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寻规律,理脉络,促生长 |
范文 | 郭春如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因其特有的抽象性、严谨性、记忆性与低年级学生好奇欲强的心理特点和爱玩好动的身体特性相矛盾,因此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以课本知识为纲要、让教师讲解为主导、通过课后练习去理解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甚至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面对这样的教学难题,教师们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们必须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升,最终摸索出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9-143 新课改下,教师应当跳出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不断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真正做到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善于学习数学,勤于学习数学”。因此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实施问题教学模式、借助物理模型授课、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三个小学数学教学新策略。 一、实施问题教学寻规律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知道面前这一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这道题掌握其背后的数学解题规律方法,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一系列题目共通的解题规律。对此,问题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通过一系列步步深入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自我思考,让学生在自我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学的难点消化吸收、深入理解数学学习规律,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展开课堂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的手中。 例如,教师在“二位数乘法”的讲解中,想让学生消化理解“拆分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解题规律,可以用“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直接解决12乘14的问题时,我们除了可以把它转化为加法,是不是还有其它更加简单的转化方法呢?”这样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 二、借助物理模型理脉络 物理模型具体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探索数学规律或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借助采用的教学工具。教师借助物理模型讲解的突出优点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物理模型的整个思维过程都是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构建模型的思维过程理清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思维导图,将抽象纷繁的数学知识变得体系化、层次化、条理化。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是教学重难点的“植树应用题”常常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讲解时应当先让学生借助手边的事物感知数学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对复杂的问题产生亲近感,教师在正式讲解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手掌观察,然后回答提出的问题:“我们的一个手掌的五根手指之间一共有几个间隔呢?”,有学生在观察后回答:“四个”。教师接着追问:“那每两根手指之间?每三根手指之间?每四根手指之间呢?它们有什么共通的规律吗?”,学生在思考后回答:“间隔数总比手指数少一”,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构建简单的物理模型,就可以轻松得出“间隔数总比隔间隔的物体数量少一”的结论,从而具体地感知到间隔在数学中的意义,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借助校园道路旁的树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情境,建立物理模型。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假设窗户外面的道路长为二十米,我们每隔五米栽一棵树,道路的首尾都要栽树,那么我们总共需要多少棵树呢?”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是不是可以借助我们的手掌呢?”有的学生受到启发,回答:“可以先计算间隔数,间隔数为四”,更多的学生领悟了教师的意思:“然后借助间隔和树木的关系,用间隔数加上一就可以得出树木的数量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后再次启发学生:“那么如果是公交车行驶线路总长为两千米,每隔两百米一个公交车站台,总共需要几个公交车站台的问题是不是也和植树问题类似呢?”学生再次进行思考,此时学生在思考时就可以以“道路植树问题”构建自己的物理模型,将两个问题结合对比思考,然后发现异同点就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解决了。 三、培养动手能力促生长 众所周知,在人学习时如果可以做到多种感官结合使用,人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会更加敏捷、对知识的记忆也會更加深刻,而动手能力并不仅仅简单等同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它是指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学习任务时,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多种方式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时,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学生回答:“直接用底边长乘高”,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正方形纸片对折,继续提问:“这样一个正方形是不是就被均分为了两个三角形?”,有学生回答:“是”,此时教师继续追问:“那么我们在得知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要怎样得知这两个均分出来的三角形面积呢?”,有学生在观察自己手中的纸片后得出答案:“将正方形的面积除以二”,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底边长乘以高乘以二分之一,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操作和思考就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和记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二分之一”的由来。 小学数学学习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时期而显得至关重要,而老师的教学策略得当与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的一点,教师们应当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不断反思,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陆莲花.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62-63. [2]刘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71-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