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思维的培养策略 |
范文 | 王涛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艺术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声乐艺术不断地走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去,而声乐的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要求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将艺术性、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我国高校在声乐教学中正在向着高水平方向前进,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良好的师生沟通,都很好地提升了声乐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013-02 [作者简介]王?涛(1978—?),女,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济南?250014)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声乐教学中加入些创新的理念是必然的选择。歌唱思维在高校开展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课堂的提升,并且推動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对学生歌唱思维的培养是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进行自我的理解与思考,从而提升对歌唱思维的培养能力。 一、声乐教学培养歌唱思维的作用 (一)对声乐艺术教育起着推动作用 声乐的发展与传播都是在声乐艺术家们的深入与研究中不断地被人悉知的,在对声乐教育进行专门的研究时,艺术家们都是将自身所掌握的声乐知识与心灵上所引发的情感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在乐曲的帮助下表达出情感,而在乐曲中填入歌词能够更加具体形象表达出情感的变化,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1]。所以不管是对声乐艺术进行挖掘还是对声乐作品进行相关的创作,都是需要有歌唱思维的,只有将歌唱思维运用到声乐作品中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化水准,促进声乐艺术的更好发展。 (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目前在高校中已经开设了声乐课堂,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部分声乐课堂会过分重视学会的声乐技巧掌握程度,而忽视了歌唱思维的发展,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进行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表面上掌握了声乐教学的知识,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很难将声乐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所以在高校的声乐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歌唱思维的培养,在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都不能将其忽视,促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了解到各类作品的含义,同时对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歌唱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对歌唱思维能力带来的作用认知不清 在进行声乐歌唱中如果没有比较好的思维方法,就很难让歌唱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导致在声乐学习中一直停滞不前。最为常见的情况就是学生出现“点状思维”,它的出现会造成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不够客观全面,例如学生在进行气息的训练中,主要包括有“呼”和“吸”两个基础动作,在现代的声乐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胸腹式的呼吸方式进行唱歌练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要求学生可以用鼻子进行呼吸打开双肩,然后让膈膜进行扩张,并保持这种训练的状态,但是学生会保持静态,不能够正确完成教师的要求,从而导致了训练的认知不清。 还有就是学生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对训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学习的误区,在进行呼气吸气时不能够将身体放松,也不能很好地将气体吐出,完全不能将其应用到歌唱中去。所以学生必须要将原有的固定思维摒弃,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建立起良好的训练方式,更好地促进声乐训练的开展,促进歌唱思维的提升[2]。 (二)对二度创作不够重视 通过对一些优秀作品的演绎,把演唱的过程也当作是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为那些音符塑造更多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展现出更多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二度创造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作品自身的含义以及风格等特征都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演唱中就忽略了“歌唱性思维”二度创作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演唱一首新歌曲前进行相关的资料分析,能够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等都有着清楚的了解。加强自身对乐曲的理解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丰富,能够使自己的情绪与歌曲实现有效的融合,在表演的过程中将所有的情感都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学生还应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根据所选歌曲特征去设计符合的肢体动作。所以在声乐教学中缺乏歌唱性思维,是不能够将优美的作品用最好的方式进行展示、促进乐曲传播的。 三、歌唱思维的培养方式 (一)提高对音乐的倾听能力 在人的认知世界中,听力是接触一切事物的开始,在声乐教学中,听觉就是打开学生歌唱思维的第一步,是学生对声乐认识的一种基本形式。不仅仅是要求对音高、音准等基础问题进行辨别,最为重要的还是对声乐教学方面起到作用,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讲拥有良好的听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对学生学习声乐起到极大的帮助,促进学生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把握。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离不开不断的努力与超高的悟性的,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去尝试,通过对所学内容用心倾听,搭建起与教师沟通的桥梁,促进对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时,因为歌曲自身具有比较浓厚的地域性特色,流行度也是比较广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先将歌曲播放一遍,然后将歌曲的相关制作背景为学生进行详细的介绍,在学生对歌曲有着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开始对歌曲进行学习。教师先将歌曲化分成几个部分进行逐一教学,先将第一部分内容进行播放,让学生仔细倾听音乐并回答“乐曲在演奏中有什么变化?这一部分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你应该怎样去演绎这一部分的歌曲?”随着对问题的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歌曲的倾听之上。所以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之下学生能够有效倾听,能够加强其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优化教学环境 自古以来艺术的存在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它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又高于生活内容。想象力是一种极具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与表演者的个人修养等相互融合,对于艺术创作来讲创作的源泉就是想象力,而声乐表演就是将艺术加以真情实感地表现出来。所以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将声乐作品与自身的发展相融合,最终在表演时能够将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并且通过自身的表现来渲染歌曲的氛围,让学生在进行表演时能够与歌曲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强化思维发展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进行较为严肃庄重的歌曲《我的祖国》实际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讲解歌曲的相关创作背景,因为此歌曲所描述的战争时期的不平凡的岁月,用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革命先烈英勇作战的视频,为学生对歌曲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对视频的观赏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活来之不易的深思,以及激发内心的爱国精神。基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下,学生更容易将情感表达得更加丰富,并且在演唱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叹以及幸福生活的珍惜。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将歌曲的信息更加详细全面地展示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有效提升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想象力,从而促进歌唱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创作性的思维能力 所谓的创作性思维能力就是不断开辟出新的具有特性的声乐学习方式,并且能够将乐曲的本质进行完美的表达。创作型思维能够促进表演者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让表演者能够与歌曲实现高度的融合,能够更加准确地将歌曲所含的意义进行表达,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焕然一新并且不同于其他的作品,能够让作品展现出不一样的时代内涵。在学生学习声乐的阶段是很难达到完美的歌曲创作的,至于通过不断学习加强对各种类型声乐的模仿,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促进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在学生阶段还是要对各类作品多加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不断地促进自主性思维的提升,通过对多种演唱风格的学习,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为乐曲的展示提供出更多好的创新[3]。 例如学习邓丽君经典的一首歌曲《我只在乎你》,该歌曲曾经一度风靡亚洲,所以后来又有无数翻唱版本。教师在对这首歌曲进行教学时,就要先让学生对各个翻唱版本的《我只在乎你》进行倾听,并且提出问题“各个版本的翻唱歌曲都做出了哪些改变?所表达的情感是否有变?这样改编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可以用心地对歌曲进行品鉴,然后对问题进行解答。虽然现今学生还达不到独立进行二次创作的水平,但是通过对二次创作的歌曲进行品鉴,分析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并进行总结,能为后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积累,能够促进学生对乐曲思维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歌唱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结?语 在声乐教学中开展相关的歌唱思维教学,对于促进声乐教学的课堂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有着积极意义,能够促使课堂更加完善。教師在学习中要不断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不断地完善自身技能的提升。通过不断发展,促进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思维的不断提升,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注释: [1]徐?婷,刘?慧.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159—161. [2]王文春.高职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8(24):110—111. [3]黄?凰.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性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7(07):224—225.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