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核心素养下培养英语文化意识教学实践
范文

    张东红

    【摘要】英语学科教学要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发展中国文化意识、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在英语教学中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教学中,教师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出发,依托话题,整合文化教学;基于教材,深化文化学习;立足语言,推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文化内容;文化自信

    为了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潮流,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以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四个维度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教学既要反映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关于“文化意识”的要求,也要体现新时期英语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一、沪教版《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

    沪教版《英语》教材内容中多处呈现中国文化,发展文化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和增进中国文化交流,体现了沪教版英语教材鲜明的时代特色。

    1.体现中国文化元素

    教材内容体现中国文化元素,例如在3A-6B教材中多个板块均有中国经典故事元素体现,如,三年级《孔融让梨》《狼来了》;四年级《一只乌鸦口渴了》《盲人摸象》;五年级《年的故事》;六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等等。

    2.建立中国文化自信

    教材中多处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融合,如6A Unit3介绍了英国的食物外,详细介绍了中国人喜欢吃的dumplings;4A Unit10介绍了与中国饮食文化相关的内容:People in Wangfujing Street usually come here to eat Beijing Roast Duck;3B Unit6教材插图中对比了西式早餐的面包和牛奶,中国早餐的面条和鸡蛋。通过祖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呈现,充分展示我国地域的辽阔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二、沪教版《英语》教材对文化教学的启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整合资源,补充相关背景和拓展知识,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品格,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1.整合多样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文化知识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依托讲好中国故事的契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教学教材中Kong Rong and the pears的故事时,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孔融让梨》是一个在中国流传久远的道德教育故事,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整合资源,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和英语学习持续的兴趣,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文化意识和积累文化底蕴。

    2.关注核心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在文化教学时,教师不僅要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例如,6A Unit2介绍了首都北京的the Great Wall, the Palace Museum, Tian'anmen Square等世界闻名的旅游文化;5B Unit6介绍了海南三亚Welcome to Sanya的海洋风景,来自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渗透文化意识。教师可以在讲解的基础上,开展用英语为国外游客充当导游的活动,让学生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当然,在文化教学中,可以借助古今文化的对比,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例如,5B Unit10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关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也可以融合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关注古今交通方式的发展,聚焦中国创造“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和“中国C919飞机”。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有中国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1.以话题为起点,整合文化教学

    在小英文化教学中,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了解英语文化,同时延伸和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真正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例如,Chinese Festivals中介绍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四个中国传统节日。在教学中,以中国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为起点,带领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日期、起源、习俗、意义,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2.以教材为支点,深化文化学习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材呈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元素,为深化学生文化学习提供了支点和契机。例如,在教学6B Unit5故事教学《鲁班的故事》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到新时期的工匠精神,这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让更多的“中国创造”“工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新时代的职业精神。

    从培养文化意识的角度,结合“鲁班”这个故事的时代意义让学生进行思考,引领学生学好语言知识、讲好中国故事。结合沪教版教材中的故事内容,设置如下问题,供学生合作讨论,思维碰撞,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What do you think of Luban?/What happened when Luban was at work?/What did you learn from Luban's story?

    3.以语言为载体,推进文化交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复学后,笔者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背景,打磨了一节题为“Welcome to China”的写作指导课。我们从Great cities of the world文本出发,将写作指导和阅读体验相结合,选取了海南、浙江、广东等三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参考教材关于海南三亚的介绍,精心打磨了三篇文本,以一个导游的角度,介绍这几个城市的变化、著名的景点、典型的食物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

    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这些城市,并熟悉了介绍城市和国家的英语表达方式、语言组织和写作技巧,最后以“Welcome to China!”为题,介绍中国的城市发展、风土人情、民族风俗等,在文化的交流和推广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展示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春柏,施嘉平.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沪教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李磊.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兼谈译林版《英语》教材修改对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J].小学教学设计,2019(2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