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谚虎穴:老虎的洞穴。指不敢进入虎穴,就不能捉到老虎的崽子。比喻人不冒大的风险,就不能取得大的胜利。《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bù rù hǔ xué , bù dé hǔ zǐ不进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风险,就不能取得成功。《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也作“不入兽穴,安得兽子”。《周书·李远传》:“古人有言:‘不入兽穴,安得兽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也作“不探虎穴,不得虎子”。《东观汉纪·班超传》:“超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也作“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宋·陈亮《酌古论二·马援》:“胜败在人而不在险,唯险而后可以见人之能否也。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冒大险而后能立奇功。”也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国演义》七○回:“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策马先进,士卒皆努力向前。”也比喻不经过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唐·皎然《诗式·取境》:“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