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
范文 | 李晨云 摘要: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稳定,且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他们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才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智力的发展。鉴于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这便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就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一问题浅谈一二,目的在于进一步激活数学教学活力,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导入;情境;操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7-408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灵活性,教师多以“一言堂”的形式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以及兴趣、情感、素养、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成效自然甚微。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缓解并从根本上扭转课堂教学长期低效的现状,必须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灵活导入,引发思考,点燃兴趣 作为一节课的开端,课堂导入虽然所占时间很短,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小学生爱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灵活选取导入方式,尽最大可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进而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数学学习之中。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之初,我先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今天是森林骑行比赛的第一天,起点处依次排列着车轮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和圆形的自行车。熊裁判让参加比赛的小动物自由选择自行车。正当大家发愁选择何种车轮的自行车时,小猴子跳了出来,说道:“这个比赛不公平!”这时,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小猴子为什么说比赛不公平?”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适时引出了新课内容:“原来车轮只有是圆形的才可以骑得又快又稳,今天就让我們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如此一来,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相关的模型或者教具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讲述相关的辨析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促进参与,深化理解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则是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形式。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不妨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将趣味游戏适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真实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 在“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出示了相关情景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并为学生准备了不同金额的纸币和硬币。之后,我对学生说道:“天天商店一下子来了很多客人,营业员阿姨都要忙不过来了,现在想请6个营业员,谁愿意当?”接下来,我从每个小组中选出了一个学生扮演营业员,并给他们带上了工作证,其余学生充当顾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起来。如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而且还使学生在取币、摆币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实行跨学科的教学讲述货币的相关知识以及作用,适当结合信息技术,展示相关的汇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其他知识,使学生知晓知识之间的互通性,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相关的便利,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回答和提问,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感受乐趣,形成能力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必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更多地成为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加快自身角色的转变,将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体,并引导其通过动手操作来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便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能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从而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收益。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探究的能力,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若干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数据的记录,其中包括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等。在这之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数据,尝试找寻各个量之间存在的规律,并自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此,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比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模型,进行数学知识的直观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数学教学的内容及目标,选用科学、合理、适切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还应该适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直观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接下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秦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114. [2]梁小英.乐教乐学,趣是关键——论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30-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