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厚重与现实启迪 |
范文 | 马敬倬 摘 要:自高一年级开始,我就读的郑州中学开设了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我们课程小组选定的主题是宣传推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我们选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宣传推介的文化载体。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到朱仙镇实地参观,邀请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任鹤林老师到我校为同学讲解,并现场示范木版年画制作过程。2016年7月,我作为郑州中学代表队成员,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展示会(又称中学生领导力大赛),我们以宣传推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展示主题,荣获了一等奖。通过参加一系列活动,我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愿意把我了解的知识和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24-02 一、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 年画是中华民族庆祝春节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积淀。在我的家乡河南农村,每到农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上鲜红的年画,在门框上贴上工整的对联。年画是从哪里发展来的?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传承?直到今天我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年画,古称“门神画”,最早的名称叫“门画”。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时期,每逢年节有祀门之习俗。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从此开启了手绘门神的历史。北宋初年,首都汴京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国各地乃至波斯、朝鲜等外国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由此带动和促进了年画创作的进一步繁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更是将中国的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从此,年画制作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汴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就连官廷也开办年画作坊,实现了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发展。 由于北宋王朝轻于武备,导致金兵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迅速走向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京城的木版年画创作印刷业遂外迁至45里外的开封县朱仙镇。當时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很快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重振。当时全镇从事这一行业的商号就有300余家。民国初期,镇上仍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2006年5月,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首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灵感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不同于宫廷画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 它的创作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在表现手法上,朱仙镇年画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及装饰手法,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衬景不作着意描绘,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以简洁明快而又夸张的手法处理画面和刻画人物形象。对神祗的形象塑造,特别突出头部形象,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夸张,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人物面貌英俊健美而不带媚色。鲁迅先生曾评价说:“河南朱仙镇年画刻线粗健有力,不染脂粉,人物无媚态,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 其次,朱仙镇年画融入了农耕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 在农耕时代,农民具有追求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以及扶正驱邪、崇尚神明的宗教情感。年画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年画中画的最多的是武门神,以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为主,他们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马上鞭》中两位将军一手持鞭、锏,一手勒马缰,形象威严庄重,气宇轩昂。把这样的武神形象贴在门上,能为主人提供极大的心理庇护。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不同人的房门贴不同内容的文门神,体现出年画与主人身份的和谐。 第三,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了我国古代优良的传统艺术手法。 它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色彩艳丽,庄重敦厚;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基本不留空白,做到主次分明,主体突出;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现主体并为主体服务,画面的安排让观者爽心悦目;刀技线条粗犷豪放,阴阳对比明显,尤其是在神像画的衣纹上表现更为突出,具有北方民族的纯朴、厚实、健壮、整洁的艺术风格;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线描,融汇戏剧人物脸谱艺术,想象大胆夸张,塑造出千姿百态、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第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调色用色十分考究。 以矿物质和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颜料色彩纯净,由此印制的年画鲜艳明快,久不褪色,具有长久保存的价值。朱仙镇年画崇尚使用暖色,显得热烈奔放。人物服饰设色以木红、铜绿、葵紫三色为主,将世俗生活中的色彩融于神祗崇拜的宗教色彩之中。如“镇宅钟馗”红冠绿袍,“灶马”中的灶爷为红袍,灶奶为绿袍,“关爷”为红脸绿袍。朱仙镇年画用色中还有一个特有的风格,就是以广丹饰绘人物眼皮,如“铜锤换玉带”中的赵匡胤、杨鲧,“带子上朝”中的郭子仪,“加官晋禄”中的陆登,“柴王推车”中的柴荣,“马上鞭”中的秦叔宝、尉迟恭等,让这些历史人物形象显得更加栩栩如生。 第五,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精巧。 它选用上等坚实的梨木作为刻版,刻前先用植物油涂于木板表面三到四遍,自然晾干后,再用顶沸的热水冲洗。然后用特制刮刀刮去木板表面浮油。木板雕刻工具早年多为自行制作,后来慢慢形成了成套的专用雕刻刀具。年画的印制工具就地取材,采用当地野生植物顶端之茸毛和棕,用绳子捆扎而成,草制圆锥形色刷,一色一刷不能混用。年画用纸,开始多采用本地廉价土造纸、毛边纸,清代以后开始使用规格大、韧性好的日本油光纸,再后来多用中国传统的生宣纸。艺人们运用传统的炒、熬、滤等多道配色工艺,精心炮制,使年画色彩更加鲜艳,绚丽多彩。他们在绿、紫色中加入白矾、石灰等原料,让它们充分发酵,调制时要调起泡沫,让色彩沉稳、耐看、有韵味。有的艺人还在调色中加入残剩茶叶水,做到晾画时互不粘连,体现了古代制作艺人的高超经验。 三、关于中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参加宣传推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一系列活动,我对中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第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内在品质,是开展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当代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对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有所感知。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增加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吸收力,引导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全方位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和能力,为以后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孝敬父母”、“惩恶扬善”等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以木版年画为例,其中许多故事就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一个个画面的展示,我们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优秀的道德观念,从而影响道德品质的养成。 第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参加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我切身感受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我们的重要作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固步自封,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和方法来展示传统文化,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挖掘它们的价值。比如,我们在校园里和郑州市街头开展木版年画形象宣传,就是用电脑技术制作了展板,让木版年画的图案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更吸引参观者的眼球。将来有机会,我们还要学会用动漫技术来展示木版年画,让它内在的艺术魅力更加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