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非遗”语境中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内涵 |
范文 | [摘 要]琵琶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审美风范,其中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传统演奏技巧的形成和运用。当前很多琵琶流派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琵琶艺术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从这一角度论述了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内涵,并探讨了其传承问题。 [关键词]非遗;琵琶;传统演奏技巧;文化内涵;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112-02 [收稿日期]2020-01-03 [作者简介]高颖楠(1999— ),女,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新乡 453007)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琵琶虽然源自西域地区,但从汉代传入中原地区以来却实现了本土化的发展,而且其艺术发展程度之高让人瞩目,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列。从唐代开始,琵琶艺术进入到历史上的繁荣发展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历史上许多一流的演奏家,而且为以后琵琶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元时期由于琵琶在民间的高度发展,逐渐形成了南、北两种风格流派,两个流派也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演奏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现在很多地方的琵琶艺术已被列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琵琶艺术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演奏技巧的角度,论述了在这些技巧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便提高对琵琶传统演奏技巧艺术价值的认识。[1] 一、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艺术特征 (一)音响特点 从本质属性的角度看,琵琶属于弹奏类乐器,即通过左手按弦与右手义甲的相互配合而发出声音。琵琶之所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这与它所表现出丰富性的音响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些音响效果的形成则是建立在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从传统琵琶演奏技巧构成的具体音响特点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点状音响。这是琵琶最为基本的音响形态,通过点状音响的呈现可以表现出具体的音高和明显的颗粒性特征。这种音响的呈现建立在弹、挑这种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而且这两种技巧也是构成其他颗粒性音响的基础,如双弹、双挑、摭分等;二是线状音响,即通过一定速度和频率的连续性、密集型点状音响的表现而形成的效果,一般善于表现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或者激动的情绪,涉及到的技巧主要是各种轮指等,一般而言,作为弹拨乐器,在线状音响表现上稍逊于吹奏乐器,但是由于人们的演奏智慧和音乐创造,使琵琶在线性音响表现上发挥地淋漓尽致;三是片状音响,指的是通过对多弦的弹奏形成的具有一定气势和氛围的音响效果,涉及到的技巧主要是扫拂,通过扫拂的运用可以表现出气势恢宏的场面。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琵琶传统演奏技巧的运用可以表现出丰富的音响效果,这也是琵琶有着高度艺术表现力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些传统技巧的运用,才使得琵琶音色呈现出色彩缤纷的特点。 (二)流派风格 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以及审美特点共性的琵琶流派艺术,这些艺术流派不仅有着对乐曲的个性化理解,而且还有着对演奏技巧的独特阐释和运用。这些流派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琵琶流派艺术体系。而且当今很多琵琶流派因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以受到广泛关注。如浦东派、平湖派、瀛洲古调派等琵琶艺术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些流派风格看,每一派分别有着自己的传承曲目和音乐风格,以平湖派为例,其产生和流传的地域主要在江、浙、沪一带,其传承的曲目主要有《淮阳平楚》《海青拿天鹅》等。从具体的演奏技术上看,尤其注重轮指技巧的运用,如下出轮指、挂线轮指等,整体上呈现出华丽丰满和淡雅高远的风格特点;而浦东派琵琶艺术则以细腻委婉的文曲和大气豪迈的武曲见长,在技巧的运用上突出吟揉、扫弦的运用。代表作品如《月儿高》《十面埋伏》等。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艺术流派分别有着各自的代表曲目和演奏技巧,以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奏风格。 二、非遗语境中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承载 (一)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历史人文性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衍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两个方面的嬗变:一是琵琶形制的嬗变。汉代以来的琵琶主要有曲项琵琶和梨型琵琶两种,其中曲项琵琶与中原传统的秦琵琶相结合而形成了今天的阮族乐器;而梨型琵琶则逐渐衍变成为今天的现代形制。从演奏形式上看,古代琵琶主要是以拨子演奏,然后逐渐改用手弹,到了近现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运用义甲演奏,这说明在琵琶形制的嬗变过程中,演奏技巧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演奏技巧的变化背后却承载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是琵琶音乐的人文性特征。琵琶自在我国流传之后,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呵护。这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丰富琵琶曲目就能够明显看出来,正是人们参与到琵琶艺术的实践中,才产生了今天所能够见到的大量的传统乐曲。人们在整理和改编的过程中,都相应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对琵琶艺术的认识。如浦东派琵琶艺术家沈浩初所编的《养正轩琵琶谱》,在这部曲谱中不仅有着明确的“顾曲须知”(即曲目介绍和演奏说明),而且每一首曲目都有着明确的技巧标注,这说明在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形成和运用方面,都有着艺术家的理解认识和演奏智慧,由此体现出了传统演奏技巧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审美取向性 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以中华民族文化作为审美标准,广泛体现出了其高度民族性的審美取向,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写意性的审美取向。即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出内在情感。如《阳春古曲》中,生动展现出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景象,以此来赞美生命的美好和对青春的歌颂。通过这种写意性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演奏者内心的情感,这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起兴、比喻手法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而在具体的演奏技巧运用上,则是通过“摭分” “扳”和“泛音”的运用来表现春天的意境,由此见微知著,让人从技巧的运用上感悟出音乐形象和情绪表达;二是写实性的审美取向,即通过状物、描摹、模仿的手法展现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和音乐形象,这种手法的运用常见于武曲音乐中,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中等描写战争的场面,就是通过扫拂等技法来表现激烈的打斗和战场上的紧张气氛,让人身临其境,穿越到古战场之中。三是声腔化的审美取向。所谓声腔化指的是通过演奏技巧来表现出歌唱性的技巧和旋律,这种手法源自于对中国传统声乐的借鉴,中国传统声乐的审美在于通过腔音的运用而突出圆润性、连贯性的线条表现,当这种表现在琵琶上进行呈现时便形成了声腔化的音响特征,如吟、揉、绰、注所形成的滑音、颤音效果,便是对传统声乐中声腔特点的模仿,这些技法的运用使琵琶呈现出高度的歌唱性特点。 三、传统琵琶演奏技巧文化传承的思考 从“非遗”语境下看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传承,应当从保护和发展两个角度来实现。所谓保护,指的是要维持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现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传统技巧存在于既定的曲目之中,随着各个琵琶艺术流派曲目的陆续出版,让人们领略到了不同流派的音乐特点,所以要实现更好的传承,就需要严格按照曲目要求进行教学和演奏,即无论是哪一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做到以曲目为准,这样才能够保持传统演奏技巧的特点。不难看出,即使同一首曲目中的同一种技巧,由于各流派审美观点的不同,在具体的操作上也是相去甚远。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实现不同的流派传承,而对于专业学习者和演奏家而言,则要求掌握不同流派的演奏方法,加深对传统技巧运用的理解。 其次就是要做到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运用。当今琵琶艺术高度发展,基本上呈现出专业发展和大众发展两种层面。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体现在创作、教学、演奏这三个方面。首先从创作上看,专业作曲家的介入或者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合作成为当代琵琶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说产生了大量的现代音乐作品,不难看出,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有着对傳统演奏技法的继承,也有着创新技法的运用,即在同一首作品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次从教学上看,当今高等艺术院校中的琵琶教学目分为传统曲目和创作曲目两种,而且以创作曲目教学为主,笔者认为,应当适当提高传统曲目的比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从传统曲目中汲取营养,这对于深入理解传统琵琶演奏技巧大有裨益,而且也能够实现有效传承;最后从演奏上看,无论是教学音乐会还是晚会性质的音乐会应当重视对传统曲目的选用,因为只有通过演奏这种主要的传播形式才能够让人们认识到传统琵琶音乐的魅力,进而也能够间接实现传统演奏技巧的传承。[2] 从大众发展的角度看,琵琶艺术的大众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等方面。特别是在当今提倡艺术教育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和契机下,通过这两种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实现琵琶艺术的传承,从演奏技巧的教学上看,基本上都是以传统演奏技巧为主,由此通过大众层面的琵琶教学,有效实现传统演奏技巧的传承。 注释: [1]张 琦.分析传统琵琶演奏技巧[J].艺术评鉴,2019(15):38—39. [2]赵正巍.对琵琶艺术在“后流派”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8(09):191—192.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周艺姣: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