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呼吸对音乐情绪表达之重要性 |
范文 | 潘晨 [摘要]在音乐演奏中,音乐情绪的表达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演奏质量,而在影响音乐情绪表达的诸多因素中,呼吸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音乐演奏中的呼吸有生理呼吸和音乐呼吸的分别,而这两种呼吸类型在琵琶演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探究琵琶演奏中呼吸对于音乐情绪表达的重要性时,需要对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而后再对两者的具体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呼吸;音乐情绪;琵琶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116-02 音乐与情感是相通的,人们创造音乐是为了抒发内心情感,而倾听音乐则是通过情感体验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因此音乐情绪的表达效果与倾听者的音乐感受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的創作与演奏都需要具体的人来完成,而人在演奏音乐时,除了要对各种演奏技巧熟练掌握外,更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呼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演奏状态,进而将音乐情绪更加饱满地传达出来。从表面上看,音乐作品是静止的、没有生命的,但其实它也有生命与呼吸,并且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生理呼吸需要与音乐呼吸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完美演绎的高度与境界,因此琵琶演奏中音乐情绪的表达离不开“呼吸”的作用,而通过“呼吸”的良好运用能够让音乐作品融入到每个与音乐接触的人的内心。 一、呼吸的定义概述 呼吸的语义并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含义。从生理角度分析,呼吸是一种生理行为,指的是各种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其中不仅包含动物,也包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等多种类别,具体到“人类”层面,生理呼吸的过程为吸入空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类的生理呼吸是生命延续的保障,如果没有了呼吸或者不能正常呼吸,则意味着人的生命已经消亡或者面临着生命消亡的危机。生理呼吸是“呼吸”的狭义解释,如果从广义层面分析,呼吸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道家领域有一种通过气息的“导引吐纳”进行养生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可以归纳进“呼吸”的广义理解中,另外还有以下几种含义:1.指很短的时间内;2.比喻做某事时毫不费力;3.指一种吞吐的动作。呼吸的含义十分丰富,而具体到音乐演奏中的音乐呼吸,则是指音乐作品中每个音符、每个乐句、每个乐段、每个乐章之间形成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衔接、停顿以及终止。 二、生理呼吸与音乐呼吸的辩证关系 生理呼吸与音乐呼吸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并且两者会同时存在于音乐演奏的过程中,以下对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一)生理呼吸是音乐呼吸的基础 生理呼吸是一种天生的行为,人从一降生就可以进行生理呼吸,而且这种生理行为是不能被完全控制的,即使有时会通过某些方式来改变呼吸的频率、幅度等,但这些改变都是暂时的,终归会回到正常轨道。在音乐演奏中,演奏者的呼吸状况会因为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会让呼吸变得平顺自然,有时则会让呼吸变得急促激动,而对于演奏者来说,如果呼吸状况不能与音乐呼吸相协调,则会极大地影响音乐演奏质量。音乐呼吸关乎音乐演奏中的每个细小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乐器来表现,因此乐器的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状态以及弹奏技术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生理呼吸则是达到这样要求的前提,比如在乐器演奏中,演奏者要调节好自己的呼吸节奏,在需要加快节奏时,能够提升呼吸频率,在需要缓和进行时,又能将气息调整至平稳状态。生理呼吸是音乐呼吸的基础,主要体现在“生机”与“技术”两个方面,其中“生机”是指音乐作品是创作者通过感悟所形成,而生理呼吸是生命感悟的绝对基础:“技术”是指演奏者的生理呼吸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要控制得当才能与音乐呼吸相融合。 (二)音乐呼吸是生理呼吸的延续 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创作者感悟内心情感,并寻找最佳表达方式的过程,尤其是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更是蕴含着创作者无穷的心血。生理呼吸是一个人仍然存活的依据,而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这是他能够继续创作的基础,当有一天音乐创作者停止了生理呼吸,这意味着他已经不再存活,但是他所创作的作品却流传了下来,倾听者仍然能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来感受创作者的情感流动,而这就是音乐呼吸对生理呼吸进行延续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所能听到的是饱含各种情感的音乐旋律,同时这也是音乐呼吸的外在表现,但归根结底是音乐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演奏者在演奏这样的作品时,需要用心来感悟其中的情感,并在演奏中通过与之对应的生理呼吸来完成这一作品,而在此过程中则完成了音乐呼吸对生理呼吸的延续。在乐器的弹奏中,如果不进行生理呼吸的调整,也能运用弹奏技巧完成演奏过程,但是这样弹奏出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就意味着没有音乐呼吸。 (三)生理呼吸与音乐呼吸缺一不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因为情绪的不同的而产生不同的呼吸频率与深度,当情绪愉悦时呼吸会平稳进行,情绪悲伤时呼吸会变得沉重,而情绪激动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而这些情绪在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时,会通过音符、乐句等内容的设置来获得对应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生理呼吸与音乐呼吸就结合到了一起,而此时的结合主要指创作过程,因此优秀的音乐作品是能让人沉醉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倾听者从音乐旋律中感受到了音乐呼吸,而后又通过音乐呼吸激起了相应的生理呼吸,进而对音乐作品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首先需要和倾听者一样来感受音乐作品的音乐呼吸,进而找到演奏该作品所需要的生理呼吸,接着再通过生理呼吸的调节来将这一作品演奏出来。生理呼吸与音乐呼吸是缺一不可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是创作音乐作品和演奏音乐作品的重要基础。 三、琵琶演奏中呼吸对于音乐情绪表达的重要性 在琵琶演奏中,生理呼吸与音乐呼吸是否能够良好融合关系到音乐情绪的表达效果,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音层面 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的音线是通过连续不断的拨弦形成的,而每拨一次弦所产生的单个音被称为“音符”,无数“音符”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乐音”。音乐情绪蕴含在“乐音”之中,它的表达效果决定于“乐音”的音色,而呼吸是影响音色的关键因素。在进行琵琶弹奏时,如果呼吸不够平和均匀,则会对影响弹奏者对于相关肌群的控制,进而会因为肌群不够协调而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肌肉一旦紧张,彈奏者的指甲在接触琴弦时就会出现力道把握不准的情况,而且手指离开琴弦的间隔时间也会延长或者缩短,让弹奏出的“乐音”失去应有的弹性,变得不够圆润和动听。像琵琶一类的弹拨乐器,因为有“弦”的存在,必然会有弹拨后的“余音”,而根据音乐作品的音乐呼吸特点,这样的“余音”应该被考虑进去,但想要获得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调整好生理呼吸,即根据琵琶的发音特征来进行调整。因此,生理呼吸的调整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为演奏者心情的放松,增强对于相关肌肉群的控制力,另一个是结合音乐作品与演奏乐器进行调整,使生理呼吸与音乐呼吸达到良好的融合状态,这样才能弹奏出优美的音色,进而为音乐情绪的表达奠定基础。 (二)结构层面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会具有自身的音乐特征以及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前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按照创作者的要求来进行弹奏。从结构层面分析,每一部音乐作品中都会有自己的音乐结构,其中包括音符结构、乐句结构、乐段结构等,而从上文的论述中可知,音乐结构所对应的就是“音乐呼吸”。音乐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转化为“生理呼吸”,而后再通过音乐结构的调整形成作品的“音乐呼吸”,因此,想要弹奏好音乐作品,就需要将创作过程进行“逆操作”,即演奏者通过分析音乐结构了解作品的“音乐呼吸”,然后再将“音乐呼吸”转化为自己的“生理呼吸”,最后通过两者的良好结合将音乐作品呈现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的生理呼吸表现为在演奏中气息分配,能够根据作品的音乐结构协调呼吸的长与短、缓与促以及若与强,从而让生理呼吸能够与作品的“音乐呼吸”相匹配。 (三)状态层面 音乐情绪的表达需要建立在演奏者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但是仅仅理解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演奏状态。在状态层面的研究中,呼吸的作用会通过两条途径来进行展现:第一,演奏者在演奏时要保持心态的足够放松,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场合进行演出时,演奏者极易因为某些因素,如环境因素、心理素质弱等出现紧张的情况,这时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深呼吸来调整心率,逐渐让紧张的心态平静下来。如果心态持续紧张,可能会引起肌肉的紧张而出现手脚不受控制的现象,更严重的是演奏者因为心态紧张而忘记曲谱,从而难以完整演奏;第二,演奏者对演奏作品的了解程度会关系到他的演奏状态,而当演奏者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后,达到“生理呼吸”与“音乐呼吸”协调的程度时,则能够有效调整演奏者的演出状态,从而充分展现音乐作品的内在魅力。 结语 呼吸对于音乐情绪的表达有着重要作用,而想要使呼吸的作用最大化,最重要的是促进生理呼吸与音乐呼吸的融合,但是两者的融合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而是需要通过不断锻炼才能达到。无论是音乐创作者还是弹奏者,都需要注重“呼吸”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让音乐作品能够通过“呼吸”实现创作者到演奏者再到欣赏者的流动,进而将音乐魅力、音乐内涵以及音乐文化让更多人所理解和接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