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
范文 | 庄凯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对初中生而言难度不小,学好《道德与法治》除要学生具备一定理解问题的能力之外,教师也要从降低学习难度方面着手。让学生在理解《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前提下应用案例教学法,借助具体详细的案例解释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本文的研究从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出发,分析具体的应用策略,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纵然《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相对以往有所降低,但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现如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较快,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是一个个体被称为人才的基础。随着社会各界和家长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便成为教师的重要使命。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分析 第一,利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一些学生因为背诵内容太多,整体难度大而将其视为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对《道德与法治》本身提不起兴趣。然而,兴趣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极其关键,充满兴趣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知识,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兴趣着手,致力于学习主动性的调整,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感受快乐。案例对学生而言是有吸引力的,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说教式的教育怀有反感情绪,而借助案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感悟,能顺其自然地让学生理解教师所要传递的内容,提升对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第二,借助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完全成熟的,他们在学《道德与法治》时认为整体的难度不小,这是因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知识相对抽象,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要求较高。《道德与法治》教育者与个人教学经验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能够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个人认知能力,教学的效率也就自然提升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些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的真实例子吸引学生的关注,介绍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的条例,学生感受到法律存在的意义,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更加深入。 第三,利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独立思考能力应该是初中生具备的能力,教师除基本的知识传授任务之外,还要让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独立见解,在学习中提升思考能力,实现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法中可以设置很多耐人寻味的小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加深學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长远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重要意义,于课堂而言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于学生而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学会使用案例教学法,精心挑选案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培养有素质和道德的初中生。 1.课前环节精选案例 第一,选择生活化的案例实施教学设计,通过思考初中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选择一些有趣味色彩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的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怀揣对社会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教师通过让学生思考,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的“社会性”特征,最终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第二,选择科学合理的案例。现代信息技术让海量的案例能够无障碍的流通,但并非所有的案例都能适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需要精选案例,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之感,吸引初中生的关注。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第七课《关爱他人》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挑选的案例:某同学总是对班级上的同学爱搭不理的,当其他同学遇到小小的困难需要这名同学帮助时,这名同学会选择各种理由推脱,但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却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帮助。慢慢的,其他同学开始疏远这名同学,他的性格也越来越孤僻。教师让学生讨论这一同学陷入的误区是怎样的,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慢慢的,学生对“关爱他人”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活动效果更加理想。第三,选择主体化的案例讨论。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成为案例的主体并展开积极的讨论,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作用,推动初中生道德素养和法治修养的提升。 2.利用案例设计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法应该贯穿整个《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除前文中分析的课前准备案例之外,还要在课堂中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授课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案例,融入教材中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周围创新带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经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在这样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下,教师再展现创新带来的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发展,用富有冲击力的实例刺激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直观的情感体验。 3.课后总结评价案例 课堂的案例讨论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课后的总结评价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环节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后总结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表现提出改正意见,或是发现学生的不足,或是肯定学生的认真思考。案例教学并非万能的,教学实践中总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教师要在总结中带领学生梳理课堂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提出新的改进意见,实现上一节课与下一节课的衔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善于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学会机智、妥善的处理。由此可见,在讨论案例问题时,教师及时准确的评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与新时代教学的要求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相适应。 总的来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刺激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教师选择案例时需要借助生活化的案例、科学的案例或主体性的案例,使学生轻松、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认真对待《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梁长兵.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2017(26). [2]卢小艳.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