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雷雨》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范文

    郑燕珍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清晰而具体的界定,并且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分列出18个学习任务群以贯穿必修、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三个阶段。整本书阅读的大势所趋与学生阅读碎片化的窘迫现实相撞击,折射出的是整本书阅读开展之迫切与形势之严峻。基于此,我试图以《雷雨》为例,探索开展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

    《雷雨》于1934年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其被公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自问世至今仍然呈现出长盛不衰的舞台生命力。陈思和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中这样评价:“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没有一个作品能够跟《雷雨》相比。”著名作家黎烈文也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在过去多年的不同地区,“周鲁相会”这一经典片断都曾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开展戏剧整本书阅读,近乎陶行知曾经探索过的“在普及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我们需要解决“如何通过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来课堂学习”的问题。对于《雷雨》整本书,我们无疑应该再铺开、再深挖,乃至打破,继而运用创造力对其进行艺术重塑。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雷雨》教学价值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雷雨》在话剧舞台上独特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曹禺先生善于运用戏剧语言塑造出一个个具有典型性格特点的鲜活的戏剧人物。《雷雨》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具备戏剧语言个性化与动作化两大特点,值得细细品读。学生通过自主鉴赏《雷雨》的戏剧语言,把握汉语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积累语言表达技巧,从而形成个人言语经验,增强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汉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进而建构自身的语言运用体系。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雷雨》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家庭爱恨情仇与阶级的分裂对抗中,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中的深层次问题,它所反映的人性之复杂、阶级矛盾之激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学生能在阅读与赏析《雷雨》的过程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探索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陶行知提出了“创造”宣言:“本校师生工友,以集体力量从事于五项创造工作: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术之气候,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可见艺术的鉴赏与创造是分不开的。

    《雷雨》精妙传神的戏剧语言、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尖锐深刻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再加上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对于读者而言,这些无一不具有莫大的艺术吸引力。读者可以在阅读、咀嚼、品鉴的过程,完成艺术的审美鉴赏;然后在分析、总结、呈现的过程中,完成“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的艺术再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翦伯赞在评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原则时说:“在两次讲学中,我发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奇迹……是一方面加强政治教育,同时并不忽略文化教育。”可见传承优秀文化的巨大作用。《雷雨》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戏剧冲突的本质是阶级矛盾,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社会现实,从而提升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自觉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雷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1)初读:了解作者经历、代表作、作品思想及评价,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梳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理清戏剧情节脉络。

    (2)研读:了解戏剧矛盾冲突相关知识,梳理《雷雨》中多对矛盾冲突,把握本质冲突和作品主题。

    (3)精讀:分析周朴园、蘩漪、鲁侍萍等主要人物形象,品读精彩的戏剧语言。

    (4)探究: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查阅资料,深入研究《雷雨》,从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主题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5)呈现:教学成果输出,包括思维图、微论文、读后感、PPT、课本剧剧本及录像、改写、续写等。

    三、《雷雨》整本书阅读任务设置

    《雷雨》是四幕悲剧(初版本有“序幕”和“尾声”),有八个人物、两个场景,从一天的上午到半夜两点的短短时间里,展现出了两个家庭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场景集中、情节紧凑、矛盾尖锐。在阅读任务切割上,除去前期课余阅读文本的时间,我建议以六个课时、每课时一个主体任务和若干个阅读小任务来带动整本阅读。

    1. 梳理——作者简介、人物关系、剧情梳理

    在前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笔记的基础上,这一课时我们集中对作者、戏剧人物关系以及剧情进行梳理。

    阅读任务:①曹禺的“戏剧人生”大揭秘。②一图读懂《雷雨》的复杂人际关系。③这场“雷雨”是怎样下起来的?

    学生分小组完成三个阅读任务,并进行讨论、设计、展示与交流。

    阅读成果输出:微论文、人物关系图、情节流程图等。

    2. 概括——矛盾冲突、主题概括

    这一课时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戏剧矛盾冲突的专业术语,并且在上一课时人物关系图的基础上,展示各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关系。《雷雨》的矛盾冲突是复杂的,也是激烈的,但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两组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在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摧毁了两个家庭,乃至掀开了埋葬一个旧时代的序幕。学生要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并阐述作品主题。

    阅读任务:①何谓戏剧冲突?请略举一二例子加以说明。②一图读懂《雷雨》的复杂矛盾冲突。③《雷雨》主题之我见。

    阅读成果输出:微论文、人物矛盾冲突示意图等。

    3. 比较——《雷雨》学术著作、期刊上的文章比较

    学生比较研读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中的第六讲:《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以及樊功莉、陆炜的《〈雷雨〉中最丰满的人物——周朴园的再解读》,郝丽洁《〈雷雨〉中蘩漪人物形象分析》,王丽华、李爱华的《试析台词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以〈雷雨〉中人物为例》,陈艳的《诗意与朴实的完美结合——浅谈〈雷雨〉的语言艺术》这四篇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下才能看得更远,学生记录、思考、讨论、交流,并与《雷雨》进行文本的比较研读,通过他人思想的帮助,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阅读任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在这些学术著作、期刊文章中得到了哪些思考?你认同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阅读成果输出:读后感、微论文等。

    4. 评价——人物形象评价

    陈思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中这样评价《雷雨》的人物刻画:“一部伟大作品必然是体现了人性的极其丰富性,那人性太丰富就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它才成为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雷雨》刻画人物非常成功,如被曹禺评价为“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坏人”的周朴园,勤劳、善良、有尊严、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鲁侍萍,被诸多评论家认为是雷雨中最成功的人物、成为永久性的文学经典的“像一团火熊熊燃烧摧毁罪恶的大家庭”的蘩漪,甚至陈思和认为的“‘五四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理想性的人物……在乌七八糟的世界里面,扮演了一个天使的角色”的周冲。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立体而丰满。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小结人物形象,并对一些例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不是真的”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作品的描述来对人物画像,也可以形成小论文。《雷雨》成功的人物塑造技巧,能给学生以启发;其人物面对命运的不同选择,也能让学生在批判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阅读任务:①我给周朴园(鲁侍萍、蘩漪……)画像。②《雷雨》八大人物中,你认为刻画得最成功的是谁?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成果输出:人物形象复原图、微论文等。

    5. 鉴赏——人物台词、舞台说明鉴赏

    这一课时重点鉴赏《雷雨》的语言艺术,重点品味人物台词的个性化与动作化。所谓个性化,主要是指语言凸显了人物自身的性格;动作化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现了人物的形体动作(又称外部动作),二是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动作(又称内部动作)。分小组进行自主研讨,精选一些片断,如第二幕中著名的“周鲁相会”片断,两人的对话有哪些精彩的博弈,周朴园的追忆与逃避、鲁侍萍的退缩与怨忿,这些矛盾心态在双方你来我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台词尽显人物性格本质,潜台词丰富,意味深长。又如第一幕鲁贵与四凤的父女对话、周朴园与蘩漪的夫妻对话,以及周朴园随处可见的命令式语句以体现其专横的封建家长形象,都是非常成功的人物台词典范。同时,在舞台说明中,借人物动作来刻画内心,借对雷雨天气的细微变化来推进情节,等等,无一不值得细细品读。

    阅读任务:①“我口说我心”——《雷雨》中人物台词赏析。②不可忽略的“幕后推手”——淺析《雷雨》舞台说明的作用。

    阅读成果输出:微论文,读书分享PPT等。

    6. 表达——分角色朗读,进行戏剧表演等

    这一课时重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把前期阅读所得,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说之前的解读是把文本揉碎,那么这一课时的内容就是重塑。它糅合了学生对文本的剖析,通过个人再创造,以分角色朗读、戏剧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雷雨》的深入理解。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就对创造教育下过明确的定义:“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指出,我们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成长,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施以创造性的工作,以此培养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而分角色朗读、戏剧表演等形式能促使学生运用创造力,解放自己的头脑、双手和嘴巴,让他们得以自由驰骋在这个表达自我的舞台之上。

    阅读任务:排练朗诵剧、舞台剧等。

    阅读成果输出:课本剧剧本及录像、改写、续写等。

    总之,《雷雨》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戏剧,其深刻的主题、高超的语言艺术、对人性复杂性的艺术呈现,让其成为学生整本阅读的绝佳选择之一。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有信心、有计划地利用好这一作品,在引导学生整本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论文是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MS2019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