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 |
范文 | 翁绍成 摘要: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能力;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138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自主能力培养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养成作批注的习惯 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很多问题,除了通过社会实践找到解决的办法之外,大多都可以从书籍中找到答案,前人的探索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资借鉴,所以我们有了“十年寒窗苦读”。可是很多学生整日与书为伴学习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学习效率不高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读书不爱动笔。课前预习,草草浏览而过,课堂上,老师不说记下来,他们便不动笔,課外阅读时,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目标,对自己没有自主学习的要求,不善于思考和总结,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反观,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他们的书本上,密密麻麻作满了各种批注,课堂上,他们一边听课一边对重要的知识及时笔记,以便课后进一步消化吸收,他们学习独立性强,对自己要求高。为此我开始琢磨培养学生读书做批注的习惯。 首先从课前预习着手。要求学生读文章时,要相信自己的笔不要相信自己的脑子,不拿笔不读书,边读书边批注,举凡用字、用词、修辞、结构、表达手法,思想内容,情感抒发,人物性格,景物描写、疑难问题等等内容,或者勾画重点,或者总结概括,或者感悟体会,随手标注在原文的空白处,为讲一步学习和理解打好基础。 其次督促检查评比。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次反复的训练。一开始,很多学生习惯了中初中以老师讲学生笔记的学习模式。要求他自主学习,有的嫌麻烦,有的不会做,有的做不好。这就需要教师指导、督促、检查。可以给同学们介绍做批注的方法,可以让作的好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经验,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总之要采多种方法帮助同学们树立做批注的意识,教给同学们做批注的方法,同时还需将这一内容作为平时成绩之一纳入考试评价体系,倒逼学生主动去做。这样有方法,有措施,有制度,才能保证教师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批注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理解和加深的的过程。学生一旦学会了这种方法,就可以推而广之的运用到各种书籍的阅读中,成为其终身学习的方法之一。 二、学生反转角色为教师 高校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条件,给学生更多自主锻炼的机会。比如让学生做一次教师。选择难度合适的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授课。先将学生分组,8到10人一组,每次两组以作比较,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分工,自行拟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自行搜集资料,组合素材,完成讲授。教师做个答疑者和点评者以及后勤支持者即可。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免不了会有无助,会有疑惑,会有讨论甚至争执,教师在保证学生不发生激烈冲突的情况下,不要过多的插手。 因为这样的过程,正是学生探求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思考归纳的过程,是学生求同求异的过程,让学生自由发挥为上。至于学生的讲授内容是否全面、正确,教师可以在最后的点评中补充纠正。多做建设性的评价,多提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明确怎样操作是正确的,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笔者感觉在这样的实践中,为了能有好的效果,学生反复的备课和试讲,对文章的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构建自主课堂学习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以课堂为中心,这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以,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就至关重要。我们在实践中构建了“预习检查一一存疑解答一引领深入”三环模式。 课前预习既需要科学的安排,更需要狠抓落实。课堂上的前几分钟就必须检查预习情况,用这种方式既能督促学生养成诚实预习的习惯,防止个别学生偷懒,又能掌握学生的在预习中真正学到手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还没有学到位,这样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补充,夯实基础。检查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学生相互检查,可以抽查个别学生的笔记,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可以借助课件检查。 存疑解答就是汇集学生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教学研讨。学生的问题肯定五花八门,就是要给足时间,让学生把不同的问题都提出来,能随时用一两句话解决的就随时解决,不能简单解决的就存下来,待所有问题提完了,就理顺留存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性的或者非线性的思路排列起来,然后去解决。解决的方式有集中解决和分散解决。集中解决就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阅读,分散解决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去解决。 引领深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预设,对文章教学深入细致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让教师作为主体,而是让教师成为引导者,组织学生思考自己在预设时提出的学生没又关注到问题。倡导学生自主,不是让教师跟着学生转,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一篇文章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是不清楚的,这就要靠老师。而这些问题教师会在预设中明确的提出,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引导学生去落实,学生要按照老师的提供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具体的内容,比如自主独立的阅读课文,对字词进行圈点感知,比如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比如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问题。这个过程是有逻辑顺序的,这个逻辑或者是思维的递进,或者是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花力气,下功夫去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把学生从一味的听讲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走进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认识、思想、情感融于教学,让学生成为鲜活的个体而不是老师的复读机。学的最高目标是“授之以渔”,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也将会为其终生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俊平.提高初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0):285. [2]刘加洪.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能力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79-8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