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传统戏曲元素:在思考中传承 |
范文 | 【摘要】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二者相似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上。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板式变化及大众艺术审美改变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借鉴了传统戏曲在气息、语言、韵味等方面的表演技巧,融合了戏曲中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方式,使现代民族声乐的舞台表演情感更丰富,形式更立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大众审美观的不断变化,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应当辨证地看待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坚持在辨证中思考,在发展中传承,促进现代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民族声乐;传统戏曲;思考;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民族声乐指的是具有民族文化和艺术特色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独特的民族声乐作品也诠释了民族与地域特色。现代民族声乐是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沿袭了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特色,也形成了更加系统科学的演唱方法,这种表演方式赋予了民族声乐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传统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固有联系 (一)共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國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从萌芽到发展,再到逐渐走向成熟,一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传统戏曲萌芽于远古时期的歌舞,人们通过模仿劳动场面、战争场面等,创作出形式各异的歌舞。后来,这种歌舞形式逐渐成熟,成为最早的杂技或百戏,虽然表演形式尚未统一,但这依然被认为是中国戏曲的最早雏形。最早的民族声乐同样起源于远古时期,与宗教、巫术等密切相关。几乎起源于同一时期的戏曲与民族声乐在发展之初有很多内容方面的相互借鉴,例如二者对劳动场景、宗教活动等的描写非常相似。 戏曲初步形成于唐宋时期。在发展过程中,戏曲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包括民族乐曲、诸宫调等。通过与各种音乐元素的融合创新,戏曲始终保持着发展的活力,并逐步得到大众认可。民族声乐的发展也逐渐融入更多宗教元素,产生了一种新的说唱形式——变文。 经过发展,戏曲逐步成熟,以宋朝杂剧《西厢记》为标志,戏曲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元杂剧”是戏剧实现质变突破的重要代表形式,此时的戏曲更加成熟,并且逐步取代歌舞,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这一时期,民歌通过借鉴戏曲中众多演唱技巧,实现了快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戏曲与民族声乐的演变发展历程几乎是同步的,作为社会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二者相互借鉴,相互依存,实现了共同发展。 (二)演唱中传承发展 第一,戏曲与民族声乐在演唱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区别。首先,虽然戏曲在发展中融合了其他文化元素,实现了一定的艺术创新,但是戏曲在演唱中始终坚持传统风格,遵守固定的程式化动作,在唱腔与板式上坚持民族风格。而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则融合了更多西方声乐唱法,产生了许多新颖的体裁,在表演方面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其次,在演唱者演唱风格方面,戏曲的演唱风格以流派区分,不同流派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大差异。而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者则更侧重表现个人风格,如宋祖英的演唱风格以甜美为主,而郭兰英的演唱风格则包含了军旅情怀。再次,音乐结构上,戏曲的音乐结构包括曲牌体和板腔体两大类。而民族声乐作品类型丰富多样,没有固定的音乐结构, 第二,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中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始终保持紧密联系,二者都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社会审美标准,且都具有较强的艺术传承性。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受地域因素影响,都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可以说,在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继承中,二者都实现了一定的延续和创新,也保持了良好的艺术交流与联系。 二、中国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熏陶和感染 首先,传统戏曲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作曲题材。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作曲很多都受经典传统戏曲的启发,如《断桥遗梦》《醉了千古爱》等经典曲目,都借鉴了戏曲中依曲唱词的表演原则,曲调稳定,词曲情感丰富。 其次,传统戏曲为现代民族声乐提供了多样的板式变化参考。传统戏剧具有丰富的板式变化,如京剧中有散板、导板等,这种板式变化有利于戏曲中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现代民族声乐中也借鉴了这种板式变化,以歌剧《江姐》为例,这首歌曲在演唱中结合了川剧和越剧的唱腔,也借鉴了京剧的“板式变化体”,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舞台表现力。 最后,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大众审美产生了一定影响。戏曲演唱强调中正平和、含蓄典雅、传情达意的审美标准,作品的创作以及舞台表演都遵从这一标准。现代民族声乐也是如此,民族声乐演唱者应该具有中正平和的心态,注重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力求更好地展现作品的情感。 (二)演唱技巧的借鉴 第一,对戏曲演唱技巧中气息的借鉴。戏曲表演中强调以丹田运气,要根据感情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气息。现代民族声乐中的换气、歇气等都是立足于丹田之气的支撑,这种方式使民族声乐演唱中歌词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也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 第二,对戏曲演唱技巧中语言发音的借鉴。首先,对声母、韵母的借鉴。声母及韵母的正确发音是戏曲语言表达中不可出错的部分,例如戏曲中的“喷口”。这也提醒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重视语言发音问题,如歌曲《梅兰芳》“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歌词中,“那”字作为首字,要求声母“n”的发音十分准确。其次,对声调的借鉴。戏曲在演唱中重视声调的起承转合,有时为了声调的和谐,会加入字音作为装饰音。现代民族声乐也是如此。再次,对润腔的借鉴。戏曲中具有丰富的润腔,如为表现人物情绪而出现的“拖腔”“甩腔”等,戏曲中实现润腔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延长字音、增加词语等,这都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表演方式的融合 第一,舞台艺术的声情并茂。很多现代民族声乐作品都是在借鉴戏曲演唱技巧的基础上,展现舞台表演的艺术性、观赏性特色。以民族声乐作品《梅兰芳》为例,作品在演唱中借鉴了戏曲的唱法,将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舞台表演的从容与优雅完美地展现出来,使作品情感更加丰富。 第二,舞台表演的形神兼备。传统戏曲讲求演唱与表演相结合,以形神兼备的舞台效果而让观众记忆深刻。现代民族声乐在演唱中也强调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等的感染力,如《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中,演唱者在演唱小芹部分的唱段时采用戏曲中的云步出场,用兰花指等戏曲经典动作展现了女性的柔美。 三、在思考中传承 (一)在辨证中思考 第一,要注重对传统戏曲的借鉴,积极吸收传统戏曲中有价值的元素,促进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对于现代民族声乐相关工作者而言,要合理分析传统戏曲中的内容、演唱技巧、表演方式等,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及現代民族声乐作品的特点,选择性地借鉴传统戏曲中对民族声乐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的艺术元素,不可盲目崇拜传统戏曲演唱方式、丢失民族声乐的民族文化魅力。 第二,在借鉴传统戏曲艺术元素的过程中,应该对传统戏曲元素实现一定程度的再创新,使传统戏曲元素更加符合现代民族声乐发展需求。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表现形式也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现代民族声乐作品在吸收戏曲元素时,应该坚持理性的认知,而不是过度地将传统戏曲元素拼凑到现代声乐作品中。若过分强调戏曲中“吊嗓”的重要性,可能会造成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演唱中假声演唱部分过多,使作品失去原有的民族文化魅力,不利于现代民族声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应该根据现代民族声乐发展趋势及大众审美需求,坚持对传统戏曲元素进行合理的创新。 第三,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要着力改变教学方法。一方面,在教学初期,要注重“歌”与“戏”的分离。民族声乐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民族声乐基本唱法的学习,坚持根据学生的嗓音特色培养学生演唱的个人风格。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民族声乐基本唱法的基础上,注重“歌”与“戏”的结合,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并理解“歌”与“戏”的共性与个性,协调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避免演唱风格与技巧千篇一律的现象,促进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 (二)在发展中传承 第一,要坚持借鉴发扬现代民族声乐的传统艺术风格,重视现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文化性。首先,对于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者而言,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可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其次,要重视发掘民间民族声乐演唱者,重视“草根”艺术家在传承民族声乐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阿宝、王二妮等都是优秀的民间民族声乐演唱者,他们通过参加歌唱类节目进入大众视野,演唱方式丰富了现代民族声乐的形式。因此,为充分挖掘现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应该积极举办民族声乐比赛等音乐节目,并鼓励民族声乐爱好者积极参与。 第二,要合理运用西方民族音乐的演唱特色。要根据中国人嗓音条件及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特点,合理借鉴西方歌剧唱腔唱法,实现西方歌剧唱法的本土化。要重视改变现代民族声乐教育过度西化的现象。坚持合理借鉴,避免过度推崇。为改变声乐教育西化现象,应该调整教学思路,逐步改变西方歌剧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可以调整民族声乐课程,减少西方歌剧在课程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培训教育等,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避免民族声乐教育者对西方民族声乐的过度推崇。通过改变教育西化现象,合理认识西方民族声乐在我国音乐领域的地位,在保证民族声乐中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并利用西方歌剧艺术的优秀表现形式,来丰富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廖薇.戏曲的板式在现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2(01):136-138. [2]张艳.论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传统戏曲元素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209-211. [3]廖薇.戏曲的板式在现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2(01):136-138. [4]杨韵.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发展探析[J].艺术评鉴,2016(09):56-58. 作者简介:陈红(1976—),女,四川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