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音乐创作的本质论民族管弦乐的创作 |
范文 | 刘娴苇 摘要:从王次熠的《音乐美学新论》中对于音乐创作的本质理解,结合中国当代的民乐创作,以当代年轻作曲家王丹红的数部民族管弦乐作品进行探讨。阐述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对文化与音乐的定位以及如何用音乐来分享,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展现时代的力量。 关键词:音乐创作;王丹红;民族管弦乐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056-01 一、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 作曲家的创作与他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他们观察着这个世界、感受着这个世界、表达社会的精神气质。由于时代的精神力量促使音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民族音乐创作的作品也将不断推动当代民族音乐进步。 作曲家所处的时期不同状态也随之变化,《弦上秧歌》是王丹红博士毕业作品,此时面对身后11年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现代作曲技法,同时又面对的是自己内心想表达的完美。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现代作曲理论与心中追求的音乐相结合,如何在体现理性逻辑思维与高超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又不会失去感性化成为此时创作弦上秧歌的初衷。在《弦上秧歌》这首作品中,唢呐的运用使得音乐形象和意境的塑造更加深刻。慢板开始唢呐第一次演奏的主题,以东北著名民歌《柳青娘》为素材,让人们在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村韵味与烟火气。这种对中国传统旋律语言的运用与改編使听众感受很新颖又熟悉,能感受到浓烈的地方特色。 二、表达自身和他人的精神活动 作为时代精神,作曲家不可能去全然描绘,只是将自身对于时代的感受综合到自己的内心,表达该时代人对于内心产生的体验,最终转化为精神信仰。经过实地考察,深切感受当地的人文建筑,饮食习惯等,以当地人的视角眷恋与追忆的同时又展现局外人对于当地的细致观察所融入的作曲家的创作。不仅描绘时代对于土地的变化,也通过历史与现代的延伸,仿佛带着观众去看那些田问小道、小桥流水,那些山、树,那些土地的上的人。为重庆巴渝风格的《太阳颂》。第一乐章踏江,描写川江号子的卖力场景;第三乐章思念,运用民歌素材是《高高山上一树槐》来表达伤感的一段慢板;第四乐章太阳颂,非常熟悉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铺垫,由圣咏一般的安静的哼鸣出旋律到演变成众赞歌一般的强大恢弘的场面。这时候民歌已经不是家长里短的市井音乐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层次,犹如太阳不在仅仅是太阳本身是一种温暖,一种向往一种生命。 三、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 音乐的审美经验是作曲家自身素质以及对于是这个时代精神的预判。音乐创作是一种审美判断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就意味着作曲家在茫茫人海,时代变迁中创造出一个不曾在世间出的音乐“符号”来表达现实意义。纵观当代民族音乐的乐曲创作,前人创作的的古曲虽意义重大,要求我们学习不断探求古曲的时代意义,但民族乐器的作品已经在用彰显民族特色的作品来诠释好像远远不够了,应该更加进一步的高一个层次的去创作,挖掘民族文化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创作出高于民间的作品曲推动乐器以及技法的进步。时代更替,当代民乐作曲家要有一个高于甚至要走在音乐发展前面的意识,创造出结合时代的民乐,促进民乐发展。 四、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作曲家拥有了上述一切的体验,开始进行实质性的创作,作曲家切身实地的考察感受、将心中所想所感或是他人所想所感,依凭一定的想象力转化为具体的音响表现形态。 《澳门随想曲》的题材是随想曲题材。其中第一乐章《教堂之光》,对澳门的第一印象就是教堂。运用三度音程分解《平湖秋月》主题音乐融入教堂圣咏式写法;第三乐章《渔歌》,曲目开始时,仿佛听到星星点点的渔火,配合广东的特色茶馆文化,引入广东音乐《旱天雷》;第四乐章《憧憬》,名字最为心理化的名字。香港澳门都是被殖民过的地方,那里的居民在夹缝中生存,对于故乡,对于国家的认知不同;第五乐章《焰火》,对于澳门回归时候,印象里只有那时候的放烟火。对于祖国的伟大,对于澳门的时尚的认同感,烟火的冲击力用特别庞大的圆舞曲式的特征来展现。 五、结语 音乐创作的本质是表达自身和他人的受音乐审美经验所支配时代精神和思想,并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艺术实践。王丹红的每部民族管弦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追求民族音乐的本质,才创作出广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不仅将作为地方特色名片,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还将促进全民对于社会的感化,国家认同感,民族凝聚力以及对一个国家拥有的文化底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