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音乐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
范文 | 文涛 [摘?要]电影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艺术的再现性特征造就了其成为最贴近生活真实状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音乐在电影艺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但相较于人们对影像效果的推崇来说,音乐的作用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音乐是最古老最丰富的表意元素之一,人类社会一切思想观点的表达,在原始阶段是以声音为基础的,而音乐在声音范畴中更具备表情达意的作用。在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音乐的作用远不止于展现情节、渲染气氛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通过对音乐在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音乐的丰富功能,探讨出音乐的精细化设计在主题表达过程中能够起到的多元作用。 [关键词]视听语言;电影艺术;声音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161-03 [作者简介]文?涛(1979—?),男,沈阳大学音乐与传媒学院讲师。(沈阳?110000) 1927年10月,演员艾尔·乔森在《爵士歌手》一片中唱起歌来。一首歌,两句有声对白,足以将他推上明星地位,也开启有声电影时代。所有主流电影公司纷纷投入有声片拍摄,电影遂开始“讲话”。最早的一部全片有声电影拍摄于1929年(《纽约之光》,布莱恩·弗耶执导)。电影摄影的节奏也跟着起变化,为了同步收音,胶卷的转数必须调整,由每秒16格画面增加为每秒24格画面。 许多人会认为,真正构成电影艺术的是影像的变化,而声音只不过是配角罢了。在声音出现之前,电影是由高、宽和纵深来表现的。声音的加入,不仅使电影从一种视觉艺术转变为视听艺术,而且使电影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丰富了电影对时空的再现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的存在方式。 不过,声音可能是所有电影技术中,最难分析研究的一项。我们对于环境的认知多数都来自视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习惯性成为我们视觉认知中的背景信息。而且,我们也无法在把电影暂停后,像研究定格画面一般将声音也冻结研究。在影片中,声音及其构成的形式相当难以捉摸,但这种特质也是声音之所以如此具有威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要研究声音,我们必须先学会“听”电影。 声音对电影而言是具备许多优点的。首先,声音牵涉到感官认知。听觉的加入开创了苏联导演艾森斯坦所谓“感官合成”的可能性。其次,声音能够积极地影响我们对影像的诠释。当我们观看同样的影像内容时,所伴随的是不同的录音内容,作为观众的我们会因声音的内容,而对相同的影像有不同的诠释。第三,影片的声音能够引导我们对特定影像的注意力。例如画面中所呈现的是拥挤的车流,当旁白者描述着“血红色的公共汽车”时,我们的视觉焦点就会集中在公交车而不是其他汽车。第四,声音可以营造出期待心理。例如听到开门的声音,观众便会认为有人开门进屋,这样在下一个画面中所呈现出的人即会成为观众心理状态下所认定的看门进屋的人。此外,声音的出现也赋予了静音性的价值。电影中安静的段落,能创造出几乎令人难以忍受的张力,迫使观众专注于银幕,并期待任何可能出现的声音。如同彩色电影中呈现黑白色阶,电影中的声音使用也将纳入所有的静音可能。随着有声电影的来临,听觉的情境化无限可能性扩大了视觉影像的无限可能性。 一、电影艺术中声音的分类 在电影中所听到的声音,是呈现在银幕上的人或物所发出的。但我们知道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声音与影像的录制不但可以分开,并且可以单独处理。事实上,声音和其他电影技巧一样,弹性丰富且变化多端。 当今,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在一部影片中所呈现的声音,已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将声音中一些可觉察到的知觉特质独立出来讨论,这些知觉特质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状态中所熟知的。 (一)音量,我们通过感觉空气中的振动而确定声音的存在,振幅的大小决定了音量的大小。在影片中时需要经常对音量进行控制的。例如,一名低调内敛者与一名高调张扬者间的对话,其间的特征不但可以由谈话的内容看出,也可以由他们的音量不同而得知。音量大小也可以影响对距离感的空间认知,通常声音越大,就会认为距离越近。 (二)音调,即所谓的“高音”和“低音”。音调可以在电影中完成特定的目的。例如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伯纳德·赫曼采用了一种极不自然,非常尖锐的声音,连许多音乐家都无法辨认这种音质的来源,實际上是小提琴拉到最高音时所发出的声音。 (三)音色,声音各部分的调和,赋予了声音特定的声调,音乐家称之为音色。是形成声音“感觉”及“质地”的依据。音色经常在某些特定场合中出现,例如,在充满诱惑气氛的情境中,萨克斯风的音色总是被滥用为背景音乐。 以上三点作为电影艺术中的基本要素彼此的互动,从而影响着影片中的声音特质,也增加了我们对影片的感受。 二、电影艺术中声音的特性 声音与电影中其他元素的关联,又产生一些特性。第一,声音是持续的,所以产生了节奏。第二,声音与其声音来源之间的忠实度。第三,声音所表达出的空间认知感。第四,声音与特定时间内的视觉事件关联后所产生出的时间特性。这些特性为电影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多种创造的可能性。 (一)节奏 节奏是声音中最复杂的一种现象。它至少牵扯到拍子长短、轻重、快慢速度等。在声音领域中,这些特征在电影音乐里也容易被辨别出来,因为他们也是电影音乐的组成部分。节奏虽然仅仅以速度和规律简单地界定,但事实上仍然很复杂,因为影响移动的本身也是有节奏感的,同样也是以速度和规律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的。此外,剪辑也是有其节奏变化的。 多数情况下,声音、影像及剪辑的节奏并不是独立运作的。作为导演,总是习惯与将视觉与听觉的节奏互相搭配。例如歌舞片中人体都是依着音乐的节奏而移动,从而形成歌舞片段的。再比如著名的“米老鼠步”,卡通角色即使不是在跳舞,其动作也经常与音乐完全同步。这都是声音与影像节奏感协调一致的表现,作为创作者还可以利用声音与影像节奏感的不一致产生出特殊效果,例如,布列松《一个梦想者的四个夜晚》,船速缓慢而平稳,但配乐却快速而跳跃,为下一幕的衔接做了很好的铺垫,与缓慢的影像共同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效果。 (二)忠实度 所谓的忠实度,并不是指录音的质量,而是声音是否与我们所认为的生源相符合。忠实度与当初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真正发出声音的东西无关。忠实度一般是指对声源的惯例预期,而无关制片者事实上从何处取得声音。忠实度源自观众的期待。例如,影片中呈现的是狗正在叫,那么音轨中出现的是猫叫而不是狗吠的时候,声音与影像之间便出现差异,也就是缺乏忠实度。 (三)空间认知感 声音又其空间的特性,因为它产生自某一生源,而此生源可由其所占的空间标明出来。剧情内的声音经常难以察觉,因为它可被视为自然地发自影片中的“世界”。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非剧情的声音,是指声源来自故事空间之外。例如,一个人再危险边缘时,紧张的音乐随着响起,观众绝不会觉得有一个乐队处在这个时空中。[1] 另外,也可能会有非剧情的音效。例如,在《百万法郎》中,角色互相追逐闪躲,影片中却并没有放进同期声音,而是放进了足球赛的声音,大大地加强了这段戏的戏剧效果。很多时候,影片的叙述也可以模糊不同空间类别间的界限。使用这个手法往往可以发挥迷惑观众,或使其意外的效果,创造出诸如幽默或模棱两可的感觉,或达到其他特定的目的。 (四)时间 作为创作者是可以以多种呈现的方式去表现时间,因为声轨上的时间和画面的时间不一定相同。故事和情节时间的操作,可以通过两种处理声音的主要方式。如果在故事时间方面,声音和影像之间是同时的,这就是所谓的同步声音。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方式。亦即当角色在银幕中说话时,我们在故事时间的情节中,会同时听到正在发生的声音。如果声音比故事情节较早或较晚出现,则是不同步声音。同步声音和不同步声音都有内在与外在之分——即人物主观的内心世界,或电影中客观的外在世界。 三、电影艺术中音乐的功能 声音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有重要的作用。声音和影像一样,也可以“电影化”。有些影片甚至让声音技术来主导影像,从而创造出声音和影像之间的完美互动。音乐时电影声音中最重要的声音元素之一,它能够烘托影片气氛,感染观众情绪。音乐在表达主题上并不具有准确性,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但是音乐又最能在人的意识层面上产生影响,有时候,画面、对白说不清的内容,一段恰当的音乐就能表达出只能意会的内涵。电影音乐时电影声音中最能体现导演意志、风格的部分,它能够起到营造、渲染气氛和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一)音乐可以构建电影叙事时空 音乐在影片中常常充当一条不间断的信息流,为多重时空的剪辑提供丰富可能。例如,《辛德勒的名单》中,在打字机打印等级名单的声音中,音乐开始响起,这时的音乐时作为无源音乐存在的。但电影的时空转换到辛德勒居住的汽车旅馆时,音乐并未间断,而是从无源音乐转换成了有源音乐,一台收音机解释了这种转换。故事的叙事时空在生源的转换中巧妙地完成了,观众也意识到这两个时空的内在联系,感受到同意时间轴上不同空间的并置所创造的具体情境。电影音乐将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故事情节,完整地统一到一个时间序列之中,音乐在不同场景中的连续贯穿同电影画面在不同场景下的转换完美地结合,共同呈现了流畅的叙事效果。 (二)音乐可以强化观众的心理认同 音乐作用于观众的听觉,用它的不确定性表达画面难以表现的情感世界。音乐本身在结构上具有不间断的特征,能偶连续作用于观众的心理,弥补因为镜头剪辑造成的时空断裂,使影片叙事达到最为丰满和充实的程度。例如,《阿甘正传》中,伴随着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响起的钢琴独奏,轻柔、甜美、自由。片尾,同一首音乐以弦乐为主旋律附之以钢琴伴奏再次响起,配合随风飘浮的羽毛及主人公的独白。正是这段首尾呼应的音乐强化了观众对影片所变现出的人生哲理的心理认同。 (三)音乐可以塑造人物性格 电影《简·爱》中,女主人公精彩的独白配以小提琴细腻流畅的伴奏,表达了女主人公丰富、优美、自尊的内心世界,清新典雅的颤音诗化了语言的韵味。主题音乐造成了情感的冲击力,给人物宣言式的话语注入了热烈的极富个性色彩的因素。 (四)音乐可以揭示作品主题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让该片的作曲约翰·威廉姆斯再次拿下一座奥斯卡最佳原著音乐奖。影片中以小提琴独奏作为整个音乐的基调,形成了更出色的诠释力,这种音色让整个配乐呈现了温和的怀旧色彩,也贴切地呼应了斯皮尔伯格带有纪录片气息的黑白摄影。“感伤”或“哀恸”或许不是形容这部作品最好的字眼,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固然也有一些感伤,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时候并不全是如此,它带给我们的感觉,固然有对历史悲剧的同情怜悯,但更多的时候,是对生命的强韧与人性的尊严油然而生的感动。小提琴的杜宇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醇气质,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音乐与影像的交相呼应铸就了这部经典的电影艺术作品,音乐更成为了影片中深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 结?语 在声音出现之前,电影是由高、宽和纵深来表现的。声音的加入,不仅仅使电影从一种视觉艺术转变为视听艺术,而且使电影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丰富了电影对时空的再现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的存在方式。 看电影为什么要去电影院?是感受大屏幕的震撼,还是飞机从头顶飞过的声音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个人认为这两个方面兼而有之。声音是电影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因为人与生俱来的视觉和听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时间发生时,我们总是先用听觉来判断方位,然后再用视觉去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电影创作者对声音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过,电影艺术家们对声音的态度由怀疑、对立到采纳的转变。1928年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等人发表了《有声电影的未来》宣言,提出了“声画对位”才是有声电影艺术的未来。[2]《有声电影的未来》虽然肯定了声音的作用,但出于对蒙太奇天然的“捍卫”,爱森斯坦等人某种程度上低估了声音的表现力。在谈到声画对位时,他们用到了“必须”,这个“必须”否认了声音发挥独立个性的可能,并断言只有视听合奏的对位才是表达艺术家鲜明意识形态立场的最佳方式。 到20世纪30年代,声音已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默片时代已经出现的类型片,由于声音的出现而更趋成熟,更多样化;至于音乐喜剧片、警匪片,如果没有声音就无法出现和发展。声音也为电影表现提供了更具写实效果的条件。在声画艺术趋于成熟的30年代,写实主义思潮几乎波及各个国家的电影艺术创作。 电影艺术的发展,声音的“巨大威力”逐渐显露出來,时至今日,再也没有人怀疑声音的创造力,声音有了“电影艺术第四维空间”的美誉。 随着对声音特性和电影声音艺术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电影工业在录音、混音和声音还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杜比降噪技术、立体声、环绕声系统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增强了电影艺术的吸引力,从而使电影艺术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变化后,来到了一个拥有广阔前景的良好平台之上。现今的电影艺术工作者更要创造性地使用声音,利用声音对电影艺术的诸多影响,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 注释: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7. [2]爱森斯坦等.有声电影的未来(声明)[J].俞虹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7(02):4—7.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