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音乐类非遗教学与实践探究 |
范文 | 【摘要】 高校音乐类非遗教学实践是目前非遗保护传承工程与高校教学的一次新的融合。从目前非遗发展现状来看,将民间非遗原固有的教学传承方式与高校教学方式理念融合,既推动了非遗保护传承工程的发展,又促进了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双赢局面的形成极大促进了双方发展。但目前各高校对音乐类非遗教学的内容、方式、教学大纲等并没有明确的规范,不能与现代非遗市场需求接轨,这显然极大影响了高校音乐类非遗教学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非遗;音乐遗产保护与传承;高校音乐 【中图分类号】JG64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人们在享受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已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迫在眉睫,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远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研究来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 一、非遗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5000年的历史文化中,祖先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故我国也是世界上非遗最多的国家,截止至2017年,我国共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急需保护的世界级非遗7项,以及最佳实践项目1项,截止至2015年,各省市申报的国家级非遗共有1000多项,其中音乐类非遗就占有450多项。但我国非遗远不止1000多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许多优秀的非遗因为没有得到保护而消亡,更有许多优秀的非遗甚至都没有记载,在惋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减缓非遗消亡速度。近几年,随着非遗保护传承事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非遗进高校”这一概念也被广泛实施。早在2011年,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建议。高校作为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非遗进高校”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与高校的结合也必然推动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但就目前非遗传承现状及高校非遗教学实践来看,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下才能使两者共同发展,共同提升。以南京地方说唱艺术——国家级非遗——南京白局为例,传承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人才严重不足 音乐类非遗是民间艺术,是活态传承,扎根于民间生活,其语言多用地方方言,所以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传承自然也离不开本土文化,但这也限定了非遗传承人的选择一般仅限于本土。而在音乐类非遗传承中,口传心授的方式意味着其传承过程中还带有明显的家族和个人因素,传承人才的选择往往还取决于与推荐人或传承人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事业传承人才严重不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具体呈现为传承人普遍老龄化,年轻传承人越来越少。据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徐春华老师讲述:“非遗事业现在青黄不接,传承人才严重不足,艺术是美的,艺术离不开美,这就更需要年轻人來展现,老一辈的艺术家已经唱不动了,队伍老龄化,市场打不开。”由此可见,当前非遗事业急需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而高校所具备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时代创新精神,在高校平台中能集思广益,能对音乐类非遗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但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年轻人若从事非遗事业,首先是薪资很难满足当下物质生活水平,音乐类非遗是“口头文化”,并不能与其他手工艺类非遗一样能直接生产商品转化为经济报酬;再者是音乐类非遗学习需要时间成本和耐心,往往需要投入很长时间和精力才有回报;还有就是音乐类非遗因为市场需求小,演出的时间与地点具有不确定性,时间周期较长,且往往都是公益演出,上述原因导致许多年轻人对非遗事业望而却步,或即使因为热爱音乐类非遗而投身于音乐类非遗事业中,也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只能在工作闲暇之余进行学习、表演,而音乐类非遗需要大量的时间打磨、学习、积累、实践,如不能精益求精,就搞不好音乐类非遗。 (二)传承缺乏创新 南京白局盛行于清乾、嘉年间,所唱曲调大多是当时流行于民间的俗曲,所唱内容以当时社会故事为脚本,明清时期白局盛级一时,秦淮河一带,街头巷尾均能听到白局之声,后封建皇族被推翻,军阀割据时期中国连年战乱,白局面临失传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白局才逐渐得到复兴。现白局共有53个曲牌,但因传承断层,导致现在白局所用曲牌多为传统曲牌,即所用曲调为传统曲调,所唱故事脚本也多与旧社会有关。缺乏创新的白局在流行音乐、商业音乐盛行的今天市场被挤压严重,得不到发展。而仅仅是通过改词或以当前社会故事为素材等也仅仅是“换汤不换药”,曲牌、演出方式等得不到创新仍然难以解决白局发展之窘境。以南京白局的视角来看,大多数音乐类非遗存在于民间演奏场所形式多为“书场”“茶楼”等,其演出形式显然不适合现代大型晚会、正规的音乐会、剧场等舞台,白局缺乏模式的创新,缺乏在舞台舞美、演出形式上的突破。 由此看来,音乐类非遗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发展过程存在断层,若要真正复苏,还需要大量的创新,尤其是曲牌、演出方式的创新,要融合现代文化元素,顺应时代发展,取长补短,使本土文化、非遗文化与当代审美一步步结合,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速度,不被时代淘汰。而非遗创新的重任显然就落在高校大学生、职业音乐人身上。所以在非遗传承人群的选择中,应将视线锁定在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现代文化审美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就是高校学生应成为当前非遗工程中的主要参与者。 (三)政府支持及市场欠缺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程中,政府起主导性作用。通过近几年对非遗的观察可以看出在政府的重视下,非遗发展情势一年比一年好,新的法规既保障了非遗传承的可行性,也保障了非遗传承人的权益,随着政府不断的通过媒体宣传,非遗事业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扩大了非遗的知名度,发展了非遗市场。但就目前非遗整体市场来看,政府对非遗事业的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目前非遗与市场接触较少,缺少平台,缺少宣传力度,政府不应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在保护传承非遗中,政府应重保护重传承,提高媒体宣传力度,加大对非遗事业的投入,扩大非遗的知名度,多提供平台,让非遗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提倡高质量的展演,并同时增大媒体宣传力度,让非遗被广大群众所了解所认可,让非遗再次扎根于本土。政府还应加强与各地区、海外的交流,不仅要扩大非遗影响力,还要使非遗走出去,观察吸取其他非遗的发展方式、先进观念。在涉及非遗版权,声誉等问题上,应有明文规定,注重保护措施。 二、音乐类非遗高校教学 据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徐春华先生回忆,南京白局最早进入校园是在2006年。在过去的十一年教学中,许多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还有盲校都开展过与白局的合作,将白局引入校园,让校园成为白局传承的主要阵地,这对于白局的发展尤其是对传承人和市场的培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将音乐类非遗引入校园不仅能提高校园文化水平,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化价值观,扩展学生知识面,还可以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完善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一举多得。就现在国内各高校开展的“非遗进高校”来看,高校非遗教学设置还有待细化,教学内容方法还有待完善。 (一)师资配置及教学方式方法 音乐类非遗高校教学应遵循“传承人+高校教师”的培养方式,针对非遗市场的需求制定培养计划。首先,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将高校教师作为高校非遗教学的主要传授者是不对的,且临时让未接触过非遗的高校教师担任主要教学任务也必然会让教学成果大打折扣,高校非遗教学也必然得不到发展,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通过引进民间非遗传承人进高校教学,民族音乐学类老师辅助教学,采取高校教学与民间传统教学相结合方式。在高校教师的选任上,还应遵循“本地教师优先”“民族音乐类教师优先”“了解掌握本土方言教师优先”的原则。民间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合作教学,既补充了民间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学经验与现代化教学方式、经验的不足,又补充了高校教师非遗专业上的欠缺,一举两得。其次,非遗教材的欠缺一直是影响非遗教学的核心问题,目前各高校并没有具体的非遗教学教材以供教学使用,在以往的民间非遗教学中,口传心授教学法显然已不适应现代教学方式。由是,高校更应该自己着手编写适合教学的教材,例如南京白局高校教学的教材应收录白局发展起源、历史文献材料、历代名家、具体实物照片、曲谱、教学教法、综合理论、南京地方方言等多种材料,并同时收录南京地区其它与南京白局相关联的非遗基本材料以充实本教材。最后,教学方式应结合现代教学教法,采用“视频+音频+ppt+实物”方式辅助教学,并开展如民间实地考察、 舞台实践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与实践能力。舞台实践是高校音乐类非遗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音乐类非遗是表演艺术、舞台艺术,学生表演水平只能在舞台实践中才能不断得到成长,要想提高学生舞台实践水平,就应多参加、多举办学校内或校外大型文艺活动、展演、文化节等,慢慢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应对未来市场需求。 (二)課程设置及创新精神培养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音乐类非遗教学的内容和课程大纲的设置上还没有明确统一,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大纲的设置最终影响着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水平。目前高校音乐类非遗教学应以培养非遗传承人与市场为主,除了对大学生开展音乐类非遗专业技能课之外,还应有系统的高校专业基础理论课辅助非遗教学,以完善民间非遗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不足,提高非遗传承人整体音乐素养,如:每周除进行音乐非遗教学外,还应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科、传统曲艺伴奏乐器选修、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学等有利于音乐类非遗学习的课程。为使非遗文化能尽快融入校园生活,除了在校开展公选课与讲座等公众教学形式外,还应采取“穿插教学”的方式,即在其他专业科目日常教学中多穿插非遗知识点,课后布置有关非遗课后作业,组织同学们多搜集非遗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非遗的兴趣,扩大非遗高校影响力,这些方式有利于缓解非遗传承人不足、非遗知名度较小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随着毕业就业的分散能将大学学到的音乐类非遗即本土非遗带出去,有利于扩大非遗知名度,即扩大非遗市场。其次,还应加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集思广益,多尝试多融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音乐系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接受新音乐理论知识较快,对于传统音乐往往有新的想法,对于当前社会主流文化的变化方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正是音乐类非遗创新过程中所必须的,如徐春华先生的学生曾将现代RAP与白局说唱艺术中的“说”结合,在探究白局发展和演出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促进了白局的发展。最后,在教学理念上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养中国非遗人,还是培养西洋作曲家?高校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上不能主宾倒置,不能只重视西方音乐文化的输送而轻视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培养,尤其是在音乐类非遗教学中应避免出现“重西轻中”这一教育现状,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中国非遗传承人,而是“非遗改革作曲家”。另一方面是非遗产生于人民群众生活,服务实践于人民群众,保护传承于高校校园。在开展高校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这一创作源头,更不能主动将自己视为“高雅艺术”自视甚高,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音乐类非遗生命力源于广大人民群众,脱离了社会生活的音乐类非遗也将失去传承的可能行。 (三)组织采风,与校内外活动结合 要想非遗在高校中传承不衰,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结合必不可少,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养形成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校园文化是全校办学理念和精神价值追求的总和,当前,非遗在高校传播最普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自觉认同。非遗在校园文化中的展现,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观,提升同学们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学校发展角度来说则可以使学校校园文化得到发展提升,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复兴的重地,对于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起启发性作用,有利于学校长期发展。以南京白局进入大学校园为例,可以通过在高校内成立南京白局非遗社团,将白局爱好者或者南京方言爱好者等聚集起来,壮大非遗组织;可以在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即国家法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校园非遗展演,校园非遗日等活动,以加快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还可以在学校日常举办的活动中引入非遗元素、非遗节目。总而言之,要想使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就要在日常活动中不断的将二者结合,让非遗不断出现在高校日常生活中。非遗源于民间,在高校传承中还应多注意与民间文化多接触,应从人民群众生活中汲取民风民情,以音乐创作于人,服务于人为宗旨,即在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融合之外,还应加强非遗社会影响力,如与南京白局社团,南京市政府或其他民间社团联系,多参演社会公益节目,大型汇报演出,非遗文化节等活动,只有在不断实践中,非遗才能进一步得到创新,得到发展传承。 三、结语 高校音乐类非遗教学实践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研究的大趋势,国内众多高校已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可以畅想,未来在众多高校的研究下高校音乐类非遗教学实践必然能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非遗与高校的好处是巨大的。非遗将传承阵地设置在高校,既可以使其得到有效保存,进行活态传承,避免逐步消亡的命运,又可以通过与时代接轨,逐步创新形成适应当代社会审美的“新非遗文化”;而高校在对非遗课程进行研究实践后,既可以改变原固有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又可以发展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水平。高校与非遗的结合,不仅是新的发展,也是新的挑战,“未来高校专业非遗传承人发展方向”“高校培养的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事业的影响”“高校+非遗模式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等问题都还有待研究,但高校音乐类非遗教学实践必然推动双方发展,形成良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连锦.“非遗”教育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94-99. [2]齐磊.“非遗”语境下的浙江艺术高校中国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以嘉善田歌为例[J].大众文艺, 2013(19):225-226. [3]刘媛之.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64-65. [4]陈竟.谈谈非遗教育中的有关问题-对高校非遗人群培训研习班的探讨[J].文化遗产,2016(05):12-15. [5]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08(03):5-7. [6]史贝.关于高校非遗(音乐类)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黄河之声,2013(17):111. 作者简介:徐晨宇(1996—),男,江苏徐州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项目名称:“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残疾人音乐类“非遗”教学与实践探究(项目编号为:201712048015Y)。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