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语文的魅力与困惑 |
范文 | 陈新莲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修订的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融合,加强教学的横向联系。于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就成了一种自然的教学行为。语文教学需要拓展,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已达成的共识。但当前的语文拓展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去本”问题 我曾听过这样的语文课——《智取生辰纲》课堂教学,老师上课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没有认真读文本的情况下,就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电视剧《水浒传》节选来代替文本教学,看完后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学生此时头脑里只有熱闹的故事情节,对于人物形象只是一知半解,导致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东扯一句,西凑一句。这样的拓展教学与文本去之甚远,既不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学语文的方法。 “随意”问题 有些语文老师不顾文本自身所要表达的主题,对文本进行随心所欲地拓展,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成了画蛇添足。比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模仿王菲的歌伴舞表演,这样的拓展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是可以的,但却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关。 “无效”问题 比如在《狼》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了屠户杀狼是违法行为,因为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屠户应该采用其他方法御狼,而不应该杀死狼。这时老师本应快速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回正题,可这位老师却由此生发开来,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讨论狼该不该杀的问题。学生为此花费了近十分钟时间,试想想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花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去讨论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对策。 紧扣文本进行拓展教学 我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就“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设计了这样的拓展:“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要完成此题,就要回顾自己已读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饮酒》等,还要分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才能了解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然后与本文对照,才能探究出这个问题。所以说“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只有注重文本、围绕文本的拓展教学,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 在必要处进行拓展教学 比如教学《石壕吏》一文时,我注意到本文作为古体叙事诗,内容含蓄,跳跃性很大,文本中留下了许多空白。于是,我将此文的对话语言空白处作为切入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想象官吏如何步步紧逼老妪。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文中只有‘听妇前致词,却没有官吏是如何问的,你能想象得出官吏是怎样逼问的吗?”学生要想象官吏的逼问,就必须认真阅读文中“听妇前致词”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模拟官吏与老妪的对话,官吏的“怒”和老妪的“苦”就在学生的想象、对话中得以充分理解。这样的拓展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适度适量进行拓展教学 语文课堂在进行拓展教学时,要适度适量。一节课中内容是否需要拓展、延伸,是取决于课程本身的内涵的。比如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几乎是每一篇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必要进行适量的拓展教学。比如在学习了“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可适当列举课外语段中的同类用法,让学生加深印象,达到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中适度的拓展,会让学生的视野更宽广、知识更渊博、情感更丰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拓展教学的根本原因,也是其魅力所在。但一定要注意拓展教学的有效性,那些无效的、甚至妨碍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拓展,与其走形式进行拓展,还不如不做的好。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