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认识与研究 |
范文 | 黄林 摘要: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笔者便以高中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有效教学涵义以及教学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401 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也是完善数学认知体系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以注入式以及题海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而忽视学生的能力、情感等素质的发展。这样一来,直接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也造成不利影响。而将有效教学理念渗透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能够帮助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意义 1.教学有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指的是教学可能出现的情况,它是教学活动的成果,也是集于教学要素所能够外显出的一切成果。教学效果所体现的为教学活动结束后的成果,它与教师的教学动机没有关系,因此,一堂课结束并不代表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学主要以教案为主,并且上课流程也主要依据教学计划而展开的,而学生是否获得进步却变得不再重要。在有效教学理念下,教学效果的最终落脚点为学生的学,并且以学生有无获得一定的发展当成唯一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果的指标。换句话说,评判教学是否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教的认真或者不认真,也不是教师教的好不好,而是指学生学的好不好。其次,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主要分为几类,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认知变化、学习态度的变化,基于这几个评判标准,作为教师而言,应重视教学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发展,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有效用 有效用主要是指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为学生所用,而学生通过机械化学习,重复性练习的方式,虽然学业成绩有所提高,但不能说教学是有效用的。与此同时,教学效用是教学价值的综合体现,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与学生个人发展是否吻合的程度。换句话说,如果教学能够有效用,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则有利于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进而促进他们的智慧、品格等方面的发展。而教学效用的评判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真正作用到生活中,以此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其二为学会做人,这一方面主要体现了道德因素,指的是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以此使人格得以健全。其三则为育美价值,在学生能够充分内化、应用所学知识后,学生还需要发现学科知识的美,进而提高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追求美、创造美。 3.教学有效率 教学效率主要指的是单位教学时间内所获得的教学产出。如果采取较大的教学投入而取得较少的教学产出,便难以实现有效教学。换句话说,教学有效率指的是教学的各个要素、各种资源都需要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实践方面来讲,评判教学是否有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减负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需要减少时间浪费,并把课堂时间运用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等方面来提高时间的运用率。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拓展以及链接、多余的手段和形式、价值不大的知识。通过减少课堂教学的冗余,能够还给学生一个高效的课堂。 二、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 目前,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通过题海式训练来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也是依靠教师的教,而忽视自主实践的习惯,长期以往,便会逐渐产生依赖心理,与此同时,导致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良好的学习动机,便能够使学生逐渐纠正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偏差,也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较高的学習热情,这样既能够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还能够促进他们积极探索学习内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2.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完善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学科,并且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样一来,教师便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学的辛苦”,但最终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长此以往,他们对数学学习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将其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此外,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对数学方法的总结,并且学习模式也是以章节为主,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整体认识,导致知识呈现碎片化、断裂式的特点,这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完善之处。针对于此,教师还需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所学内容,进而帮助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网络。 3.教师的学情诊断不精确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掌握学情便成为教学的中心问题。通过对学情的把握,才能够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这样才能够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把握学情当成教学资料来研究,导致课堂教学针对性不高。而学情诊断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充分研究学情,并从智力与非智力两个方面来分析,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还能够以学生现有的数学现状为基础,通过合理方法的使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化 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对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思维偏差,并且以主观经验作为实施教学的出发点,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能够在每节课开始前,对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样便能够使教学更具有因材施教的作用。其次,目前,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方式还难以与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其中,对于学优生而言,他们对知识已经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对于变式问题也能够通过整合所学知识予以解决,但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针对一个问题只能掌握一种解决方法,甚至出现变式问题时,会出现思维障碍。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来优化教学方式,以此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提高。 三、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构建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前提,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更加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于数学这一学科而言,由于学科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样便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动机,而积极的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必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行为。 例如:在“椭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以及运行轨道的资料图片,这一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椭圆学习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出“椭圆”这一教学主题,这便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于是,通过演示“压扁圆”形成圆的过程以及学生动手画圆的操作过程,使他们对椭圆有了一个感性认知,进而归纳、总结出了椭圆的概念。可见,通过各种情境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以及积极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2.坚持导学先行,强化学法指导 要使得学生学会学习,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能够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这样一来,既能使学生初步对所学新知有了理解,还能够使他们面对新知时,能够唤醒思维意识,并结合已有认知来理解新知识,这样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针对性地解决课前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例如:在“抛物线”教学前,笔者将导学案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在课前自主探究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而对本章节知识产生初步的认识。此外,学生既能够通过回忆已经学习的二次函数图象来认识抛物线,还能够建立在对抛物线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由此可见,通过导学先行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还能够给学生更多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与此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效果。 3.完善备课过程,重视学情诊断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传统的备课过程以备教材为主,只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样的备课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最终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相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完善备课过程,并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来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计划,这样能够为有效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充分的铺垫,同时,也能够促进课堂教与学实现有机统一。 例如:在“圆的方程”教学前,笔者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得到:本章节内容是圆锥曲线学习的前提,也是基础。因此,通过这一章节教学,既需要让学生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求法以及一般圆方程的特点,还需要使学生能够灵活转化圆的标准方程。而从学生的原有认知来分析,为了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针对于此,笔者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并重视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方程的特征,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4.结合学生认知,优化教学方式 每个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便使得教学需要从分层的角度而展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并细化教学方法,使课堂中的每个问题都出现分层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问题建立有效联结,还能够进一步唤醒每个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而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双曲线”教学中,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回顾椭圆相关的旧知识,并设置问题,让数学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更多回答的机会,使他们深刻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以及a、b、c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对照椭圆的定义,自主得出双曲线的定义。此外,在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应用中,笔者出示变式训练,并鼓励学生结合原有认知解决问题,进而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双曲线的本质以及与椭圆方程的区别。 四、有效教学的实施原则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教学是否有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实现某一章节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因此。在將有效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技能,教师便需要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2.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首先需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具体事实还是抽象事实。若是具体事实,便需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若是抽象事实,便需要找到有关事实的具体表征,以此作为知识呈现所需的内容。而知识又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对于概念、公式、定理,则需要采用“精加工”策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而对于程序性知识,则需要教师对程序进行演示。 3.以学生为出发点 有效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且教学活动需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为了体现“以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原则,首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就是说,要以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发展水平为出发点,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实现有机统一。其次,教学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既包括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发展,还包括学生品德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来构建课堂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需要将有效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课堂中,并根据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需要从智力与非智力等因素来分析,以此更好地将教学效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以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琴.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4):271-271. [2]李秀英.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17(13):297-297. [3]孙志怀.新课程下普通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初步研究[J].情感读本,2015(7):65-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