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婴幼儿产品创意研发的学前类“应用型”手工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范文

    王亚杰

    摘要:婴幼儿产品创意的新型理念带来手工课程应用型改革,手工课程内容满足现代婴幼儿的审美态度,包括当下技术手段、情感关照、价值判断等融入形成的新手工形式。授課方法有助于提高职前幼师美术课程中的创意实践、审美态度、文化理解的美术核心素养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用新的形式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使作品回归到产品和幼儿生活中去。

    关键词:婴幼儿产品;应用;手工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2;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207-02

    手工在传统劳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作为凝聚劳动者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生产形式,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作品有着工业生产和科技制作无法替代的生命特征,它包含了劳动者情感、个性、经历的生命痕迹,也记录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行为、心理与文化属性。作为职前幼师美术教学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婴幼儿教育需求的提高,手工课程面临着从技能型向应用型改革和转化的新境况。

    一、职前幼师手工课程的新境况

    传统手工课程大多以材料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即根据点、线、面和块状材料进行形象塑造和色彩表现。课程内容包括材料特点、制作方法及手工技能几个方面,侧重于教师设计和示范讲解,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完成课后作品。传统技能型手工课程着意培养幼师的技能技巧,却忽视了幼师的创意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日益增长的婴幼儿市场需求面前,幼师手工课程的片面技能化将导致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弱、作品缺乏创意的状况。

    技能型学习带来课堂匠气的模仿,作品中体现不出学生的经验与情感痕迹,学生学习过程生硬缺乏变化,与时代和婴幼儿群体脱节。在此种现状面前,改变职前幼师手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婴幼儿产品创意的创新型理念引导课堂,才能够带来手工课程的应用型改革。

    二、手工在婴幼儿产品创意研发中的正确解读

    手工是与机械化和技术化相对、融入人类情感的技术化劳动过程,手工包含了技能的传承表现和创意的传达。婴幼儿产品创意的构思、材料,进行个性化展示和创作亲历参与的过程,即是手工制作的过程。与商品化的婴幼儿产品不同,手工侧重人类体力与心灵参与的劳动体验,以及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个性表达和情感寄托。手工具有千篇一律的工业生产所不具备的人工智慧。

    手工材料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教学从材料分类,为纸艺、布艺、木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等;以材料特性来分类,有点状、线状、面状、块状材料等;教学内容上包括纸雕塑、剪染纸、衍纸、布偶制作、综合材料制作……手工材料安全、环保的特点符合婴幼儿产品对材料的特殊需求。在操作上,手工课程重点在于制作过程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在行为中掌握技巧与探索材料,使手工课程相对于其他艺术学科有着更高的实践价值。婴幼儿产品创意使学生在手工课程中的目标性更加明确,手工技巧与产品创意的结合丰富了产品的制作形式,手工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创意产品上得到体现。婴幼儿产品创意课程剥离了手工的纯技巧表达,以更加综合并具有当代市场意义的实现形式,提高职前幼师美术课程中的创意实践、审美态度、文化理解的美术核心素养能力。在认知幼儿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对婴幼儿产品的创意性、实践性以及材料特点进行探索,运用手工材料及制作行为将蕴含的生活经验、审美态度和文化理解融入作品当中,最终产生与婴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产品。

    三、“应用型”手工课程的改革路径

    (一)“应用型”手工课程内容的改革

    传统手工课程中内容的分类主要依据材料及材料组合形式进行,教学侧重手工技法的传授讲解,整体与幼儿市场需求及时代发展脱节,课程中体现实用性与传承性的手工方法较少,课堂缺乏活力与创造力。在这一境况下,改革手工课程内容尤为重要。

    手工课程需顺应时代发展,这是作为时代人的特殊需求。手工课程内容应满足现代婴幼儿的审美态度,包括当下技术手段、情感关照、价值判断等融入形成的新手工形式,而非进行一成不变的手工技能型传承。将婴幼儿的认知和理解用手工的技法表现出来,鼓励婴幼儿以时代语言探索手工这一技能表达形式,并提高手部灵活性与应变性。例如,以当代具有影响力的建筑、雕塑作品引入课堂,引导幼儿欣赏并提供材料创作表现作品;以自然景观、地理名胜引入课堂,引导幼儿欣赏并运用材料拼贴、手绘等多种形式表现景观;以幼儿最喜爱的绘本为导入,进行绘本戏剧表演、道具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课堂活动。手工可拓展幼儿的知识认知,也对幼儿玩教具制作、环境装饰、日常用品等的创意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改变日常物固有的使用特征,以创新的形式和思维进行材料组合变化,运用手工技能表现,增强幼儿对生活的情感及创作经验。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教学中将这一创造性活动与手工技能结合,融入创意产品的“应用型”手工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二)“应用型”手工课程教学形式的转化

    传统手工课程教学以技法讲授为主,如在纸工类教学中,教师讲解纸的种类、表现形式、纸的组合技巧等,对纸工在幼儿生活中的应用形式、纸与幼儿问的关系及围绕纸工开展的游戏活动等相关内容较少涉及。纸工课程除讲授、演示等简单形式外,还缺乏更多诸如专题讨论、市场调查、民俗考察、幼儿园实践等新形式融入课堂教学。

    围绕婴幼儿产品进行“应用型”手工课堂的构思,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运用新的形式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使作品回归到产品和幼儿生活中去,成为贴近幼儿成长需求的职前幼师教学模式。以木工教学为例,除了木工割、锯、拼合等手工技巧外,教学中运用幼儿喜爱的模型玩具、建筑构架、组合拼图等的趣味性形式,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木料表现的兴趣。通过对木料的手工学习,学生所了解到的并非只有材料,还包括木料的用途、架构方法,并将木料与生活中的积木、拼图、建筑结合。

    (三)“应用型”手工课程教学方法的转化

    “应用型”手工课程教学在方法上的重要转化就是注重知识建构,即以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教学体验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

    教师帮助学生积累有关于手工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在这一经验背景下,学生通过尝试与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探索新知。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型提升的同时,其对世界认知和理解也有所上升,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价值探索与文化解读,都将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外现出来。手工教学中,应通过学生这种知识建构的方法加强材料的组合形式、关系与材料语言自身解读的过程。新模式与传统手工课程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手工课程教学种类丰富、方法多样,为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作品装饰、环境创设开展提供前期教育服务。

    手工课程应体现作品的实用性与创意性。进行开放型的手工实验室创建,突出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实用与实践性进行实验室目标建设。在实用性上,充分调查现有幼儿生活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和设计方法,以生活化审美的视角进行产品设计创作。如在幼儿家居环境设计中,用灯饰的方法完成吊饰设计,运用皮具、纸具等多材料设计灯罩,并进行灯饰手绘;在儿童房设计中,结合环保安全的木制桌椅进行木器手工制作,如制作相框、笔筒、书架,并结合手绘形式突出儿童房的个性特征;在儿童纺织品手工设计中,完成布染、布偶、布兜、书包等儿童实用品的设计制作;在儿童玩具手工设计中,完成风筝、面具、指套小人、球类玩具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制作。

    在婴幼儿产品创意研发课程领域,手工作为分类最广、形式最丰富,与婴幼儿生活实用结合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类课程的“应用型”改革与转换。手工所蕴含的创意与创新性力量,将促进学前类学生在市场实用性需求面前思考如何适应和生存。

    ★基金项目:2016年度长沙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幼儿产品创意研发的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20160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