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增强文化自信 |
范文 | 摘 要 增强文化自信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的传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其精神面貌影响着社会群众对文化自信的关注、认识和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运用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等举措,完善“四个同心圆版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建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项目(50G18016)。 作者简介:谌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328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質、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出了新的更高的战略定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 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观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领悟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汲取的精华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意味着接受文化的主体肯定和认同自身文化价值,增强在不同文化价值比较中的自豪感,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广优秀传统文化。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重点分层次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提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教育融合,发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并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类文化活动相结合齐开展。 (三)坚持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 高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大文化生态环境直接关联,应该关注社会社会文化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建立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新形势下,高校文化软实力意味着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成为校园的主导文化,符合时代要求,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良性互动交流中,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四)坚持创新型复合型文化主体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强调了文化人才的突出地位。 高校需要重视创新型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培养,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支持文化人才,引领文化潮流,领衔时代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二、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道相通 文化,是社会道德的核心要素,也是高校启蒙思想唤醒人格和震撼心灵的源泉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意识的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道相通,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 (二)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于使大学生强烈信任和高度认同其文化,保持自信,坚守自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激发出大学生发展和创新的活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阵地,将增强文化自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经济转型期对我国高校存在冲击和影响。文化多元化、信息全球化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迷茫和无所适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如何取精华去糟粕,有助于坚定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的传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其精神面貌影响着社会群众对文化自信的关注、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加强社会群体文化自信程度。 (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益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传播者,其精神面貌影响着社会群众对文化自信的关注和认识,影响着社会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做好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包含意识和行为两个层次,其中文化自信意识包含文化认知意识、多元文化意识、文化忧患意识等方面,文化自信行为包含跨文化交流体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并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积极不懈的努力。 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圆心,依次构建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网络阵地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同心圆,共筑大学生文化自信摇篮,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以课堂教学为第一個中心圆,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目前,有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认知不足,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下存在价值观困惑,课堂教学可以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找到在大学生文化不自信的根源,引导和加强大学生对传统和主流文化的精神认同感。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课程的文化培育功能,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课程为例,例如《中国语言与文化》,教师通过具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高级笔译课堂教学》,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在课堂中进行中英对比翻译实践,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知识。此外,双语版十九大报告也掀起了学生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二)以实践活动为第二个中心圆,践行文化自信活动 围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题,按照学通弄懂践行的要求,通过学习、宣传和实践等环节的深化和互动,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主题创作活动,开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广泛组建学习小组,深入学习文化自信内涵。在校内外开展社会调研实践,体验志愿服务,传递文化自信的声音,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选拔学生骨干组建宣讲团,开展读书交流会,献唱红歌,观影纪录片,绘制思维导图,书写传统书法,制作主题海报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文化艺术创作,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文化内涵。 (三)以网络阵地为第三个同心圆,加强文化自信宣传 在当今全球化、国际化视野下,在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激烈争夺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并积极维护、巩固和提高我国自身文化话语权,强化我国在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中国话语研究机构联盟创始成员之一的能源舆情研究中心,为中国话语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能源舆情研究中心下有三大网络阵地——能源舆情微信公众号、中国国际能源舆情微博、中国国际能源舆情官方网站,研究中心主体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国际话语研究领域更好地体现中国的研究实力,扩大了中国能源舆情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文化交流为第四个同心圆,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文化交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提升国家文化创造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是大学生的时代任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沐浴在文化自信的阳光中。 高校可以将老师和学生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开展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的活动。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大学生作为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除了在校园中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鼓励学生投入到孔子学院的教学实践当中,奔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厄瓜多尔、蒙古、美国、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在汉语教学的同时向外国介绍传统文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架构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自信呈现给全世界,让中国文化自信盛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益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亲和力。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09. [2]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光明日报.2011-10-1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车丽萍、黄希庭.青年大学生自信的理论建构研究.心理科学.2006(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