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布鲁赫《F大调中提琴浪漫曲》作品分析 |
范文 | 陈静涵 王俊伟 [摘 要]布鲁赫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F大调中提琴浪漫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感情丰富、浪漫抒情,富于歌唱性与旋律性的主题音乐也使其成为中提琴的经典曲目。本文就布鲁赫的音乐创作风格以及《F大调中提琴浪漫曲》的曲式结构进行研究。 [关键词]布鲁赫;中提琴;浪漫曲;曲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一、布鲁赫的生平 布鲁赫[1],德国浪漫乐派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德国科隆。他9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一首献给妈妈生日的歌。14岁时又有一部交响曲问世,并于同年以一部弦乐四重奏赢得一项为期四年的“莫扎特基金奖”。这笔奖金使他有机会成为著名作曲家兼指挥家弗迪南德·席勒(Ferdinand Hiller,1811—1885)和钢琴家兼作曲家雷聂克(Reinecke,1824—1910)的学生,从而在作曲技法和钢琴演奏上获得长足的发展。[2]之后他全身心投入作曲的学习中,完成了多种体裁的早期作品。1849年布鲁赫前往波恩学习音乐理论,开始了他作为音乐家与作曲家的生涯。他先后在曼海姆、科布伦茨、柏林等地从事音乐教学和指挥,1880年起担任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的指挥。 从1890年—1910年退休的二十年间,布鲁赫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任教教授作曲,他用严谨的音乐态度培育出一批杰出的学生(其中包括20世纪重要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姆斯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这也使他作为优秀的音乐教师声名显赫。1920年,他在柏林家中安详去世。他的女儿为他题写了墓志铭:“音乐是上帝的语言。” 二、布鲁赫的音乐创作风格 (一)严肃、深刻的浪漫主义风格 布鲁赫的创作态度十分明确,始终保持着严肃、深刻的浪漫主义特征。即使他的创作理念十分保守,但他的作品凭借优雅流畅的旋律、细腻纯熟的技巧和独具魅力的个人风格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心。 20世纪杰出的美国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在有关西方音乐文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称布鲁赫为一连串“恪守门德尔松的古典主义理想,调和了一些舒曼的浪漫主义,同时添加了北方德国交响乐的学院主义”的作曲家之一,并认为这些作曲家“整个构思仍然是纯音乐的,不受文学或其他音乐以外的影响。”布鲁赫《F大调中提琴浪漫曲》作为浪漫主义色彩代表的作品,将浪漫主义的各种特征完美表现出来,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布鲁赫个人的创作特色,明朗流畅的旋律将中提琴温暖醇厚的音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浪漫幽深的风格将主题深深烙印在听者的脑海中,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听众心里泛起点点涟漪。 (二)开朗、明快的创新风格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风起云涌,布鲁赫是一位低调的折中者[3],他有着娴熟的技巧和动人的乐思,在曲式思维上也时常创新。他的作品以简单明快的表情和乐观开朗的情绪为主,并用音乐本身的悦耳动听来打动听者。他深受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门德尔松的影响,并继承了其创作中源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的纯器乐特色,这样的风格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其成名作——1866年完成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号)中。 布鲁赫是一位不缺乏革新意识的艺术家。他有着娴熟的创作技巧、独立的个人作风格调。他的音乐一向是浪漫至极,给中提琴写下的这首乐曲又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中提琴代表性作品。布鲁赫《F大调中提琴浪漫曲》(作品85号)1911年出版,这首曲子有着铭心刻骨的浪漫柔情,旋律优美动听,沉静不乏激情,音响效果圆润淳厚,极富歌唱性。 三、《F大调中提琴浪漫曲》的音乐结构分析 浪漫曲(Romance)是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 ,又称罗曼司,主要指具有抒情性的声乐曲和富有歌唱性的器乐曲 。 该部作品为再现三部曲式结构,主要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其曲式结构图如表1、表2、表3所示。 通过上述三个表格可以得知,《F大调中提琴浪漫曲》的音乐结构与西欧奏鸣曲曲式相似,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 (一)呈示部曲式分析 呈示部由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以及结束部构成。 中提琴独奏声部从第3小节开始,优美旋律如同山间涌出的涓涓流水,让人沉浸在对幸福的向往和憧憬中。主部为无再现并列型二段曲式,在F大调上呈示,第一乐段为4+4双句重復结构的乐段,第2乐句是第1乐句的变化重复(见谱例1);第二乐段由同主音小调f小调引入对比新材料,后结束于主调。 谱例1: 18~21小节为连接部,由旋律声部升高八度演奏主题,后进入呈示部的副部。 副部为无再现并列型二段曲式,第一乐段为降A大调;第二乐段为主调F大调,由中提琴双音进入,与伴奏声部轮流演奏,犹如对话,形成相合无间的音响效果(见谱例2),使用模进的手法将乐段推入小高潮,将主题乐句进行移高五度的变化再现后接入结束部。 谱例2: (二)展开部曲式分析 展开部由连接部、中心段Ⅰ、中心段Ⅱ以及结束部构成。 两个小节的连接部后进入中心段Ⅰ,以十六音符为基础节拍,由于声部处于低音区,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就像是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 58小节转调到g小调进入中心段Ⅱ,开头部分采用sf(突强)的力度以及“和弦与小音符连音相结合”的方式使乐曲层层递进,然后从展开部最高音进行下行音阶,而后出现的四连音转六连音使整个乐部始终处于紧张的气氛中。 结束部的速度标记为Tempo Ⅰ,该部承上启下,类似主题的旋律使其无缝过渡到再现部的音乐中。 (三)再现部曲式分析 再现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以及尾声构成。 主部将呈示部的主题完全再现,在演奏上更深情,以强调突出再现。 4个小节的连接部后进入副部,在呈示部的副部基础上降低大二度来呈示,第一乐段为降G大调;第二乐段为主调F大调,第二乐段与呈示部正相反,先由伴奏声部演奏,再由中提琴独奏,旋律与呈示部交相辉映。 结束部在属调上进行,旋律逐渐趋于平缓。 乐曲在111小节进入尾声,三连音使用cresc.(crecendo,渐强)的力度,旋律层层递进,从关系小调d小调回归主调F大调,结尾处pp(pianissimo,很弱)的力度及自由延长结束在A音上,给人无限的浪漫遐想,始终给人阳光、温暖的感觉(见谱例3)。 结 语 布鲁赫与一众19世纪下半叶的作曲家们相似,你会爱上他的作品可是却往往记不住这个人。他的个人风格成熟较早,却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便是晚年的创作中也听不出任何新潮流的印记。这样保守、稳健的创作态度,致使他既不能与同时代的巨擘们相抗衡,也無法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音乐学派或体系,更没有参与到后期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潮流之中,他甚至不是该时代的主流作曲家。 但事实上,布鲁赫的音乐更能接近普通听众的思想观念和内心需求,他在追求严谨的同时不失自然,细腻的旋律带有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优美的音效满足了大众以倾听为目的的、纯粹的欣赏活动,也更能获取大众的认同。他不是某个时代或某种特定风格的开拓者,所以我们一般无法从音乐史相关书籍里看到他的名字,但他以及他的作品给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带来无尽的浪漫之美。 布鲁赫深受勃拉姆斯的影响,始终坚持德意志奥地利古典传统音乐的传承。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寻求与听众的契合,这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由此传达出来的情思更能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音乐的价值与接受是多元并存的,经典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在仁山智水之间又总是伴随时代的变迁和风格的更替,作为一位有着强烈古典主义美学观念的19世纪作曲家,布鲁赫的作品充斥着丰富的人类情感,才有理由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能在历史长廊里赢得越来越多的欣赏与共鸣。 注释: [1]布鲁赫: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鲁赫(德语:Max·Christian·Friedrich·Bruch,1838-01-06-1920-10-02)。 [2]胡延仲.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马克斯·布鲁赫[J].音乐爱好者,1988(01):19. [3]折中:折中主义,没有主见和固定立场,把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