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问题为驱动,打造深度课堂 |
范文 | 镇文婷 问题是课堂推进的核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第一要素,是维持兴趣的关键。有效的问题设计,将能更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打造更高效的数学课堂。笔者借《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以问题设计为观测点,从课堂所问的“碎片化”“随意化”“无序化”等方面,提出“紧抓本质,设计主要问题”“凝练简洁,设计清晰问题”“厘清逻辑,设计有序问题”等教学策略,进一步打造深度课堂。 一、课堂观察及剖析 【教学片段1】 “选一选”活动:从信封袋A中任选一个三角形;做一做:想办法尝试验证;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操作后,集体交流:①115+30+35=180°②65+30+35=130°③59+71+49=179° 判断对错:问题出在哪了?(未等学生发言)看这个角的度数,对吗? 师:要注意量的时候要找到是在内圈还是外圈。 师:这个同学算出来是179°,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大约是180°,并不确定是180°。 师:在测量时会有一定的误差,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引导:刚刚我们是量一量、算一算,能不能试着把角搬到一起?(学生茫然)怎么搬到一起呢?(有学生反应过来:用剪刀)没有剪刀怎么办?(撕下来)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指名展示。 师:边听边想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我把这三个角,这边和这边放在一起……得到了这样的图形。 【教学片段2】 师:这三个三角形的和都是180°,那能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和都是180°吗?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随便画一个,量一量,验证一下。 出示操作要求:(1)任意畫一个或剪一个三角形;(2)选一种你的喜欢的方法验证;(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上台展示: 生1:我的方法是撕一撕,拼一拼。 生2:我是折一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 教师呈现第三种资源:离180°还差3°,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误差。 教师肯定并出现几何画板演示内角无论如何变化都是180°的规律,由此得出结论。 【问题剖析】 上述两个环节,虽以任务驱动,进行实验探究,但呈现了满堂问,小问题不断,大问题不清,学生被动,目标模糊。 1.环节分裂,问题碎片化 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时机。学生在回答“可能内角和大约是180°”时,教师急于指出正确答案。等发现问题,才开始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全是围绕怎么操作,却不说明目标,诸如“怎么搬到一起?”“没有剪刀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等琐碎的问题将探索过程肢解,既割裂了环节和板块,又造成了浅层次的思维和低质量的教学效果,长期如此,学生会怯于表达、思维片面僵化、数学核心素养欠缺等问题。 2.浮于表象,问题随意化 探究应围绕“验证是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展开,但教师在提问时,围绕“要注意什么?”“该怎么办?”等非主要问题,忽视本质,浮于表象,随意性强。像问题“没有剪刀怎么办?”没有任何思维含量,“边听边思考要注意什么?”不是主线问题,只是操作方法和细节,提醒注意即可,不应偏离课堂重难点。 3.层次单一,问题缺乏有序性 首先,教师的问题不能再停留于“该怎么办”,而应通过问题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维,比如“为什么不能就这样下结论?” 其次,教师在这里不应再重复处理测量有误差的情况,在这里的问题设计应放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这样更具逻辑性的方法。 教师最后再出现“量一量、算一算”推理,是前后颠倒无序的,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出现几何画板,使学生光从内角和数据来进行归纳推理,造成了学生片面地喜欢算一算来证明推理。 二、重组建议及问题设计策略 1.紧抓本质,设计主要问题 这节课新授环节,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验证特定的三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及验证随机的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第一次验证,应突出数学思维。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动态学情,在产生的矛盾处、结点处停下来,启发思考。 第二次验证,要注重学生操作时的合理科学性,以及体现验证时的随机性。 教师可对环节修改为:“要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该怎么验证呢?”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和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可以从量一量、算一算求和的角度,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思考呢”。 第二个主要问题可以设计成:“光研究3个三角形能下结论吗?为什么?”围绕教学目标和本质,两个主线提问各有侧重点。 2.凝练简洁,设计清晰问题 在设计问题时,避免重复关联性不够的琐碎问题出现,尽量将系列化问题设计得凝练简洁。 首先,问题指向要明确。在第一个环节中,可以提出具有清晰导向的问题:“用其他方法验证的同学发现三个内角和是不是180°呢?”帮助学生发现方法之间也可以互为检验,学生初步肯定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其次,问题直指本质,才会简洁而有深度。在发现方法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立即指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触及思维深层次的凝练问题,会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由此进一步感知“量算”方法验证的局限性。 3.厘清逻辑,设计有序问题 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前后关联逐步递进的,才会使教学有张力、开放性和生成感。在第一次研究特定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应提出这样的要求:“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而在第二阶段研究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则需要用更合理的方式来验证,凸显出证明过程中严密和严谨,提出要求:“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剪下来折一折,拼一拼,看它们的内角和是否是180°”。 总之,打造深度课堂,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抓住教学本质,设计好探究方向,组织好系列化问题,关注问题的达成度。 编辑 段丽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