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的路径探析
范文 赵方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目前,绿色消费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消费主义思潮迅速蔓延,大有通过渗透消费领域的意识形态来消解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趋势,给“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对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的必要性
1.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5年1月19日,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明确定位。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高校比任何其他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冲突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尖锐。[1]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在高校迅速传播,形成一股消费至上的校园风气,使追逐新潮的大学生容易迷失在纷繁的物质世界里,导致理想信念失去,道德信仰滑坡。庸俗的消费观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正悄无声息地发挥着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将整个社会物质化、功利化、浮躁化。绿色消费倡导人们追求健康、安全、环保的消费模式,是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摒弃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和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管理权、话语权具有深刻意义。
2.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如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再到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正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消费驱动成为催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然而,消费不等于浪费,刺激消费不等于鼓励浪费。消费异化的各种思潮正不断侵蚀消费领域,主要表现为“消费到病,娱乐至死”的变态性消费 、“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 、“追逐虚拟,丧失自我”的盲目性消费、“标榜个性,奢侈浪费”的炫耀性消费和“盲目攀比,阶层分化”的危机性消费。这些不正常现象违背了国家倡导消费的初衷,阻碍了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2]据统计,2013年,我国在校大学生约2,600万人。作为现代社会精英群体,大学生不仅是当前消费的主体之一,而且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的消费方式。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教育,是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率先爆发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雾霾频现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部署,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消极影响的基础上,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新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工业文明要突出在“文明”上,要向更高境界的生态文明过渡。绿色消费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与自然关怀的高层次理性消费观念。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战略方针,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消费教育存在的问题
1.绿色消费知识欠缺,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全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消费教育,已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系统之中。例如:美国有实施消费教育的行政条例和教育大纲,将消费教育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日本小学、初中的社会课和家庭课,高中的公民课和家庭课中也加入了消费教育内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将消费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国际共识,绿色消费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国对消费教育及绿色消费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且侧重于理论层面,整体认知较为欠缺。据调查,绝大部分人认为绿色消费就是消费绿色产品。虽然国家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但大部分地区的中学课堂没有涉及消费教育的内容,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略有体现,大学只有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开设了与消费教育和环境教育相关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进行必要引导的理论课程,主要通过宣讲或开展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2.“重意识、轻行为”现象严重,知行合一落实不到位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目前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对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环保活动持肯定态度并能积极参与,但由于意志力较为薄弱,易受外界干扰等弱点,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出现偏差,跟风消费、奢侈消费现象仍然很严重,没有将绿色消费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致使“重意识、轻行为”现象十分明显,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4]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对绿色消费的认知。产生这些现象的表面原因是消费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教育内容偏少、教育方法缺乏创新,且侧重于环境意识培养,导致教育效果流于表面、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身体力行。深层次原因是没有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进行研究,没有准确把到脉,教育与实际脱节。
3.绿色消费被忽视,文化育人渗透不深入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著名论断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可见,大学与大楼之间的关系很早就被关注,但“大楼”的育人功能却未被重视。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蕴含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大学精神,是一种物化的校园文化。加拿大教育家蒂芬·利考克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们周围的生活和环境。”教育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校园环境具有积极的育人功能。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绿色大学”以来,已有不少高校从绿色教育、绿色管理和绿色科技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绿色大学创建实践,营造了独特的绿色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绿色消费作为绿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在绿色教育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没有注重在细节上进行渗透。
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加强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
1.推进绿色消费课程建设,普及绿色消费知识
大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环,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理应承担起绿色消费教育的重要责任。高校对绿色消费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树立科学健康的绿色消费观。一直以来,“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以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绿色消费知识为载体,构建以环境保护和绿色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绿色消费教育纳入正式的教学大纲。目前,各高校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必修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探索通过建章立制,将绿色消费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消费法律融入到法律基础的教育中。此外,还可以扩大将绿色消费作为必修课的专业范围,对更多的学生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总之,推进绿色消费课程建设,对传播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加强绿色消费心理研究,引导绿色消费行为
恩格斯曾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消费心理是从事消费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是消费行为的动机和基础。绿色消费心理主要由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情感、绿色消费态度和绿色消费价值观四部分组成。消费者作为消费过程中的主体,其意识和行为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模式能否被大众所接受。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出现明显偏差,消费行为落后于消费意识。一方面,由于受多年的宣传引导教育,大学生在心理上普遍认同绿色消费,具有一定的绿色消费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受周围不良消费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盲目攀比、追求时尚、铺张浪费等现象,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绿色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及影响,找出阻碍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的症结,才能切实将绿色消费意识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
3.营造绿色消费文化氛围,巩固绿色消费成果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 校园文化是教育理念与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塑造个性气质、巩固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大力创建绿色校园文化,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一方面,学校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如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栏等媒体宣传绿色产品的相关标准、标志和法律常识,加深学生对绿色产品的认识,并在消费中主动选择绿色产品。另一方面,学校倡导绿色消费行动,在开关、水管、走廊、食堂等处张贴温馨提示牌,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惜公物、珍惜粮食等,并在标语、标识设计中融入绿色元素,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绿色消费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可以组织绿色志愿者团队,开展以“绿色消费”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身边的学生,用健康的绿色消费潮流抵制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切实将绿色消费行为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5]
参考文献:
[1]姚小玲. 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与责任[N]. 光明日报,2013-12-08.
[2]鲜开林,曹宇. 消费异化现象分析[J]. 消费经济,2011,27(2):66-69.
[3]杨凡. 绿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9(S2):112-113.
[4]陈志伦,侯楠. 浅谈当代青年绿色消费观现状及成因[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6-7.
[5]张蓓.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调查分析—基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92-94.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