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村街道空间品质优化策略
范文

    

    摘 要:乡村街道是集地域文化、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诸多要素融合发展而来的产物,合理地对其开发建设对于乡村可持续性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巢湖中庙街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地进行调研,剖析其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探讨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种类型的街道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街道;优化策略

    0 引言

    乡村街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是有独特的景观风貌,还是其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作为空间的载体。[1]然而近年来,街道为了满足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已经逐步失去与当地文脉的传承,同质化的建设越发严重。[2]因此,我们亟须对街道的文化追根溯源,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以本土文化为基底重塑乡村街道,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独有的乡土魅力。

    1 研究对象

    1.1 街道背景介绍

    中庙街道位于巢湖市西部,巢湖北岸的半岛区域,依山傍水,临湖而立。(图1)同时,中庙街道也是环湖十二镇中最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庙街道最开始为庙前集会所用,方便当地村民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也结合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如中庙寺、淮军文化纪念馆等综合要素开始发展。

    1.2 街道整体布局分析

    街道整体上呈现三横四纵的布局方式。街道的滨湖一侧为人行步道,入口标志性的节点是十八沓阶梯,每年的庙会都在此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庙寺。街道入口一侧的业态构成大部分是餐饮店、当地特产零售店以及一些小卖部。内侧的业态的组成也是以餐饮为主,与外部相似度较高。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旧建筑,处于荒废的状态。街道的南侧为开阔的公共空间,面临巢湖,整体景观视线开阔,是观赏巢湖美景的绝佳场地。

    2 现状分析

    通过深入的调研,笔者剖析出街道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大体可以将其归纳为五类,分别为业态形式单一、地域文化的严重缺失、景观品质水平不高、建筑布局凌乱、缺少人性化的设计考虑。

    2.1 街道业态形式单一,激发活力程度不足

    乡村街道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现阶段,街道中大量设置的是城市类型的商业业态,而缺乏乡村化的业态形式,完全没有凸显乡土的韵味。单一化的业态,仅仅只能满足游客的餐饮需求,导致游客只是停留于街道的外侧游玩,造成街道内部没有任何吸引力,难以让游客产生独有的乡村印象。

    2.2 未以乡土文化为导向,发展目标不明确

    乡村街道特色不显著,环境中没有充分体现出属于江淮文化的氛围。首先,由于街道的内部景观小品的模式化严重,并不符合街道的内涵属性,导致整个环境给人一种较为冷漠的感觉。其次,建筑外立面装饰元素均质化,并没有结合各自店铺的特点,达到对地域文化的延续表达。整体上,街道的文化特色定位不明确,没有探寻到属于本街道的特色景观和发展目标。

    2.3 随意加设建筑空间,空间序列性破坏严重

    外侧餐饮建筑的一些业主由于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在街道内部随意地加建一些小型建筑,占用了部分公共空间,造成了内部交通的不通畅。空间序列完整性被破坏,并且对内部的使用功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商贩经常性的商业活动也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因此二者共同对街道造成负面的效应,对街道形象的打造也大打折扣。

    2.4 人性化设计考虑不足,使用感不佳

    街道外部景观资源丰富,虽然有一些可供游人休闲游憩的设施,但使用率不高。一方面,街道内缺少大型乔木供人遮阴,造成游憩舒适度较低;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视性、感受性、风格多样性、互动性等人性化设计没有体现出来,不能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

    2.5 景观品质不高,使用率有待提高

    内部空间景观细节处理过于简单化,设计感较弱,并且后期维护和管理不足。比如一些空间还是较为有亮点之处,但由于景观品质较低,游客在此停留游憩的欲望不强。

    3 优化策略

    3.1 丰富业态种类,内外部联动发展

    街道的西侧是滨水界面,发展的空间有限,保留作为观景和主要的人流通道即可。因此,街道改造的核心在东侧,重中之重在于激发街道内部的活力,协同整个街道的共同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街道外侧。要对街道的业态布局进行重新调整,首要的是将部分餐饮往内部迁移,将外部餐饮功能置换成禅修主题的养生馆、茶馆,与中庙的禅修文化形成紧密的联系。这体现一种优雅的乡土意境,提升整体的品质。其次对于内街的一些废弃建筑,可把其改造成聚合江淮文化、渔业文化、淮军文化和当地乡土文化的乡愁民俗馆。这样充分地表达了对当地文化的阐释和对文脉的延续,不但可以激起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旧时的回忆,还可以成为外来游客的吸引点,发扬巢湖文化,提升其影响力。

    3.2 深挖多元地域文化,体现街道景观特色

    中庙街道深受多种地域文化的影响,只有立足于此,才能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且生活气息浓厚的街道空间。因而要把握中庙乡土文化的宏观特征,找到地域文化中最深层的本质,运用独特的设计手法,重新演绎,融入建筑和景观各要素当中。如街道内部缺少特色悦目的景观小品,可以从当地多元文化出发,运用多方面的元素,以此简化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把其与景观小品结合,使街道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氛围。

    3.3 艺术介入激发街道活力,摒弃原先的经营方式

    把艺术作为激发街道活力的重要工具。通过艺术的介入为街区带来新的发展模式,营造整个街道的艺术氛围。可将部分建筑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和创客工坊,邀请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创客工坊,吸引外来创业青年,吸引本地青年重新回乡创业,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让中庙街道注入新的动力,赋予新的内涵;让新老景观协调共生,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去理解景观的生成,同时注意与时俱进,以此营造街道的景观。

    3.4 重拾乡村传统民俗,多维度地增强人们的体验感

    街道内互动性的活动很少,人们之间的互动较少,我们可重拾当地的乡土民俗,定期安排民俗活动,恢复旧时的邻里关系,展现街道风貌。[3]如巢湖三鲜美食节、文创艺术节、民歌会、庙会等,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之中,增加人们多维度的感知体验。

    3.5 拆除违建建筑,合理规划空间序列

    尊重原有街道的历史肌理,拆除加建的建筑,疏通内部交通,保证公共空间的开敞性和空间序列的完整性,营造出一种乡村邻近空间的亲密感。

    3.6 完善景观细节,打造高品质街道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一些场所空间虽然有一定的特色,但游客并没有在此停留过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街道在空间细节上处理不当。我们可从两方面提升,一方面,提高整个街道的绿化率,设置多样的乡土植物绿化布局,不局限于平面上的绿化,增建垂直绿化;另一方面,在街道内部设置完善的、系统的标识系统,提高游览者对空间的认知解读。

    3.7 加强后期运营管理,实现街道可持续发展

    街道要永葆发展动力,需要制订长久的计划。从宏观上需要建立后期管理机制,在微观上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定期更新设计方案,为街道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要听取当地村民的意见和外来游客的建议,从而在决策、设计、反馈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街道规划设计。

    4 结语

    地域文化对于中庙街道今后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离开了地域文化的中廟街道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我们要继续研究挖掘和继承保护地域特色,把握其主脉络,才能表达出更佳的效果。相信随着建设发展的深入,中庙街道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汪强,李早,高翔,叶茂盛.地域性民居风貌要素语义体系构筑方法及特征解析——以徽州地区为例[J].装饰,2019(06):94-97.

    [2] 袁敬,林箐.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J].风景园林,2018,25(05):12-20.

    [3] 陆明,蔡籽焓.原住民偏好对武夷山古城街道景观风貌的影响研究[J].规划师,2019,35(08):25-31.

    作者简介:蒋泽宇,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设计学研究生在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