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紫砂艺术与鉴赏 |
范文 | 摘要:宜兴的紫砂壶现代艺术是一种始于明代正德万历年间的大型紫砂器现代艺术品,随着明代瓷器的兴盛,宜兴地区关于明代紫砂器的现代艺术也突飞猛进,迅速发展了壮大起来。紫砂壶作为当今中国现代艺术收藏界现代艺术品的宠儿,有可能再也找不出哪一种传统实用品或现代艺术品能够与之相媲美,只能为之拍手叫绝。 关键词:紫砂;艺术;鉴赏;李碧芳 中图分类号:J5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02 0 前言 北宋以来,紫砂在传统文化继承已有了巨大成就的雕刻艺术的基础上,根据其生活的需要、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其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创造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紫砂壶品种[1]。特别是到了明代,更多的书法家和艺术鉴赏爱好者纷纷开始接触和研究紫砂的雕刻艺术,紫砂壶也逐渐成为文人阶层在饮茶时必备的工具,许多艺术家也纷纷将其与书法家的诗赋、绘画艺术相结合,融合造型、泥色及手工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法将其打造成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使紫砂壶拥有了更加精美的色彩和外形,从而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审美和心理需求,在紫砂壶上向人们展示属于大自然的各种文化美景,供人们在喝茶时欣赏和讨论。从古至今,已经有很多的书法家、绘画艺术家画家、诗人、艺术家都非常喜欢亲自提笔进行紫砂壶的绘制与镌刻,这使得“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使其成为陶艺中的瑰宝,也成为国际交流的纽带之一。 1 对紫砂艺术的介绍 1.1 实用性 紫砂壶之所以被我们叫作壶,是因为它具有一般壶具的特点和实用性。说到供人们使用的紫砂壶,不妨先简单说一下紫砂壶的作用和喝茶相关的知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想要喝茶,就很有可能会用到紫砂壶作为喝茶的材料和工具,紫砂壶也因此被大家使用和广泛熟知了。由于中国传统紫砂壶是有双重气孔结构的,使得它本身就具有多孔性,气孔比较细,密度也高。因此,在使用紫砂茶壶泡茶时,不会使茶叶失去了它原有的色泽和味道,香气也相对不会飘散,从而使人们可以自然地闻见茶水原本的香味,品出紫砂茶真正的味道[2]。不仅如此,紫砂壶还具有良好的防止冷热突变的性能,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当往壶内加入开水时,它也不会因温度突然升高而爆裂。 1.2 艺术美 茶壶在生活中使用的时间越长,壶体的外形和颜色就越明亮、越优雅,经过多次洗涤和擦拭后所呈现出的光泽,会令人们自然地感到惊艳。明清时期,紫砂壶更是因此受到了文学雅士们的高度推崇和赞扬,儒道、书画与中国茶文化也逐渐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种承载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艺术品[3]。如果一把壶的整体造型相当别致,却不能让一个人品出其中的艺术内涵和意味,那么这个壶就失去了它的艺术天性;又或者一把壶的整体造型奇异,却没有一把壶所具备的造型艺术,那么这个壶也不能真正称之为一个好的紫砂壶造型艺术品。壶的整体造型和其气势以及其韵味都是需要靠自己的视觉和观察的能力去发现。而就李碧芳老师的紫砂壶来说,其设计和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造就了其中的情趣美,使得壶的造型、意境和壶本身匹配得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4]。 2 名师高徒李碧芳 所谓“男有春芳,女有碧芳”,“碧芳”指的就是李碧芳老师。李碧芳老师为江苏宜兴紫海人,生于1939年12月,是我国一位高级紫砂工艺美术师,17岁便开始学艺,师承著名艺人朱可心老先生。2004年,李碧芳老师在家中不幸逝世,其紫海工艺艺术生涯近50载,期间致力于培桃育李,攻克了不少紫砂艺术难关。自1955年考进镇江地区紫砂工艺厂,李碧芳老师便开始刻苦钻研紫砂的制作工艺。1958年,李碧芳老师再次受邀担任苏州大学镇江地区教师,进行制作紫砂的工艺辅导工作,开始在该地区培训紫砂学徒,连续20多年为该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制作现代紫砂的技术工程师和专业人才,达数百人次。1982年,镇江地区教师被授予国家一级紫砂工艺美术师的荣誉称号;1983年李碧芳进入江苏省国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紫砂专业进修,学习现代紫砂的造型、设计、制图;1984年进入新成立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从事新一代紫砂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创作;1989年晋升为高级现代紫砂工艺美术师。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李碧芳老师在中国内地参加如此之多的国际水浪壶比赛和展览正是因为其水浪壶作品的雕刻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很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她亲手设计创作了闻名中外的一款大型水浪壶[5]。其壶身十分饱满,在水浪壶的筋纹和其纹饰的完美结合和装饰下,壶的整个造型和其形态就仿佛是一朵在巨大的海浪中拍打两岸的粉色浪花,亲吻着岸上的珊瑚和礁岩。整个壶是用大量的绿泥和铺砂材料制作而成的,用綠泥铺砂作为整体的装饰;壶盖的滴子做成了一朵美丽的粉色浪花的形状,形象十分逼真,让看壶的每个人第一眼仿佛就可以看到一朵真正的粉色浪花;修长壶嘴的设计和制作使其工艺更加细腻。这款水浪壶的造型和整体的设计给看壶的人一种静中有水流动的美妙感觉,让看壶的每一个人都仿佛可以真切感受到海浪的气势与其冲击的力度。“水浪壶”在其设计和造型整体形态上主要以简单的立体几何和半月壶造型设计手法为主,壶身丰满,浑圆朗润;壶身表现为一个倒扣的椭圆碗形,剖面似半月状;壶面上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装饰,壶形线条流畅,走势稳健,张弛有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水浪壶”的磅礴气势。而这种磅礴气势正是紫砂壶的设计艺术创作中人们非常想要表现和追求的具有艺术性的视觉效果[6]。紫砂壶的设计艺术创作者们在紫砂壶的作品设计中都会选用一些在视觉上有着强烈冲击力的艺术元素和形式,以增强紫砂壶作品的视觉艺术性和感染力,让人们可以瞬间对紫砂壶留下深刻的艺术感觉和印象。可以将紫砂壶的整体造型以及其整体轮廓和左右两个局部进行伸缩和扩张的艺术变化处理,使其整体和轮廓局部往高延伸,或是将左右两个方向的轮廓进行压缩和扩张形成一个全新的现代紫砂壶造型[7]。除此之外,可以再加上抽象的点线运动,自然的色彩变换,带来的艺术灵感,如天上云彩的变化,烟的虚无缥缈,奇石、山峰、波纹以及线纹走向,线条的组合等等,这些都是大师们的素材。李碧芳老师便是巧妙地运用了波纹这一元素,从而制作出了让所有人都为之惊艳的作品[8]。 3 紫砂壶在国际上的交流 茶是沟通世界的舞台,壶是分享文化的视窗,紫砂壶以独有的语言,传播了中国的文化。有史料记载,紫砂壶在明末年间便已经开始外销了,这很好地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递了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紫砂壶特有的艺术文化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从而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紫砂壶在国外也同样收获了大批粉丝。近年来,宜兴紫砂界已有数十人在韩国、日本等地创办紫砂壶展览,展示中国宜兴紫砂壶的魅力,这也让中国宜兴紫砂文化被更多外国人知道,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国紫砂壶的魅力。在与韩国、日本等国进行紫砂壶文化交流时可以发现,紫砂壶逐渐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彼此沟通情感的桥梁,也逐步成为中国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纽带。 如今的中国宜兴已经成为一个让全世界的陶艺大师和艺术家们心驰神往的地方,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壶艺大师的圣地。为了让美国人们可以以正面的、客观的科学的态度认知和正确地评价中国陶瓷文化,美国著名陶瓷艺术家理查诺金先生来到了中国宜兴,他在第一次看到中国宜兴紫砂壶后便被深深地吸引了,接着将中国宜兴紫砂茶壶的理念和文化带回了美国,他认为中国宜兴是陶瓷艺术文化的底涵十分深厚的地方,是紫砂艺术的圣地,这么优秀的艺术是应该让西方人看到,并且学习的[9]。 其实,在陶都宜兴的土地上曾留下过许多外国陶艺家的足迹,很多国外的艺术家和著名大学的学生都对李碧芳老师的作品赞不绝口,甚至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会专程来到中国考察与学习李碧芳老师的作品,这加强了国际交流。可以这么说,世界的陶瓷艺术文化是不能缺少中国宜兴的紫砂陶瓷文化的,它不但继承了古典的传统,更是引领了中国陶瓷时代的潮流。这也正像著名的陶瓷大师所说:“我的宜兴紫砂不仅仅只是因为它属于整个中国,它更是属于整个世界,属于全人类的。”[10] 4 结语 紫砂壶这一独特的古代中国传统饮茶文化工艺品是一种代表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工艺品,它不仅历史悠久,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饮茶文化的源远流长,是饮茶文化的代表性产物,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传统文化气质和儒雅之士的传统文风。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更替,中国传统饮茶文化的艺术和知识与现代中国创新饮茶文化艺术意识发生了融合和碰撞,现在中国的紫砂壶五花八门,形态的变化也不一。简而言之,同中国古代的饮茶人一样,“貌美有内涵”。 如今,50米高的蠡河和蜀山,500米长的蠡河和蜀山老街,20多米宽的蜀山蠡河,仍然“山上窑火连天,山下商贾云集”。几百年来,此间的一抔土、一条街、一群人,不仅滋养了如今屹立在蜀山脚下、蠡河岸边的中国紫砂这一方肥沃的石板紫砂土地,也让这条寂静的石板紫砂产业之路承载了如今一代代中国紫砂人的酸甜苦辣,见证了如今这一代紫砂人的灿烂光辉和青春年华。中国紫砂被认为是我国重要的紫砂文化瑰宝之一,无论是它自身的艺术实用性,还是经过紫砂大师们精心设计后的艺术审美性,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紫砂文化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紫砂壶中国紫砂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智慧的完美结晶。 参考文献: [1] 王碧洋,朱宇婷.论南京地铁三号线《红楼梦》主题壁画设计[J].大众文艺,2019(20):99-100. [2] 高英姿.紫砂名陶典籍(见宜兴紫砂艺术文化丛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4-5,7. [3] 耿钧.如何将当代中国戏曲艺术融入西方现代戏剧的两种发展范式——以18世纪与20世纪时期中国西方戏剧发展为题举例[J].四川戏剧,2019(03):16-19. [4] 山谷.中国紫砂大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15-16. [5] 李敏行.紫砂新鉴[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10,20-21. [6] 成明,朱宇婷.植物花园造景案例分析——以水花园植物为造景的案例[J].清华大学美术教育与研究,2019(12):62-64+67. [7] 耿钧,周维楠.论英国园林“自然”观理论与实践中的中国园林基因与元素[J].中国园林,2019(07):130-134. [8] 耿钧.东方悠远:《摘金奇缘》中亚洲景观的美式建构与呈现[J].电影新作,2019(03):135-139. [9] 季优铭,朱宇婷.南京地铁站壁画艺术风格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94-95. [10] 李林俐,耿鈞.流动的盛筵:西方艺术市场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发展[J].艺术学界,2019(02):52-64. 作者简介:蒋幸珈(2001—),女,江苏宜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朱宇婷(199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