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麦克道尔《森林素描》的描绘性特征 |
范文 | 董琪 卜莉 [摘 要]本文从音乐本体的角度,通过对《森林素描》的标题、曲式与音响效果中所体现的“描绘性”特征进行研究,增加对麦克道尔《森林素描》创作手法的深入了解。本课题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例证法、归纳法三种方法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论述与总结。通过研究麦克道尔音乐作品中的描绘性特征,可以进一步拓宽钢琴创作、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 麦克道尔;《森林素描》;描绘性 [中圖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0-0102-03 [作者简介]董?琪(1995—?),女,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卜?莉(1963—?),女,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州?221000) 一、《森林素描》描绘性在标题中的体现 《森林素描》这部套曲中的10首乐曲都带有标题,文学与音乐相结合,使音乐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为音乐欣赏提供了想象空间。麦克道尔希望通过标题,引领欣赏者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套曲中,描绘自然景物的有六首,描绘文学作品的有一首,描绘具体事件的有三首。 (一)自然景物 《致野玫瑰》《睡莲》《牧场小溪》《日暮叙语》这四首是麦克道尔在美国东部居住时,对附近自然景观的描绘。《致野玫瑰》描绘了在小庄园周边美丽的玫瑰花,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在阳光的沐浴下,花随风飘动。《睡莲》描绘了在废弃的水池里生长着的洁白莲花,摇摆的节奏,层次分明。《牧场小溪》描绘了在潺潺流动的溪水旁,人们嬉戏时欢快的情绪。《日暮叙语》描绘了日暮低垂夕阳西下,余晖散落在村庄,以及对美好明天的期待向往。 《秋天里》是对新英格兰地区的季节变换的景色描绘,展现了丰收的喜悦场景,烈日炎炎的夏季过后,秋意的凉爽与愉快的心情。 《鬼火》是由自然现象所引发的作者的幻象描绘,营造出夜空中的闪烁的火光,在黑夜里无声地舞蹈,十分诡异、奇幻。 (二)文学作品 《黎马斯叔叔的故事》是由童话故事引发的创作灵感。根据麦克道尔非常喜爱的美国作家哈里斯(Joel Chandler Harris)写的同名故事集来构思音乐创作的。这部童话故事是以黑人黎马斯叔叔的口气讲给小男孩儿听的,内容集合了从乔治亚洲的黑人那边收集的民间流传有关各种动物的童话故事,这些生动活泼的故事带给麦克道尔丰富的想象与灵感。音乐描绘了和蔼可亲、憨态可掬的黎马斯叔叔在讲述美国民间故事的场景,语气时而幽默、时而平静[1]。 (三)具体事件 《印第安小屋》是麦克道尔1896年参加的美国东北部“太湖地区”的印第安长屋引起的创作。描绘了印第安人为部落首领的葬礼唱着挽歌的场景,叙事以非常庄严的形式展开,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旧游之地》《荒芜的庄园》创作灵感源于1860—1890年移民者们迁移开发西部的历史事件。《旧游之地》描绘了麦克道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荒芜的庄园》描绘了荒废的庄园在寂静的丛林之中,已经没有了昔日庄园繁华的场景,也反映出对陈年往事的一种怀念,透露出淡淡的忧伤。 二、《森林素描》描绘性在曲式中的体现 在作品中,不同的音乐形象与内涵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曲式结构。由于钢琴套曲的体裁特征,所以一般不会使用复杂的大型曲式结构。麦克道尔在《森林素描》这部套曲中使用最多的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进行音乐描绘,其余的还用到了单二部曲式与复三部曲式。 (一)单二部曲式 《印第安小屋》这首乐曲以c小调为主调,悲伤的色彩贯穿全曲。A段由1~9小节,两个非方整乐句组成,第一小节使用装饰音模拟印第安人演唱时的下滑音,其后用震音模仿声音的持续。B段10~34小节,主题旋律用低音八度进行描绘齐唱的场景,许多下行的旋律走向,短小的乐句,平稳的节奏,使音乐一直处在沉重的情绪中,描绘安葬印第安部落酋长时所唱挽歌的画面。以低音纯五度音程的运用模仿水鼓的声音,伴随音乐的进行,营造悲凉气氛。尾声4个小节,回归最初的主题,采用 A段b乐句主题进行扩充,将悲凉的曲调融入音乐中。 (二)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鬼火》这首乐曲开始的引子1~4小节,为了增加不协和效果,加入了#B 音,与 B 音交替出现,表现出“鬼火”的形象,也让乐曲多了一丝神秘感。A 段5~20小节,出现了大量变化密集的节奏型,再次突出主题形象。频繁的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使整个乐曲的速度较快。B段21~34小节, c 与c乐句采用了引子主题材料,以丰满的和弦再现,将音乐推向高潮,描绘出四周无数鬼火萦绕。d乐句中有两个小节短暂离调到了#c 小调,色彩性对比强烈。A段35~48小节,音域升高了一个八度,呈现轻盈跳动的感觉。最后尾声49~56小节以引子主题材料结束全曲。 《荒芜的庄园》这首乐曲速度非常慢,A段1~16小节,主调是#f小调,a乐句短暂出现离调,到持续的弱音,描绘庄园的荒芜景象。B段17~32小节对比段落,转到#F大调,运用附加音和弦,为了丰富和声的色彩性,以此呈现往日繁华的景象,与现实形成对比,最后以弱音结束,一切想象中美好的过往逐渐消失。A段33~49小节又回到现实中的悲凉。 《牧场小溪》这首乐曲建立在bA大调上。A段1~15小节,低音保持了bE属持续音为 bA 大调,三连音的连续出现音阶仿佛流动的小溪一般,旋律清澈优雅。B段16~32 小节,出现了两个临时升号#F#D可判断出转到了e小调,大量附点节奏,右手的十六分音符不断重复似水流,左手跳音像是水中跳跃的小鱼。随后再现的A段33~53小节,又回到bA 大调,以上行琶音结束,自然生动。首尾两个乐段仿佛是描绘小溪潺潺流动,与中间乐段的调性的对比,像是小溪在流动中迂回婉转,水波微微荡漾的景象,正是通过远关系转调中间段落对比,从而产生对这两种不同景象的描绘效果。 (三)复三部曲式 《日暮叙语》这首乐曲结合了套曲中其他乐曲的主题动机拼接而成,呈示部A段1~19小节为并列二部曲式,基本以4小节转换一次调式,与《荒芜的庄园》的节奏型一样缓慢悠长,旋律也极其相似。中部B段20~60小节多段结构,出现新的音乐材料,由f小调转到C大调,速度较快,强弱交替变化,音域的高低也随之变化,牵动音乐的情绪发展,与A段形成对比,旋律运用了《黎马斯叔叔的故事》的主题材料。再现部A段61~75小节为局部变化再现,回到 f 小调的主和弦上,76~79小節使用了《旧游之地》的主题动机。尾声使用《印第安小屋》的主题材料,以f小调的原位主和弦结束[2]。这样的描绘手法具有总结性,使整部套曲更加完整。 三、《森林素描》描绘性在音响效果中的体现 (一)节奏的使用 1.固定节奏型 麦克道尔在运用印第安民间音乐素材时,整首乐曲的动机会运用固定的节奏型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变化旋律声部。《致野玫瑰》这首乐曲是在XX X与 XX XX X X的固定节奏型上创作不同旋律的,使其更好地把握乐曲律动,描绘出简朴、单纯而优美的音乐内涵[3]。《牧场小溪》这首乐曲是运用的声部节奏交错的固定节奏型作为伴奏,这种节奏型加强了乐曲的流动性,形象地描绘了牧场边的小溪潺潺流淌的景象。 2.附点节奏 麦克道尔使用附点的节奏型,塑造欢快、活泼的性格,给人以舞蹈的感觉。《秋天里》这首乐曲在首尾A与A两段中一直贯穿着附点节奏,充满了活跃的氛围,描绘出夏季过后秋季的惬意。《黎马斯叔叔的故事》这首乐曲在旋律声部中大量使用了附点节奏,模仿班卓琴弹拨的形式,给人一种幽默、轻松的感觉,具有民间舞蹈的特点。 3.三连音 麦克道尔用三连音的节奏型。在乐曲进行时,突出节奏的不稳定与“错位”感。三连音在旋律中的运用,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睡莲》这首乐曲的B段高音的旋律声部,出现三连音交错进行,加上级进的旋律走向,与左手的稳定的节奏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乐曲的流动性;同时,也透露出朦胧的色彩,仿佛在描绘着微风中的睡莲轻轻地随风摇摆。见谱例1: 4.“苏格兰”抢板 “苏格兰”抢板为一种切分节奏型,是苏格兰民间音乐的习用语汇。其特点是为“一重拍落在十六分音符上,后跟附点八分音符上的弱拍。麦克道威尔也常用“苏格兰”抢板的节奏型,使节奏自由多变,充满活力,增强了音乐语言。《荒芜的庄园》这首乐曲的第一句旋律就是在“苏格兰”抢板的节奏型上结束的。见谱例2: (二)节拍 麦克道尔受到民间音乐印第安音调韵律的影响,利用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紧密连接使节拍频繁地变化。多首乐曲在短小的篇幅里节拍变换了两次以上。跟随乐曲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音乐素材的改变而改变,产生戏剧性的对比,使音乐形象也随之发生改变。 《致野玫瑰》采用2/4拍,八分音符的使用,亲切而恬静。描绘在阳光下的玫瑰妩媚动人,随风舞蹈。《鬼火》A段采用9/8拍,B部为6/8拍,三拍子连续跳动的十六分音符,描绘在黑夜里一团团的鬼火无声地舞蹈。《旧游之地》采用4/4拍,绵延舒缓的节奏,音色悠长、宁静,描绘出对往事的回忆。《秋天里》A段采用6/8拍,欢快活泼。跳动的音符伴随上行旋律像林间小路驶来的马车。B段采用2/4拍,复调旋律夹杂了孤单的情绪。没过多久A段又采用了6/8拍,从低落情绪回到了最初的欢快。《印第安小屋》A段采用2/3,拍子舒缓。B段采用3/4,夹杂的错位节拍更显出印第安音乐的特点。《致睡莲》采用2/2拍,摇摆似的旋律进行与均匀流动的节奏描绘微风中轻轻摇摆的莲花,柔美且梦幻。《黎马斯叔叔的故事》采用2/4拍,欢快跳跃,配合上行下行跳动的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形象地描绘了憨态可掬的大叔形象。《荒芜的庄园》采用4/4 拍,用来描绘一种凄凉、荒芜的情景。《牧场小溪》采用3/4拍,三拍子的节奏带有圆舞曲般的优雅,连续不断的三连音描绘潺潺流动的溪水。《日暮叙语》采用4/4拍,节拍缓慢悠长,音乐委婉动人,带着些许伤感,描绘出夕阳西下的哀愁。 (三)旋律的表现方式1.半音化的进行 麦克道尔采用的半音化进行是指半音阶旋律下行建立在持续音上进行,多出现在乐曲的尾部。配合音量的渐弱旋律声部在持续低音上以半音阶旋律下行级进,与此同时,引出乐曲的尾声。《致野玫瑰》这首乐曲的低音声部采用半音阶的旋律下行,描绘出玫瑰花瓣上滚落的露珠画面。 2.大跳与级进 麦克道尔运用传统平稳的旋律声部的创作手法,旋律中有大跳后的级进进行,呈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发展形态。在音乐内容上增添了色彩,在旋律的创作上,传统平稳进行的同时,加入大跳进行,更形象地塑造了现实生活中各种生物运动过程的动态形象。《鬼火》中,左手声部大跳音型与旋律穿插出现,描绘了夜空中鬼火飘忽不定、忽上忽下的形象。《印第安小屋》这首乐曲中,麦克道尔吸取了印第安的旋律特点的五度跳进与级进下行的旋律线。加上简单的创作手法,加入了延长音、震音、装饰音,同时音域保持在中音区一个八度以内,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单的氛围。 (四)速度的变化 麦克道尔的每首作品几乎都会出现速度上的变化,分为段落间情绪变化、乐句内部音符的时值的变化以及旋律走向的变化,这些速度上的变化都是根据音乐内涵与情绪的需要而随之发生改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变速度的变化:1.外在的标记。音乐术语与明确的速度时值标记来提示速度的变化。速度标记的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在速度上的精确细致的安排。2.内在的转换。通过音符时值的变化而改变乐曲的速度。 从整体上看,《森林素描》中的10首曲子的速度安排为慢-快-慢-快-慢-慢-快-慢-快-慢。以中间的《印第安小屋》No.5为分界线,速度快慢分布有致。从《致野玫瑰》No.1到《秋天里》No.4,《睡莲》No.6到《日暮叙语》No.10,都是以慢-快-慢-快-慢分布,使得整首套曲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有利于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与内涵。从每一首乐曲上看,《印第安小屋》《荒芜的庄园》与《日暮叙语》,这三首的速度在乐曲进行中都有超过两次的变化,《印第安小屋》的速度从=66 转到=84,《荒芜的庄园》的速度从=48转到=56又回到=48,《日暮叙语》的速度为=48 转为=66回到=48。其中前两首的共同处都是ABA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A段与A段的速度是一致的,A段为调性、速度的回归。其余的七首乐曲,速度都较为统一。 结?语 麦克道尔《森林素描》Op.51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融合美国印第安民间元素,用音乐描绘不一样的情景画面。本文对麦克道尔《森林素描》描绘性特征的研究,主要通过音乐本体中的标题、曲式、音响特征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标题的使用让音乐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为音乐欣赏提供了想象空间。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与内涵,曲式结构多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在节奏、节拍、速度、旋律的表现方式上进行音乐的描绘。笔者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例如描绘性在音响效果的体现上分析得还不够全面。希望通过对麦克道尔这部作品的创作特征的研究,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认识与了解麦克道尔的 《森林素描》,使更多研究者对麦克道尔的作品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 注释: [1]李?燕.麦克道威尔晚期钢琴小品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陈怡斐.对麦克道威尔作品《森林素描》的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 [3]张?依.麦克道威尔晚期钢琴小品分析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