的现代光景和普通印度人的风采。作品光影强烈,色调浓郁,充满异域情调。画家并不拘于传统的水彩画技法,大胆地尝试把某些油画技法运用到水彩创作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水彩画样式。 以水彩画《恒河之舟》为例,画家先用钢笔塑形,再以水彩颜料赋色,造型严谨规范又不失洒脱,色彩缤纷浓丽又不失通透。画家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把热闹喧嚣的市集与波澜荡漾的恒河,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汪志杰在保持水彩本体语言特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融入油画厚实塑造的优势,探索了两种不同绘画语言“跨界融合”的可能性,展現出画家在耄耋之年饱满的创作激情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四、结语 汪志杰的艺术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是“天之骄子”,其后的人生却遭遇重大转折,政治风云无情地打碎了画家的梦想。他以豁达心胸面对种种坎坷起伏,在天命之年,重拾画笔绘出艺术和生命完美交融的新画卷。 画家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他汲取中西文化精髓,在融会中西、跨界融合的油画创作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格。他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成功构建了自身作品与历史文化的平衡关系。他坚守崇高的艺术理想,凭借出众的才华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创作出一系列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充满人性关怀和艺术理想美的作品,有效回应了当代画家应该如何深化油画语言,延续油画民族性,以及拓展油画现代性等时代性课题,为中国油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坚,王欣,沈虎,谭根雄.汪志杰油画作品[C].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09. [2]叶浅予.叶浅予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侯文佳.从汪志杰的艺术生涯看画家的“职业化”[J].艺术教育,2012,(11). [4]戴士和.中央美术学院素描精品[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5]林笑初.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作者简介: 许畅,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上海开放大学静安分校美术专业组长,负责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