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戏曲伴奏的技巧
范文

    孙勇

    (安徽省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中国戏曲品类纷繁、绚丽丰富但是任何戏曲都离不开锣鼓经(锣鼓点),它贯穿于整台剧口的起、承、转、合之中,为舞台人物的出场、行路、圆场、表演提供节拍,形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并出现在乐曲的起板、落板或穿插在乐曲中。特别是在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大的哭板、散板和急转调时,锣鼓点的作用更为明显。可以说,在戏曲中,整个乐队必须跟着锣鼓点走,才能踩准节奏,任何一种乐器演奏师如果听不懂锣鼓点,就无法胜任伴奏工作。这就是很多没有接触过戏曲伴奏的人在伴奏中常常静不来,听到锣鼓就慌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戏曲伴奏;技巧;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105-01

    乐队伴奏是为戏曲剧中人物的表演服务的,它随着人物情绪的起伏而变化,时而欢快流畅,时而又忧郁惆怅,为确切表达人物复杂丰富的情感变化,它会随着乐曲在结构、声腔的变化、力度的强弱及旋律的起伏幅度方而自由变化,如在戏曲里经常出现的紧打‘漫唱,跑围场时无限反复、急转调以及切板换腔等,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很强的节奏感,有灵敏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一、戏曲乐队伴奏的作用

    乐队伴奏与人物情感相辅相成,带动观众情绪是戏曲伴奏的一大特点。不同的背景、情感,采用不同的伴奏。慢唱伴奏方法是独具特色的,每每在唱段情绪(或喜或忧)激烈处使用之,其伴奏形式且多种多样。或唱腔节奏、节拍自由(根据情绪需要的自由,并且无边无际的自由),伴奏却有节奏、有节拍规定而加以烘托。其伴奏谱的音型,一般较为固定,多为无限反复,随唱腔变化而转折。此种伴奏形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要求指挥、琴师必须谙熟唱腔情绪、韵味,在无限反复时,不允许千篇一律,根据需要,轻、重、缓、急,间而有之;转折处,必须“见机行事”,立刻变换,差前错后,均属败招。若唱腔中有许多演唱音,唱腔于伴奏均有规定的紧、密,唱腔送、慢,很容易“喧宾夺主”,伴奏者需在熟悉唱腔的前提下谨慎行事。若一个唱段中,自由与不自由节奏相结合,其伴奏也得到“自由”部分处理为较为灵活的伴奏音型,切不可固定;在“不自由”部分,可以配以较为固定的伴奏音型,其效果依然是紧拉慢唱的。总之,戏曲伴奏的紧拉慢唱形式不仅有特点,而且常常在音乐的高潮部分使用,其伴奏方法又要求有灵活性,因而较难驾奴,演奏者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熟悉、体味,运用起来才能自如。

    二、戏曲传统伴奏手法的表现特点

    我国戏曲的剧种虽然繁多,各个剧种的伴奏风格也各有特点,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就伴奏手法而言,可以用裹、衬、连、垫、补、托、保、等。裹:唱腔的旋律被许多唱腔以外的音包裹起来叫裹腔(也称包腔),常用于速度较快的唱段中如慢板等,裹腔的特点是伴奏与唱腔既统一又有变化,由于裹腔是对唱腔的旋律进行加花装饰,因而伴奏的曲调采花流畅,连绵不断,旋律性很强。(1)衬:衬腔的特点是伴奏的曲调不固定,不是完全依据唱腔的旋律来伴奏,而是用比较简单的音调、较轻的音量对唱腔加以衬托。为了不出差错,伴奏者往往用较轻的音量,和从基本唱腔中提炼出来的简单的音调进行衬托,依从乐句临近结尾处,乐师心中有了底后,才放开音量演奏过门,这样就使得伴奏与唱腔形成对比,衬腔手法多为即兴伴奏,音量轻,不压唱,但旋律性不强。(2)连:连接的唱腔。在唱腔的乐句或分句间的间歇处,常用过门来过渡和衔接,在通常情况下,这些过门的节奏和旋律都比较固定,主要是起着填补空隙的作用。采取的手法,是为了使过门成为唱腔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连的特点是过门无终止感,承前启后,旋律的推进功能较强,过门的起始音与前面唱腔的最后一个音和过门结束与后面唱腔的起始音,多为级进关系(大二度或小三度)。(3)垫:小垫头,垫过门。特点是节奏性较强,生动活泼,富予对比,曲调多从弱拍至强拍,或从后半拍至强拍,常围绕前面唱腔的潜音演奏,采用同音环绕的演奏手法,垫头的旋律推进功能虽不强,但因其具有对比和稳定性或终止感,却可弥补演员在演唱中的歇间,是一种应用较广的伴奏手法。(4)补:补腔,戏曲中各种板式的基础本腔,其唱调的起始与结束,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格式,如果演员在演唱中某种原因(感情、语调、对比等),而将唱腔加以压缩未落在预定的节拍上时,则必须由伴奏加以弥补,以避免出现节拍混乱的现象,这种手法叫做补腔。(5)托:广义地讲,戏曲的伴奏都可称为托腔;具体地讲,托就是用相对固定曲调来烘托唱腔。托腔的特点是伴奏的曲调非常流畅,基本上没有停顿和间歇,伴奏的曲调是将唱腔的旋律加以概括,集体提炼而成,它与唱腔既相似又不相同,既统一又有对比。此手法常用于速度较快的或叙述的唱段中。

    三、结语

    总之,戏曲伴奏音乐的表现不仅要抒发感情,叙述事故情节,烘托渲染气氛;而且还要表现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由于联曲体剧中唱腔中的曲牌多从民歌演变而来,并保留着民歌主体的结构,所以,也基本上采用了民歌的伴奏手法。板腔体剧种中的主奏乐器,多为拉弦乐器,由于它的音域较宽,音量较大,色彩鲜明,易于转调,演奏方便灵活,既能演奏长音和抒情的曲调,又能演奏较快速花彩的旋律,较之笛子、扬琴等吹奏弹拨乐器优越,因而其伴奏手法就有了较大的发展,除将民歌、说唱和歌舞的伴奏手法引進外,还吸取民间乐器的伴奏技巧,并结合戏曲舞台的表演加以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丰富多彩的伴奏手法。

    参考文献:

    [1]张宏宇.伴奏音乐的编排与创作[J].理论界,2011(06).

    [2]段续.戏曲伴奏音乐之审美特征探析[J].四川戏剧,2011(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