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
范文 | 张胜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行为腹腔镜手术治疗, 对照组行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觀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1.5±3.2)min、住院时间为(4.1±1.1)d,?均短于对照组的(92.6±4.6)min、(9.6±1.6)d, 出血量(38.7±4.6)ml少于对照组的(87.1±4.9)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低于对照组的3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效果确切, 安全性显著。 【关键词】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治疗效果;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20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多由胆囊管或壶腹部结石嵌顿引起, 属于临床常见疾病, 发病急, 病情严重时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临床治疗此病均选择手术, 主要手术方式包含开腹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及胆囊造瘘术等, 开腹手术可对患者胆囊三角区域病变情况进行直接观察, 然而手术创口较大, 容易出现感染[2]。此次研究分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现就相关内容进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62.2±4.6)岁;平均病程(3.8±0.6)d。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3.8±4.4)岁;平均病程(4.2±0.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选择仰卧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右侧肋缘下切口, 对胆囊炎症情况和粘连情况进行观察, 分离粘连, 充分暴露胆囊, 仔细解剖胆囊三角, 而后通过顺逆结合方法将胆囊切除, 随后对其实施冲洗、止血、缝合, 手术后在胆囊床放置胶管引流。 1. 2. 2 观察组 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采用常规三孔法实施胆囊切除术, 准备3枚腹壁戳孔, 将电视腹腔镜放置在肚脐位置10 mm孔, 将网膜粘连进行分离, 依据胆囊张力确定是否实施胆囊减压, 选择穿刺针抽吸方法实施胆囊减压, 将颈部结石推至胆囊腔。解剖Calot三角, 尽量暴露胆总管、肝总管以免损伤, 如果解剖不清则从胆囊壶腹进行, 将壶腹前和上下缘浆膜电开后向胆囊管方向进行钝性分离, 暴露胆囊管后对其进行夹闭以及切断, 尽量在解剖胆囊管前对胆囊动脉进行游离、夹闭以及离断, 通过电凝钩锐性以及钝性结合对胆囊进行剥离, 如果胆囊床位置较深、炎症水肿明显则采用胆囊部分切除术, 残留胆囊黏膜予以电灼。若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则将胆囊体横断, 实施逆行切除术。如果患者Calot三角粘连水肿严重, 逆行解剖都困难则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 将胆囊颈管行连续缝合。如果部分患者解剖异常且出现严重粘连, 需要中转实施开腹手术。 1. 3 观察指标[3]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切口感染、败血症、胆漏以及腹腔感染)发生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患者经过治疗后如果未发生出血和胆漏, 且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即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如果发生少量出血而无胆漏即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如果发生出血以及胆漏, 且出现并发症即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2 治疗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 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为急腹症, 胆囊循环产生障碍后胆囊产生出血以及组织坏死从而引发疾病,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可影响患者白细胞水平, 导致全身炎症反应, 如果未对其实施有效治疗, 死亡率较高[5, 6]。然而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属于胆囊炎的一种, 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病率较高, 主要患病人群为老年患者, 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差, 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 往往合并动脉硬化, 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感染, 极易产生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急性胆囊炎最后阶段为坏疽性胆囊炎, 手术切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然而老年患者通常会合并相关疾病, 提升了手术风险, 与此同时常规的术前检查不容易确定胆囊三角区域, 从而降低了手术成功率[7]。传统开腹手术具有直观的视野, 能够进行触摸, 如果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可正确对其实施处理, 然而此治疗方法对于患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切口, 延长了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腹腔镜手术对患者不会产生较大的切口, 可减少手术瘢痕, 同时减少手术时间, 有助于术后病情恢复[8]。然而腹腔镜手术同样存在禁忌证, 如果患者腹腔粘连严重或者患有心肺肾功能不全等不应采用此治疗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总结如下经验。①如果患者患病时间较短, 出现轻度粘连, 一般选择分离钳进行扯开, 或者对其实施钝性分离, 如果患者患病时间长粘连致密, 应选择电凝勾实施分离, 將手术区域进行暴露[9, 10]。②解剖顺序为胆囊管前方、下缘位置、后三角、左缘位置和动脉, 选择电凝钩进行操作, 对于肥胖患者可选择电灼液化脂肪, 清楚的呈现管道结构。胆囊管以及胆囊颈结合表现为象鼻征, 可进入至胆囊中。 手术过程中需要对胆囊管离断进行辨别, 以免损伤胆总管[11]。③如果出现胆囊多发结石或者手术过程中出现增宽, 分离钳需要挤压直至远心端。胆囊管残端位置需要确保相应的长度, 胆囊管较细在分离过程中需要将部分组织保留, 夹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如果胆囊管过粗实施结扎有助于夹闭。④应用电凝钩的过程中不应钩起较多的组织, 结合冷分离以及热分离, 以免热传导损伤胆管[12]。⑤手术过程中对出血情况进行处理时, 不应盲目选择钳夹, 以免产生损伤, 可选择吸引器进行吸引, 或者通过纱布予以擦拭, 以此诊断出血位置。 综上所述,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治疗效果确切, 安全性显著, 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 郭剑飞, 贾明库.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0):2834-2835. [2] 侯湘德, 白剑, 谢开汉, 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59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 16(4):377-379. [3] 王家辉, 李晓毅, 袁颖, 等.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体会. 中国急救医学, 2014(z1):37-38. [4] 吴宝强, 江勇, 朱峰, 等.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老年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体会.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4, 26(5):368-371. [5] 周健, 高淳, 唐学典, 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16, 38(23):3561-3563, 3568. [6] 刘建. 腹腔镜微创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成本-效果及安全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13):1955-1957. [7] 周志鹏, 谭向龙, 李成刚, 等.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 9(3):139-141. [8] 陈定超. 胆囊切除术前行胆囊穿刺置管造口引流治疗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的效果. 中国乡村医药, 2018, 25(20):20-21. [9] 徐胜前, 秦勇, 潘德标, 等.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老年坏疽性胆囊炎的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9):2529-2530. [10] 杨如高, 连立之, 张佳文, 等. 开腹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7, 44(10):680-684. [11] 杨亮.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12):2844-2845. [12] 查中明. 腹腔镜治疗坏疽性胆囊炎88例临床疗效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4):714-715. [收稿日期:2019-08-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