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小学数学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
范文 | 杨铖 摘要:合作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明确个人的学习职责,促进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制定相应的规则,让学生在遵循相应规则的过程中,更为积极地融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注重从以上几点,开展小学数学合作教学方面的授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7-349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合作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不能透彻地理解合作教学的内容,往往注重构建合作教学的形式,并不理解合作教学的本质,从而在实际的合作教学过程中,导致如下的现象:部分学生常常出现跑龙套的状况,甚至有部分学生打闹嬉戏,导致整体的合作教学效果差。针对这种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真正地理解合作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充分发挥合作教学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合作教学效果。 一、运用分工合作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注重为每一位学生,设定相应的职务,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各司其职,并更为积极地融入合作教学的过程中,相互协作,促进最终问题的解决,提升合作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寻找相应的学习岗位,真正让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划分小组。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保证一个小组内,有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保证不同小组之间,综合学习水平的大体相当性。第二点,设定职务。教师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设定如下四项职务: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各种事务,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副组长,负责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发言员,负责展示本小组的交流成果,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后进生,负责做记录工作,并提出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三点,创设问题。教师创设如下的问题,让各个小组探讨:(1)在生活中,你们可以列举哪些物品是由三角形构成的?(2)三角形可以划分产哪几类?第四点,展示成果。通过巡场观察,教师发现每位学生在履行个人的职务,而合作教学的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二、激发学生荣誉感,增强数学教学效率 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心往一处聚,劲儿往一处使,在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数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授“线段、直线、射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制定小组合作目标,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集体的奉献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认知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提升合作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首先,制作小组合作目标。教师制定如下的合作目标:教师运用多媒体,举出一件生活物品,让学生判断此物品具有哪种特殊线的性质,并让学生再次列举与之相关的生活物品。各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列举的物品越多,则该小组获得的几率越大。其次,讲授知识。教师运用互动的方式,向学生抛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回答教师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再次,进行预演。教师为学生提供十分钟的时间,让各个小组内容的学生,进行相应问题的猜测,让学生更为熟练地掌握此部分内容。最后,展示成果。教师在此,运用文字,对学生的竞赛场景,进行简要介绍。在多媒体上,出现签字笔的图像。小洛说道:“签字笔属于线段。在生活中属于线段的有毛线、铅笔、钢笔。”在小洛发生停顿时,小陈说道:“还有直尺、书本的一条边。”通过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制定具有竞赛性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他们数学知识掌握能力的提升,增强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三、采用制定规则法,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窃窃私语的情境。说话的这种行为极易带来不良的影响,即导致其他学生进行效仿,或是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针对这种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制定规则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遵守相应的规则,并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合作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制定规则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让学生遵守相应合作学习规则,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讲授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讲授小数加法以及减法注意的事项,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他们的知识掌握能力。第二点,制定规则。教师制定如下的规则:假如学生在发言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说话,则扣除该学生所在小组三分;假如学生在发言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结束后,进行相应的补充,并且是有针对性的补充,则奖励该学生所在的小组两分。对于得分最高的学生,教师给与相应的物质奖励。第三点,介绍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一段发言,进行简要介绍。小洛说:“3.6-0.9=3.6-1+0.1=2.7。”在小洛发言结束后,小陈积极地举手说:“我用补充。这道题可以运用其它的方式解答,即3.6-0.9可以转化成0.9×4-0.9×1,则进一步转化成0.9×(4-1)=2.7。”通过运用制定规则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教师真正让学生懂得遵守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数学合作教学氛围。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数学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制定相应的合作规则;划分相应的合作角色,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数学知识掌握能力的提升,獲得良好的合作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荣.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7(06) [2]王玉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6(10) [3]蔡文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法浅析[J].教学与管理.2017(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