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初探 |
范文 | 郑煦 苟强
[摘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把课程思政作为铸魂育人的新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思政育人功能。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是语文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基本维度,是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的新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中语文;融合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思政教育新理念。“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主要在高校进行,中小学对此关注得还比较少。高中阶段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关键时期,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除了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还应把课程思政作为铸魂育人的新渠道,努力开创全科育人、全员育人新格局。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以前,我国教育的实质就是语文教育(母语教育),它基本遵循着孔子所开创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路线,即“将个人道德的教育、社会智能的教育和国家政治的教育集于一身”,[2]其内容包括道德伦理教育、宗教哲学教育,以及历史、地理、天文、经济等教育内容。“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3]近现代以来,语文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学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交际、思维以及文化传承的工具;“人文性”则体现在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和崇拜上,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品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要求进行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训练;人文性则是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有鉴于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推动语文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是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讲求的是渗透性和融合性,要把思政元素渗透和融合在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语文课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是语文课中重要的思政元素,也是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三个主要内容。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是高中思政课必修4《哲学与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是贯穿高中思政课必修4《哲学与文化》的主干内容,“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法治意识是高中思政课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法治意识同时也是高中思政课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主体内容。 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情感共鸣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在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和课程职责。爱国主义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中国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就是源于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利益大于一切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纲要》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同时指出:“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国势衰落,饱受列强欺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因此,语文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教育学生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于理论性认知,语文课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学作品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但理论上往往难以企及。没有理论,我们就很难深入思考;只有理论,也很难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与理论相比,文学作品更能调动人的情感,激活人的感性认知,这也正是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优势所在。例如,“剥削”,在思政课中就是一个概念,就是指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夺工人剩余价值的行为。学生虽能理解这个概念,但很难对剥削这种行为产生情感体验。而当学生学习了《包身工》这篇作品之后,就会非常同情工人的处境,就不可能不痛恨剥削制度。这种情境化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是理性认知无法替代的。 语文课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章有很多,这些作品都可以作为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 如上表所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篇目共计十六篇,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题材。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正值时局动荡,国家命运前途未卜。毛泽东在长沙逗留期间写下了这首词。《沁园春·长沙》中的湘江大地寥廓万里、绚丽多彩,不仅展现出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也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官僚军阀、改造旧世界的决心与壮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现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所生发出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刻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一代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背会一首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更是深切意识到“使命感”——关注时局、关心国运、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这是每一代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民族精神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共同的文化为前提。“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也是思政学科必修4《哲学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思政学科对传统文化只是一个概论性的导读和理论性的认识,没有详细地展开解说。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4]这些具体问题需要语文课来面对。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相当丰富的古诗词、古文和古典名著。这些作品犹如一粒粒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如《离骚》《苏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作品表现了主人公对国家的赤诚与热爱,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师说》《劝学》《游褒禅山记》等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敏学好问、坚定志向的价值观;《〈论语〉十则》《陈情表》等通过质朴而生动的文本阐释了“孝”的精髓;《归去来兮辞》《赤壁赋》等传达了古人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趣味……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相关文言文句法、语法知识、积累文言文词汇,在突破古今交流屏障的同时,也建立起古今对话的思维体系,通过对作者或作品人物的分析,把握作品传达出的主旨及思想情感,在古今对话中真正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中华文化,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新一代高中生成长于信息化时代,电影、综艺、动漫等是他们喜爱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优秀之作甚至掀起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如央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我们不可忽视视听传播对中学生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影响,要通过课堂文本学习、课外视听传播相结合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潮”起来。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重属性,它关乎学生生活交流与民族记忆的传承,不应只当作一门高考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了解、热爱、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学生在其浸润之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融入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 加强法治教育,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法治意识是思政课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高中思政课必修3《政治与法治》是法治教育的主板模块,主要讲述的是基于法治理念的国家政治生活,但缺乏有关日常生活的法治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法治教育,既可以丰富法治教育的内容,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诗经·氓》为例。本课需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核心价值:从文学性的角度讲,《氓》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是《诗经》美学原则的生动诠释,尤其是“赋”的手法,直陈其事却又富于波澜,其高超的抒情艺术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大有助益;从思想性的角度来看,《氓》表现了女主人公恋爱时的欢欣与期待、婚后的无奈与忧愤,内容饱满,启示性很强。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需要进行男女主人公形象分析。学生会找出男主人公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女主人公最终做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离婚”之举等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强化学生对《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了解,引导学生明白只有人人学法、懂法、用法、护法,才能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推进国家法治进程。该引申不会占用太多课堂教学时间,既实现了“普法”,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 语文学科课程思政,既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责任。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语文教学要善于发掘、精心设计,要融思政教育于日常教学中,与思政课相互协同,为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S[2019] GHB14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 [3]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鄭 煦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包头一中。 苟 强 ?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镇原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