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
范文 | [摘 要]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规模持续扩大,基本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性转变,但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始终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短板,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前进。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于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呼声愈发高涨。鉴于此,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16-02 创新实践能力即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从事科学实验及实践活动时展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实践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标杆,也是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扎实的理论知识、综合宽泛的知识结构及个性化的思维品质与外部环境作用的综合性产物。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是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全面检验。通过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大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其动手实操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同时,创新能力是一种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正是现今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当前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会导致知识结构的落伍,脱离社会发展的节奏。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还能使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创新,展现社会蓬勃的创新氛围。因此,高校应以教学创新为载体,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有真材实料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课程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紧紧围绕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化学生在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理论、技能、素养方面的教学和培训。其次,要注重知识、能力、素养的整体协调发展,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再次,要重视实验教学、工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将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作为重点环节来对待,可以适当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以提高学生对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此外,应该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中,加强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具体途径包括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或设立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充分支持,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浓厚兴趣,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稳步提升。 2.搭建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平台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结合我院机电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和学科专业特色,搭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平台,即“四平台”。搭建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平台,开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如“二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汽车四缸发动机的运动仿真”等,以提高学生实验技术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训练平台,让部分学有能力的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自己组队寻找适宜的研究项目,参与项目的调研、申报、论文及结题报告的撰写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搭建毕业设计综合能力训练平台,设置难度适中的毕业设计题目,每人一题,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搭建学科专业竞赛实战训练平台,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大赛、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四个创新训练平台的搭建将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面训练。 3.建立保障体系及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大学生实践项目的正常开展,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搭建合适的实践平台,更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及激励机制。学校首先要对实践项目实行“校院系”的三级管理体系,实时跟踪每个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并对正在开展的项目进行抽查。同时,学校还要定期召开实践项目交流会,互相汇报和交流项目的进展,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心得,有利于后期实践活动的开展。其次,学校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学校不仅要给予学分奖励,还可以根据学生科研项目的成果,给予学生证书奖励或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可以将这些表现记录下来作为未来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考虑因素。另外,学校还要给那些为参加竞赛的学生提供指导的教师一定的工资补贴,并将其作为优秀指导老师评选的优先条件。学校在定期开展开教学工作研讨会上,还要对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及老师进行表彰,从而在学校中建立起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鼓励学生及老师积极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 (二)通过“六衔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精神 使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即“六衔接”。一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等创新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创新实验训练相衔接,对学生展开实验技术能力的训练;二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等创新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相衔接,对学生展开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三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与对应学科竞赛实战训练相衔接,完成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四是专业创新创造综合项目理论知识与毕业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相衔接,完成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五是专业创新创造综合项目理论知识与学生参加教师科学研究相衔接,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六是专业创新创造综合项目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实战训练相衔接,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同时,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时刻受到这种创新气息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进一步加强对创新教育的宣传与强调,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杆。学校还要增设一些选修课程,适当降低必修课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在该课程领域的优势,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 (三)建设专业的实践指导师资队伍 目前,多数高校没有专业的实践指导师资队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此,学校首先要建立一批以高素质教师为主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并对这些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一定的考核。只有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提升学生总体的创新能力,高校创新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此外,高校还要定期对这些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这些教师时刻走在创新教育的前沿,并将其创新知识教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论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模式的深化改革以及社会高新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青睐创新型人才,对毕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多种培养模式的交叉运行、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因此,高校要灵活运用多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每个教育要素的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玠,程伟,王晓源,肖洪彬,王春雷,初李佳娃.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6). [2] 李姝,吴懿,付佳,宋吉晨,薛晨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指导[J].中国市场,2015(19). [3] 刘军,王琳,宋丕伟.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4] 向长城,陈世强,方壮,唐利明.基于学科竞赛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J].科教文汇,2015(24). [5] 孟祥华,郑秀梅,张彩霞,陈德鹏.基于“三位一体”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7). [6] 王久才,李宏伟.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以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 [7] 张立敏,王洪臣,王国旭.教学科研实践并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6). [责任编辑:钟 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